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局今年的第十批集采结束后,在社会上引发了热议。
群众们确实想吃便宜药,但看到3分钱一片的阿司匹林,和农夫山泉同规格同价格的注射液的时候,多少又有点儿下不去嘴了。
有网友看到后很生气,说药品的集采价格是药企自己报的,没有人会做赔本生意。
谁质疑谁就是犯贱,他们讽刺说土豪除外。
你别说,乍一听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这年头你就是再傻,也不会傻到上杆子的去赔钱吧。
但人家新闻又说了,有企业把间苯三酚注射液报价两毛2的时候,集采现场的其他药企们都惊呆了。
因为行业默认,仅这种注射剂的包装成本就在1到2毛,更别提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啥的了。
很明显这个价格就是赔钱的。
这下彻底把吃瓜群众们整迷糊了:
这些一会儿让人热泪盈眶,一会儿又让人目瞪口呆的灵魂砍价,背后的真相到底是啥呢?
我从一些渠道找到了部分线索,今天分享给大家,咱们一块边长见识边学习。
首先,肯定的是在药品集采中,确实有药企是赔钱中标的。
这些企业之所以会这么干,简单来说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药企的运营策略,一个是药企如何摊销成本。
我们先说药企的运营策略:
部分药企其实就没想过从集采的药品上赚钱,他们中标,是想保证能有稳定的产量和现金流,可以用来摊销人工、能耗和管理成本。
因为即使不开工生产,药厂每天维护生产也是一笔固定支出。
今年的集采比较特殊,有一堆的B证企业在生死线上求生存。
所谓的B证企业是苹果模式,只负责药品研发,生产委托给其他单位。
这次把间苯三酚注射液报出两毛2最低价的,是四川海梦智森生物,他的生产是四川太极制药。
中国的国情是药品80%在医院销售,离开医院这个市场,有些企业的销售收入可能为零。
B证企业为了生存,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抓住集采中标的机会。这类企业不中标马上死,中了标可以慢慢死,在这个过程中再寻找生的机会。
中标只是第一步,进入到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后,药企就有了各种“生”的机会。
接下来就进入到了药企摊销成本环节。
第一种情况,药企除了觊觎集采的市场和现金流外,不惜一切的“杀进集采”,目的为了拿到“进入医院的敲门砖”。
因为药品进医院对于药企来说太难了,药企通过集采中标进入医院,搭上各层关系后,接下来会使出浑身解数成为医院其他药品的供应商。
也就是说从羊身上赔的钱,要从狗身上赚回来。
第二种情况,就有点儿脏心眼子了。
降价后,企业压缩成本是必然的,这个想都不用想。
药企生产一款产品,成本通常包含研发、生产、市场开发和流通四大部分。其中的加工生产成本,又细分为原料、辅料、包材、水电、设备折旧和财务等。
这么多项中原料占比最高。
若企业经营亏损,往往会先从隐形成本入手。
在部分地区,药企通过一致性评价后,若想把高价辅料更换为低价辅料,只需在省级药监部门备案即可,不需要重新做生物等效性试验。
因此,业内的共识是仿制药换原料药的风险很大,但换辅料的情况是存在的。
除了原料外,药企对药品的包装上也是各种省钱。比如一些需要防潮避光的药品,药企可以选择性能更差的包材。
大家不要小看这个包装啊,药品刚出厂的时候质量确实没问题,但时间一长,药物的有效成分就会提前降解。
第三种情况就比较搞笑了。
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5月,国家开展药品集采以来,发生断供的药企近20家。
什么意思?集采的时候热血上头,不惜一切代价抢标。中了标履行合同的时候,自己傻眼扛不住了。
比如2021年9月,河南省披露百奥药业多次出现配送率低等问题,之后更是停产、断供,由此被河南省列为“严重”失信药企。
事儿,就是这么个事儿。
国家集采,本意是希望通过“包销”的方式,剔除药企的市场开发成本,斩断中间可能存在的灰色利益链条,进而实现更低的价格让医保省钱。
大家搞清楚了,别自作多情,没让你省钱。
谁曾想,炸出来了这么一群瞎起哄胡搞的药企。
再一次证实了那句话:
上面的本意是好的,下面执行的时候,搞坏了。
幸好这些岔子只出现在西药的集采中。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本次集采以采购金额高,用量大的中成药为主。
与前两批集采相比,本轮采购了较多的中成药注射剂。
这也意味着中成药集采已从口服的中成药,拓展到了口服和注射剂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