冯玉祥在美国的演讲和声明
1947年10月10日,也就是民国三十六年的国庆日,在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教职员俱乐部内,庆祝会的氛围既庄重又热烈。中国学生们用红色的横幅和国旗装饰了会场,横幅上用金色字体写着“欢迎冯玉祥将军”。
冯玉祥登台时,掌声雷动。他首先表达了对在座学生的敬意,并对他们在异国他乡的学习和生活表示了关心。随着演讲的深入,冯玉祥的语速逐渐加快,声音提高。他开始痛批国民政府的种种行为,特别是对政府在内战中的残暴对待平民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指责。他说道:“在这样一个应该庆祝和平与进步的日子里,我们却不得不面对国内的苦难和分裂。”
接着,冯玉祥强调了和平与民主的重要性,他指出这是中国走向繁荣与强大的唯一道路。演讲结束后,冯玉祥接受了学生们的热烈掌声,一些学生甚至起身为他鼓掌。在场的中国学生纷纷表示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领导人来引导中国走出困境。
紧接着的11月5日,冯玉祥发表了《我为什么与蒋介石决裂》一文,这篇文章被广泛传播,并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在这篇文章中,冯玉祥没有保留,直接指出了蒋介石政权的种种问题,尤其是腐败和对外依赖的程度,他写道:“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建立在腐败之上,且依赖外国资助的脆弱政府。”
这篇文章在中国学生和海外华侨社群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许多人开始重新评估他们对蒋介石政权的看法,而冯玉祥的坦率和勇气被视为一线希望,许多人认为只有彻底的政治改革才能拯救中国。
蒋介石的反应与冯玉祥的抵制
蒋介石对于冯玉祥的言论和行动表现出极大的警惕。1947年12月26日,蒋介石以国民政府的名义正式下令,要求冯玉祥在年底前回国,称有重要事务需要他处理。
冯玉祥并未表现出任何妥协的迹象,而是快速作出了回应。12月30日,他发表了一份措辞强硬的声明,直指蒋介石政府试图通过压制反对声音来掩盖自身的腐败和失职。他在声明中强调,自己留在国外并非出于个人利益,而是为了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他明确拒绝了蒋介石的要求,表示不会返回中国。
这一举动使冯玉祥与国民政府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蒋介石随后采取了更强硬的措施,下令吊销冯玉祥的护照,并限制其在海外的活动。
冯玉祥的政治活动与不幸遇难
1948年1月,冯玉祥抵达香港,投身于中国国内民主力量的组织工作。当时,各方对蒋介石政权的反对声音日益高涨,冯玉祥与一批志同道合的同仁合作,推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成立。这一组织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为目标,吸纳了大批国内外支持民主改革的人士,冯玉祥被选为常委及政治委员会主席。
会议期间,冯玉祥频繁与各界人士交流。他与许多学者、工商业人士以及海外华侨代表探讨中国的未来出路,呼吁各方团结一致,为中国的和平与民主贡献力量。他的影响力逐步扩大,特别是在香港的华侨社群中,冯玉祥被视为敢于直言、坚守正义的象征。
同年7月,冯玉祥接到中共中央的正式邀请,前往解放区参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这个消息迅速在民主运动圈内传开,许多人对冯玉祥的这一决定表示支持,并期待他在中国政治未来的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此,他开始筹备回国事宜,并选择从美国出发,经欧洲转道解放区。
7月底,冯玉祥登上了“胜利”轮,这是一艘从美国启航的大型轮船。在旅途中,他与船上的许多华人乘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他不仅向他们介绍中国当前的政治局势,还呼吁他们关注国内的和平事业。
航行至黑海时,船上的气氛突然变得紧张。1948年9月1日中午,“胜利”轮突发火灾,浓烟迅速蔓延,船员和乘客们试图控制火势并组织撤离。冯
然而,火势失控,船体结构受到严重破坏,救援工作变得越来越困难。在混乱中,冯玉祥被大火和烟雾困住,最终未能脱险。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导致了冯玉祥的不幸遇难,终年66岁。
冯玉祥的去世震惊了海内外。消息传回国内后,许多民主人士和普通民众为之哀悼。他的家人、朋友以及政治同僚对他的离世深感痛惜,并纷纷发表声明缅怀他的贡献。
冯洪志的学术与职业生涯
在冯玉祥的诸多子女中,次子冯洪志是唯一还健在的一个。他出生于1917年,从小展现出过人的学习能力和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在父亲的安排下,他年仅12岁便前往苏联求学,接受严格的基础教育。由于成绩优异,冯洪志很快脱颖而出,获得了深造的机会。他转入柏林技术大学后,主攻机械专业。
然而,历史的波涛并未让他的求学之路一帆风顺。1941年,由于中德断交,冯洪志被迫中断学业,离开了德国。他决心将自己的学识用于实践,于是回到中国,在中国兴业公司担任机械工程师。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世界进入新的科技竞赛阶段。1945年初,冯洪志前往美国,进入纽约物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他专注于核物理与工程学的结合领域,这一新兴方向为他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完成硕士学位后,他又进入加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美国的科研环境中,冯洪志很快展现出非凡的才能。他被邀请参与多个重要项目,包括核电站和核潜艇的设计工作。冯洪志在核物理和机械工程结合的领域提出了许多创新方案,为相关设备的安全性和效率提升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
除了科研,冯洪志还致力于推动技术的产业化。他曾任职于世界著名的泵业生产公司沃尔辛顿公司,担任副总裁,领导多个重大项目。他的工作使得该公司在全球工业设备领域的影响力大幅提升。
冯洪志的创业成功与晚年生活
朝鲜战争爆发后,国际局势骤然紧张,冯洪志在评估形势后选择留在美国定居。作为一名在核物理和机械领域有深厚造诣的科学家,他意识到美国的工业环境和科技资源可以为他的事业提供更大的舞台。他没有将自己的才能仅仅局限于学术研究,而是决定投身实业,把先进技术转化为实际产品。
在美国,他创立了泰山工业公司,这个名字饱含着他对中国文化和家乡的深厚情感。公司成立初期,冯洪志集中资源在游艇、汽车和直升机领域进行研发。他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深厚的技术积累,很快在这些高端领域取得了突破。泰山工业的第一款高性能游艇一经推出,就因其卓越的设计和可靠性赢得了市场的广泛关注。随后,公司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在汽车和直升机领域也逐渐站稳脚跟。
随着产品线的不断拓展,泰山工业迅速崛起为一家高科技企业,吸引了众多合作伙伴和投资者。冯洪志不仅注重技术创新,还特别强调品质管控。他坚持让每一件产品都达到国际一流水准,这使得泰山工业逐渐从区域性公司成长为全球知名的企业。几十年间,公司市值攀升至数百亿美元,成为行业内的标杆。
虽然身在美国,但冯洪志从未忘记自己的根。他始终保留中国国籍,并通过多种方式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他利用泰山工业的资源,积极促成中美之间的技术交流。他多次通过私人关系,将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和管理经验引入中国,推动国内相关领域的发展。泰山工业还与中国的一些企业和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提供技术支持和研发平台,帮助培养了大批中国本土的工程技术人才。
进入晚年,冯洪志将泰山工业的管理权交给了一支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团队,而他自己则退居幕后,把更多精力放在推动中美科技合作和中国工业现代化的工作上。他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设立了多个奖学金和研究基金。
如今,冯洪志已经107岁,依然关注着祖国的发展。他的公司已经将总部迁至上海,这一举措被视为他对祖国科技事业的深厚情感和支持的象征。他用一生的努力,完美诠释了“科学报国”和“终身献身于民族国家事业”的理念。
参考资料:[1]刘永路.将门里走出的科学家(续)——冯玉祥将军之子冯洪志[J].兰台世界(上旬),2003(7):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