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革命的壮阔史诗中,有这样一位湘南赤子:他17岁投身学潮,18岁握紧钢枪,从井冈星火到河西血战,从延安窑洞到开国礼炮,一生与“忠诚”二字血脉相融。作为我军政治保卫工作的奠基者、炮兵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欧阳毅将军用九十七载春秋,在血与火的淬炼中书写了共产党人的信仰传奇。

一、湘南烽烟炼初心
1910年,欧阳毅出生于湖南宜章麻田村。这片孕育了湘南起义的热土,早早点燃了他的革命火种。1926年,16岁的他组织宜章学联声援北伐,在街头演讲中初显锋芒。次年蒋介石发动政变,这位共青团员却在白色恐怖中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他亲历朱德、陈毅发动的湘南暴动,带领农军攻占宜章县城,用梭镖红缨迎接革命曙光。
转战井冈山后,这位“笔杆子”出身的青年迎来重要转折。担任红四军军委秘书期间,他与陈毅同榻共眠、彻夜长谈,在八角楼的油灯下学习建军思想。一次雪夜行军,他因冻伤掉队,陈毅竟举着火把寻遍山坳,亲自端来热水为其暖足。这段“两毅共眠”的佳话,不仅见证着革命战友情谊,更让欧阳毅在伟人身边领悟到政治工作的精髓。

二、铁血卫戍写忠诚
长征路上,欧阳毅的特殊使命逐渐显现。担任红五军团保卫分局局长时,他既要甄别敌特渗透,又要保护同志免受“肃反”扩大化伤害。过草地时,他亲自护送病重的董振堂军团长,用身体为昏迷的战友遮挡冰雹。西征途中,作为西路军保卫局侦察部长,他在祁连山下率部殿后,用密码本和机密文件当最后口粮,确保党的机密不落敌手。
延安时期,这位“红色盾牌”的锻造者迎来事业高峰。主持总政锄奸部期间,他参与制定《反奸细斗争条例》,首创“重证据不轻信口供”原则,为党的保卫工作注入法治基因。在联防军保卫部长任上,他既粉碎国民党特务渗透,又保护王实味等知识分子免遭过激处置,展现出政治智慧与人性温度。1945年七大召开时,毛泽东握着他的手说:“欧阳毅同志,你可是我们党的‘守护神’啊!”

三、铸剑长空启新程
新中国成立后,这位政工专家迎来全新挑战。1950年担任首任公安部队政治部主任,他借鉴苏联经验创建我军首个政保教育体系。转任炮兵副政委后,面对“战争之神”的技术变革,他力主“政治工作要钻进炮弹里”:主持编写《炮兵政治工作纲要》,推动建立“三打三防”训练标准,在福建前线指导研制出我军首套海岸炮兵自动化指挥系统。
特殊年代里,将军的担当更显赤诚。1967年奉命接管石油部时,他顶着压力保护余秋里等专家,在玉门油矿的戈壁滩上喊出“抓革命更要促生产”。复出后主持炮兵拨乱反正,他亲自为三百余名受迫害干部平反,用行动诠释何为“对历史负责”。1988年离休时,他将珍藏的54本工作笔记捐给军委档案馆,这些用蝇头小楷记录的思想火花,成为研究我军政治工作的珍贵文献。

四、松柏气节赤子心
晚年的将军住在简朴四合院里,最珍视的是三枚勋章:八一勋章铭记着井冈山的烽烟,独立自由勋章镌刻着延安的岁月,解放勋章见证着新中国的曙光。每当青年军官来访,他总指着勋章说:“这些不是给我个人的,是替牺牲的战友们保管的。”
2005年6月,97岁的欧阳毅安然离世。追悼会上,一副挽联道尽将军一生:“湘南举义旗河西擎炬火肝胆照日月,政保卫士铸忠魂炮兵政委写春秋。”从麻田村走出的放牛娃,到开国中将,他始终保持着最初的纯粹——书桌玻璃板下压着的,是1928年湘南暴动时的入党誓词复印件,泛黄的纸张上,“永不叛党”四字墨迹如新。
今天,当新型数字化炮兵驰骋沙场,当国家安全防线坚如磐石,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欧阳毅将军留下的精神火种:那是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基因,是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更是老一辈革命者用生命诠释的信仰力量。这位跨越世纪的忠诚战士,终以九十七载赤诚,在党史军史上刻下永恒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