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校办成孩子向往的地方,让他们不再惧怕开学

南松平湖一柱 2024-09-04 03:34:43

据9月1日《新快报》载,开学前夕,11岁的子航(化名) 频频腹痛, 出现了胃胀、反酸。父母以为孩子是放假期间吃多了导致肠胃积食,于是给他买了些健胃消食的药品服用,但症状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日益加剧,特别是一做作业就“叫肚痛”。

家长把他带到了医院去检查,却并未检查出器质性病变。医生了解到子航这几天都在“赶工”完成暑假作业,并从孩子消沉的情绪中发现端倪,怀疑孩子的肠道不适是心理因素导致的。

最后,经过全面检测,综合评估,子航是患上了“开学综合征”,引发“肠易激综合征”——这种病症,是由于过度焦虑和紧张,引发了胃肠道功能紊乱。

近年来,每到开学季,都有不少孩子患“开学综合征”,头疼发烧、腹痛腹泻等。一方面是由于开学恶补作业疲劳过度,另一方更是孩子不喜欢学校,不愿意上学所致!也就是说,“开学综合征”是一种“心病”,“病根”是“不喜欢学校”,所以,要医好“开学综合征”,把学校变成孩子喜欢的地方,让孩想着去上学,“一日不上学,便肚子疼!”

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学?原因很多,但学习压力过大排第一。尽管素质教育实施多年,可不少学校骨子里仍是以成绩为本,分数至上。孩子在学校里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体育课、音乐课都成了摆设,课间除了上厕所,连教室都不准出,只能坐在座位上看书、做作业。

评判孩子优差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学习成绩。不仅要分数,更要排名次,考第一也不行,因为要次次考第一才行。可第一只有一个,次次考第一更是难上难,此种情形下,孩子在学校感受不到一丝的快乐,有的只是无限的压力和恐惧。

诚然,作为学校,让学生学习好,考个好成绩固然没有错,但是,如果把分数当成了教育的唯一,显然就背离了办学的宗旨。

上世纪七十年代,笔者上小学的时候,农村还没有实行义务教育。孩子们完全有不上学的“自由”!可是,那时的孩子都想着去上学,愿意去上学。当时,学校也考试,分数也有高低;也排名次,名次也有先后。但是,除了考试之外,更有丰富多彩的活动。

歌咏比赛时会唱歌的同学很露脸,拔河比赛时力气大的同学受欢迎,跑得快、跳得高的同学自然是运动会上的焦点人物,普通话好的同学,每天都要在红领巾广播室向全校“发号施令”,能写会画的同学,每周一期的校园黑板报让他们身手大显……

“东方不亮,西方亮”,语文不好数学棒,分数不高嗓门大,跑得不快跳得远,画画不美写字俏……每个同学都学有“专长”,各得其所,都有自己“风光”的时候,每个人都自信无比,觉得自己是学校和班级不可多得的“人才”……

记得有个同学每次考试班里都倒数第一,家长三番五次“勒令”其停学,但那同学却执着得很。他说,他是学校的“台柱子”,没有他学校就拿不了冠军了。因为他会打乒乓球,是全校打得最好的,经常代表学校外出参加比赛,老师和同学从没有因成绩差而瞧不起他,反而把它当作学校的宝贝,他在学校得意得很,当然就非常愿意上学。后来上了体校,现在成了一名体育教师。

那时,还没有素质教育这个名词,现在想来,那其实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倡导孩子全面发展,但并非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全能冠军”。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虽然人类有语言、逻辑、空间、音乐等多种潜在的智能,但具体到每个人,却在生理、智力、思维等方面存在着先天的差异,各种智能的强弱程度也不尽相同。有的孩子天生爱唱歌,有的孩子天生爱画画,有的孩子天生喜好舞文弄墨,有的孩子天生擅长奔跑跳跃……

“人心不同,各有其面”,在这个世界上,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独特性才是每个孩子最本质的特征。我们的素质教育不是让兔子学游泳,让鸭子练飞翔,而是发现孩子的天性潜质,按照孩子的天性去培养,让每个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给每个孩子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学习的快乐,幸福地成长!

学校是为学生而办,当然就要让孩子喜欢。让孩子喜欢,学校就应给出孩子喜欢的理由。每所学校要切实落实二十大报告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让学生的“快乐度”成为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坚决摒弃成绩为本,分数至上的偏面教育理念,莫再把学校当成“知识的大卖场,分数的排序机”。要把孩子从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从郁闷的教室中拯救出来,到阳光下舒展他们的手脚,到广场上放飞他们的歌喉,让每个孩子的天性得到淋漓的绽放!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成长的最主要方式。只要孩子在学校玩得高兴,玩得快乐,学生就会喜欢学校,愿意上学。唯如是,才能从根本上治好孩子的“开学综合征”……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留言!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