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北亚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区域,到中南半岛盛行的佛教世界,再到各种海洋文明交汇融合的地方,东亚的文化景象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风貌。
在这幅巨大的文化图景里,性别认同反映着社会发展变化,也展现出人性的丰富与复杂。

你有没有想过,在某些文化背景下,除了“男”或“女”之外,可能还存在着其他的性别选择?
在印度,存在一个特殊的社群,他们被官方认定为男性,但内心认同为女性,他们之间以姐妹互称,尊敬的长者则被称为“妈妈”或“祖母”。
这个社群被称为“海吉拉斯”,有时也写作“海吉拉”或“哈吉拉”,指的是印度的阉人群体。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与通过激素改变性别的泰国人妖不同,“海吉拉斯”采用的是一种传统的阉割仪式。

通常,男孩在10到15岁时接受阉割,之后便开始学习女性的言行举止,并被培养成女性化的角色。这种转变过程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
海吉拉斯的历史相当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他们的起源与印度教史诗《罗摩衍那》紧密相连。
故事是这样的:王子罗摩为了潜心修炼,要求他的追随者们离开,然而,只有一位忠心的阉人仆人始终陪伴在他身边,不肯离去。
信源:夹缝中的“第三性”:揭秘印度“海吉拉”2015-04-02 中国网

罗摩被他的忠诚深深感动,于是赐予他祝福,让他可以传播祝福并接受人们的供养,这个传说为海吉拉斯增添了一层神圣色彩,使得他们在印度北部城镇和乡村都十分活跃。
他们经常在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重要场合表演歌舞,接受人们的赠与。

西方历史学家的另一种观点是,海吉拉斯可能起源于古代印度宫廷中的阉人。
而这些阉人擅长歌舞,专门为贵族提供娱乐服务,他们凭借着艺术才华和特殊身份,在社会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

雅利安人的城邦之间常年发生战争,宫廷中的阉人们因此失去了工作,被迫来到民间,靠唱歌跳舞谋生。
他们慢慢聚集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海吉拉斯”群体。因为他们掌握着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才艺,所以受到普通百姓的尊重,甚至被一些人当做神灵一样崇拜。

印度社会底层的印度教文化非常牢固,根深蒂固。
即使政权不断更替,民间的种姓制度、各种宗教节日和传统习俗,以及海吉拉斯和苦行僧这类特殊的职业,依旧代代相传,保留了下来。

英国殖民时期,英国人对海吉拉斯群体非常好奇,他们发现这个群体有点像西方的吉普赛人,通过在各种场合表演来谋生。
但是,“海吉拉斯”也会靠卖淫为生,这让高种姓的人们不允许他们在自己的地盘活动。
英国政府甚至把一些“海吉拉斯”带去欧洲做展览,他们特别的服装和出色的印度舞蹈,吸引了很多西方人的目光。

英国学者研究发现,印度海吉拉斯社群的运作模式和古代的行会非常相似。
海吉拉斯群体成员多来自贫困家庭,男孩通常在十岁左右就被父母送入社群,学习特定的“专业技能”,比如化妆、女性仪态以及歌舞表演等。

这些技能在社群内部世代相传,舞蹈技艺高超者会被尊为“大师”。
“海吉拉斯”群体不拥有个人财产,而是共同生活,经济收入由她们的领导者“妈妈”统一管理和分配,这笔钱主要用于资助成员们进行性别重置等相关手术。

不过,到了现代社会,“海吉拉斯”的形象大不如前。
人口越来越多,生活变得困难,加上他们群体内部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赌博、吸毒、卖淫等,导致他们逐渐失去尊重,甚至被人当作是疾病和坏习惯的传播者。
二十世纪初,一些农村地区还出现了以拐卖男童为借口,私自处死“海吉拉斯”的情况。

印度政府不得不出面干预,明令禁止这种私刑行为,并且对“海吉拉斯”组织的扩张加以限制。
在当今印度,被称为“海吉拉斯”的人数众多,估计已达百万甚至更多。
这个群体构成复杂,不仅包括接受过阉割手术的人,也包括天生的双性人,以及通过服用激素改变身体特征的人。
由于生活压力巨大,许多贫困农民为了生存,也加入了“海吉拉斯”的行列。

随着群体规模的扩大,内部管理变得混乱,许多人不再从事传统的歌舞表演,而是开始从事卖淫、贩毒等非法活动,这也导致艾滋病等性病在他们之中传播的风险大大增加。
印度在2014年承认了第三性别,但这个决定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政治力量的影响。
印度政府其实更希望减少国内海吉拉斯的人数,因为他们被认为会带来社会问题,也反映了印度人权状况中不光彩的一面。

印度政府希望家长重视男孩,不认可海吉拉斯群体,同时为穷人提供工作技能培训,鼓励海吉拉斯们靠自己的努力生活。
但是,社会对海吉拉斯的歧视非常严重,导致他们很难找到工作。
一些海吉拉斯开始学习东南亚的做法,尝试进入旅游和表演行业,甚至组织模特队,希望能改变社会对他们的看法,树立新的形象。

英国媒体认为,“海吉拉斯”的存在反映了印度社会非常宽容。
印度政府对这个问题则比较谨慎,既要考虑历史原因,又要面对来自西方的压力以及社会实际情况。

而印度社会普遍认为,比起彻底消除“海吉拉斯”,与他们和平共处更容易,也更现实可行。
提到泰国,人们常常会联想到“人妖”这一特殊群体。
在网络上,围绕着他们的如厕问题、身份证性别认定等话题,一直备受关注并引发热烈讨论。
在泰国,变性手术完成的人妖可以使用女厕所,而手术尚未完成的则使用男厕所,有些地方也设置了专门的第三性别厕所。

虽然泰国社会对不同性别认同的人们比较包容,但在法律层面,泰国并不正式承认第三性别的存在。
因此,人妖的身份证上仍然显示的是他们出生时的性别。
有观点认为,泰国人妖的出现与印度阉人社群“海吉拉斯”有关。

“海吉拉斯”在印度被视为不具备生育能力的人,他们的群体规模庞大,人数超过百万,比泰国人妖的数量要多得多。
泰国人妖的妆容通常非常精致,而印度的“海吉拉斯”在外貌形象上则显得较为粗犷。
一些经济条件不太好的人,无法通过手术改变性别,只能以男性的身份穿着女性服装生活,俗称“女装大佬”。

在印度等地的“海吉拉斯”社群里,有着类似于公司或组织的等级制度和分工。
社群领导者负责安排成员的工作任务,主要的收入来源包括在婚礼、葬礼等场合提供祝福,以及进行乞讨。
这些收入会集中起来,用于资助社群成员进行变性手术,以帮助他们实现性别认同。
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海吉拉斯群体处境艰难,他们被当作罪犯对待,生活环境变得恶劣。

曾经,他们是受人敬仰的“神的使者”,如今却被社会排斥。
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采取强硬的乞讨方式,甚至被迫从事性交易,健康状况堪忧,成为疾病的高发人群。
而生存的压力使得他们从受人尊敬的群体沦落到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

回到“人妖”这个话题,我们可能对这个词有些误解,认为所有变性人都是“人妖”。
事实上,“人妖”是一种职业,不是对特定人群的简单称呼,许多变性人做变性手术是为了解决内心的性别认同问题。

但是,泰国多数“人妖”以及印度的“海吉拉斯”情况有所不同,她们更多是为了生活或者出于信仰等原因选择从事这个职业,这与追求性别认同的变性人有着本质区别。
为了保持女性外貌,她们常常依靠化妆、补充激素以及接受微整形等方式。

即使选择接受变性手术,也往往是出于工作方面的实际需求,以便能够更好地胜任某些特定的职业。
印度海吉拉斯和泰国人妖,虽然都属于不符合传统性别规范的群体,但细究起来,他们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角色却大不相同。
印度海吉拉斯的身份与印度教的神话故事和宗教信仰紧密相连,这构成了他们独特的文化根基。

而泰国人妖则更多地与蓬勃发展的娱乐业和商业活动联系在一起。
进一步来看,海吉拉斯在印度社会长期处于弱势地位,面临严重的歧视和排斥,生活颇为艰辛。
相比之下,泰国人妖在旅游行业和娱乐行业中拥有一定的市场和地位,更容易获得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也与海吉拉斯有所差异。
因此,尽管两个群体都挑战了传统的性别认知,但他们的历史境遇、文化渊源以及社会角色却存在显著区别。

了解印度“海吉拉斯”和泰国“人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性别身份并非只有简单的男女之分,它深深受到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多样性。
这也让我们进一步思考,面对一个越来越多元的世界,我们应该如何在尊重不同文化习俗的同时,保障每个人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