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龙岩上杭籍罗姓开国中将,四野旋风勇将曾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

紫萱聊过去 2025-04-07 15:18:36

从闽西山坳的放牛娃到驾驭核潜艇的共和国中将,从红军参谋到国防科技领军者,罗舜初将军的一生,是一部与20世纪中国革命同频共振的壮阔史诗。他亲历五次反“围剿”的浴血,丈量过长征的险途,指挥过四保临江的铁血鏖战,更在和平年代以战略眼光擘画海疆蓝图,用毕生心血浇筑大国重器。这位闽西赤子,以六十七载生命诠释了何谓“谋国者当以百年计”。

一、从放牛娃到红军战将

1914年冬,罗舜初生于福建上杭溪口乡。这个7岁入私塾、12岁辍学当店员的贫寒少年,在1929年朱毛红军入闽的号角中觉醒。他率少先队冲进地主宅院,用梭镖挑开粮仓,大洋坝暴动的火光映红了少年坚毅的脸庞。1931年加入闽西独立团后,他在白砂战斗中以新兵之躯冒死救出重伤战友,左臂中弹仍高擎红旗冲锋,从此在红军队伍中崭露头角。

瑞金红军学校的系统学习,让这个“红小鬼”蜕变为智勇双全的指挥员。1933年夏,19岁的他调任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作战参谋,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参与制定“诱敌深入”战术。长征路上,他背着密电码翻越雪山,三过草地时以皮带充饥,却始终紧护作战地图——那张标注着红军生路的牛皮纸,后来成为军博的珍贵文物。

二、铁马冰河铸将魂

抗战烽烟中,罗舜初的军事才华喷薄而出。1939年随徐向前挺进山东,他率部智取日军“铁壁合围”的缝隙,在沂蒙山区开辟出纵横百里的根据地。1942年任鲁中军区司令员时,他首创“翻边战术”,将日军“扫荡”变为八路军的反攻契机,半年内连克23座据点,毛泽东赞其“把鲁中打成了钢钉”。

解放战争中的东北战场,见证了他军事生涯的巅峰。1946年寒冬,面对国民党十万大军压境,他指挥三纵官兵顶着零下40度严寒,在临江城外构筑“冰雕防线”。四保临江战役中,他亲率突击队夜袭敌指挥部,用缴获的美式电台发送假情报,致使杜聿明误判战局。辽沈战役攻打锦州时,他腹部中弹仍躺在担架上指挥,纱布浸透鲜血却笑道:“等进了关,再取子弹!”

三、向海图强启新章

1950年,当战伤未愈的罗舜初接到海军参谋长任命时,这位“旱鸭子”将军在日记中写道:“今日始知,强国必先强海。”面对“连像样海图都没有”的困境,他三赴苏联考察,却坚持“引进技术更要培养自己的人才”。1957年主持制定国家海洋科学规划时,他力排众议将核潜艇列入重点项目,面对质疑声掷地有声:“没有剑,何以卫疆?”

在青岛某荒岛建设核潜艇基地时,他带着技术人员住窝棚、啃咸菜,用算盘计算流体数据。1958年毛泽东批准核潜艇工程后,他秘密赴大西南选址,在深山溶洞中建立起中国首个水下武器试验场。1970年长征一号火箭划破苍穹时,这位国防科委副主任在控制室里默默拭泪——发射塔架的蓝图中,凝结着他亲自督建观测站的300个日夜。

四、老将夙愿何日完?

1975年调任沈阳军区时,将军只提了个旧皮箱赴任,箱内除军装便是1955年授衔时的中将礼服。晚年病重住院,他坚持把特护病房让给年轻战士,留下遗嘱:“丧事从简,骨灰撒入黄海——那里有我们没造完的舰。”1981年2月弥留之际,他手指东南方向喃喃道:“台湾……台湾……”

今日旅顺军港,新型核潜艇静卧碧波;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火箭刺破云霄。这些大国重器的基因里,镌刻着罗舜初们的身影:那个在闽西暴动中高举火把的少年,那个在长白林海雪原设伏的将领,那个在荒岛礁石上测绘的老兵,终以毕生奋斗将“落后就要挨打”的警训,化为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铮铮誓言。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