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生的人生,上半场拼的是精神,下半场拼的是心态。
不管外界舆论怎样复杂,不管内部形势怎样艰辛,从进入医疗行业开启医生生涯的第一天开始,医生必须要具备的,是努力进取的精神、吃苦耐劳的精神、敬业奉献的精神、任劳任怨的精神。
我用了四个成语,表达的意思,无论辛苦与否,无论薪酬高低,医生都得追求上进,唯有技术是自己的,其他都是虚的。
虽然可能会引起众多网友反感,我还是要说,在提高技术面前,辛苦和薪酬真的不算什么。
现在医疗局势的变化既快且剧,年轻时不多学点儿技术,年纪大了很可能无法应对,到时候悔之晚矣。
而且,年轻时是医生思维最活跃、记忆力最强、动手能力最出色的时期,这个时期医生缺乏的不是能力,是机会,但凡有机会,每个医生都可以快速进步。所以,有机会把握机会,没有机会创造机会,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使自己成长,是年轻医生最重要的事,没有之一。
一般都把45岁作为人生的节点,有很多这样的声音:
过了45岁如果你还没被提拔,机会就不大了,那就顺其自然吧,做好本职工作,要多些拒绝,少些勉强,少些不好意思,少些焦虑不安。
加班和业绩,让给愿意拼的年轻人去拼,你的主要任务是和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等做斗争,你要把健康放在首位。
如果45岁以后你还相信画饼,只能说明你天真,如果45岁以后你还拼死拼活,累的是你自己,收获的却不一定是你。
医生在45岁之后大多都定了型,专业定了型,技术水平大体也定了型,不是不能继续提高,当然可以继续提高,提高是无止境的,但基本理念和基本技术大多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工作之外,45岁以后的医生对家庭、对生活、对人生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时候心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是继续披荆斩棘乘风破浪,还是开始随波逐流随遇而安,是继续在岗位上飞奔,还是把一部分重心还给生活,是继续亲力亲为,还是放手给下面医生,……,所有这些改变或是不改变,都基于医生秉持什么样的心态。
心态自然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45岁以后的医生,大多都有了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觉得,45岁以后的医生,应该形成了情绪稳定的品质,应该具有了平衡工作与生活的能力,应该厘清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45岁以后的医生,应该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最需要什么。
医生的下半场,成功由自己定义。
成不成功,拼的是心态。
有人说,既然医生下半场成功由自己定义、成不成功拼的是心态,那上半场拼的精神不是没有意义了吗?
医生上半场拼的精神,直接决定了下半场自己对成功的定义。
怎么会没有意义呢?
医生拼的是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