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平静的早晨,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霖灿手持放大镜,专注地审视着眼前这幅高达两米的巨制《溪山行旅图》。突然间,画中一片不起眼的树叶间闪过两个字迹,这一刹那的发现让他屏住了呼吸,心跳加速。几百年的疑团,会在今天被揭开吗?
李霖灿出身书香门第,自幼酷爱绘画。求学期间专攻中国绘画,后获博士学位,对宋元时期的艺术尤为痴迷。多年来,他始终坚持着一个信念:在浩如烟海的古画作品中,必定藏着许多未解之谜等待后人发掘。1958年担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后,他更是对馆藏珍品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这天清晨,他早早来到办公室,准备继续研究这幅《溪山行旅图》。这幅画描绘的是山间行旅场景,笔墨精妙,意境深远。多年来,画作被认为出自明代大家董其昌之手,但李霖灿一直对此存有疑虑。每当他端详画中的山势云岚,总觉得笔法中透着一股北方山水的豪迈气韵,与董其昌工整细腻的画风颇有差异。
他小心翼翼地展开画卷,像对待心爱之物般轻柔。当他的目光掠过画面右下角一处松林时,忽见树叶交错间似有字迹闪现。李霖灿顿时全神贯注,戴上放大镜仔细端详,只见在几片相互掩映的树叶缝隙中,隐约可辨"范宽"二字。这两个字与周围山水的笔触浑然一体,显然是画家在创作时特意隐藏其中。
李霖灿难掩内心的激动。在北宋时期,画家通常不会在作品上明显署名,只有最负盛名的大师才有此殊荣。范宽正是北宋著名的山水画大师,开创了雄浑苍莽的北方山水画风。他想在这幅得意之作上留名,却又不便张扬,便巧妙地将名字藏在树叶之间。
这一发现无异于一记重磅炸弹,若能证实,将彻底改写《溪山行旅图》的历史定位。李霖灿立即向院长汇报,院长随即召集专家组成鉴定小组。专家们反复比对范宽其他作品的笔迹特征,仔细分析字迹与画面的关系,最终一致认定:这确实是范宽的亲笔签名!
这个发现不仅证实了《溪山行旅图》的真实作者,更填补了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作为北宋山水画的巅峰之作,它完美展现了范宽独特的艺术风格:山势雄奇,笔墨豪放,意境高远。画中的溪山云树,不仅真实再现了北方山水的壮丽景色,更寄托了画家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发现"范宽"二字后,李霖灿仿佛打开了新的研究视角。他发现画中的构图布局、用笔特点都与范宽的其他作品一脉相承。那些险峻的山势、苍劲的古木,无不透露着北宋山水画的典型特征。明代董其昌在题跋中称赞这幅画时,用"范中立溪山行旅图"的说法,现在看来确有其据。
这次发现让李霖灿备受鼓舞,他随后又投入到其他古画的研究中。在接下来的半年里,他又相继在多幅明清时期收藏的画作中发现了重要线索,揭示出它们更为久远的来历,为中国绘画史增添了珍贵的实证资料。
历史的印记往往深藏难觅,需要后人以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用专业的知识去甄别。范宽在树叶间留下的两个字,穿越时空,终于在李霖灿的努力下重见天日,为这幅传世名作盖上了真实的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