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关向应病危前苦劝彭总:老总不要闹了,咱们都要听主席的

墨斗鱼纪事 2025-02-05 14:44:27

1943年,彭老总从前线回到延安,一听说关向应病重,便立刻和刘少奇一同前往病房探望。关向应此刻正在正闭目养神,听到脚步声便睁开了眼睛,当看到彭老总熟悉的身影时,吃力地想要坐起来。

彭老总见状赶忙快步上前,轻轻扶住关向应说:“老关,你身体不好,就别起来了。”关向应却摇了摇头,在彭老总的搀扶下,终于坐直了身子。

关向应靠在枕头上,声音微弱地说:“彭总,别闹了,大家都要听毛主席的话。”关向应为什么会这么说?彭老总到底做了什么?

彭德怀与毛主席从分歧到共识

1937年,历经万里长征的红军将士们,带着满身的疲惫与征途的沧桑,刚刚在延安及周边地区落下脚,还没来得及好好喘息就被“七七事变”的战火再次逼到了风口浪尖。

彼时,驻守华北的国民党军队号称有30万之众,本应是抵御外敌的坚固防线。然而现实却是这些部队内部腐败丛生,指挥混乱,面对日军的凶猛进攻,竟毫无还手之力。

战场上,国民党士兵们士气低落,有的甚至临阵脱逃,导致防线迅速崩溃。极短的时间内,大片国土接连沦陷,平津等地相继落入敌人的手中,百姓们在日军的侵略下痛苦呻吟,到处都是残垣断壁。

延安的窑洞里,毛主席站起身来:“同志们,当前的局势下,我认为我们应把山地游击战作为主要作战方式。”说着,他拿起一根木棍,在地图上的山区轻轻比划着:

“在山区开展游击,我们能充分利用地形优势,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通过不断地骚扰、袭击,让日军防不胜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入、发动群众,稳步扩大人民武装力量,逐渐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

彭德怀听完后说了一句:“主席,我理解您的想法,但我有不同的看法。”他向前走了一步,继续说道:

“我们八路军此前面对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都能取得胜利,如今经过艰苦的磨砺和发展,部队的战斗力更上一层楼。现在士气高涨,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实力与日军正面交锋。

正面决战能够迅速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让全国人民看到我们抗战的决心,极大地鼓舞全国的抗日信心,对扭转战局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起初,毛主席跟彭德怀等人想法一样,但是随着“七七事变”的开始,他认识到日军所展现出的兵力要比想象中更强大:

“老彭,你的想法有道理,正面决战确实能在短期内振奋人心,提升士气。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正面决战的伤亡必定巨大,我们难以承受这样的消耗。游击战看似缓慢,但能在保存自身实力的同时,持续消耗敌人,是符合我们实际情况的持久战略。”

最终,经过长时间的深入探讨与分析,大家达成了共识:以山地游击战为主,同时不放弃在有利条件下进行局部的正面作战,两种战术相互配合,共同抗击日军。

随着时间推移,根据地不断壮大,人民武装力量日益增强。部队在一次次游击战中养精蓄锐,日军摸不清八路军的真实实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泥潭,事实有力证明,毛主席的战略决策无比正确。

百团大战后八路军战略调整

1940年,八路军发动了一场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这场战役堪称八路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行动。

在战役筹备阶段,彭德怀走进毛主席的窑洞,手中紧紧握着作战计划书说道:

“主席,当前日军对根据地实施残酷的‘囚笼政策’,严重限制了我们的发展,我提议发动一场大规模破袭战,狠狠打击一下日军的嚣张气焰。”

毛主席点点头,说:“德怀同志,想法不错,这一战确实该打,不过一定要做好周全准备,务必谨慎行事。”得到批准后,彭德怀迅速部署。

战役打响,八路军战士们向着日军的据点和交通线勇猛冲锋。谁也没有料到,此次战役出动的兵力远超预期。原本外界普遍认为八路军兵力不过3万,可在这场战役中竟有105个团,约20余万人投入战斗,从而过早地暴露了我军的实力。

日军恼羞成怒,迅速调整战略,将主要攻势转向八路军。与此同时,国民党那边也坐不住了。蒋介石得知百团大战的规模后,脸色阴沉说道:“隐藏得够深啊!”随后,国民党暂停了对八路军的物资支援,妄图以此限制八路军的发展。

面对日军的疯狂反扑和国民党的背信弃义,八路军陷入了艰难的困境。但战士们没有退缩,他们咬紧牙关,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与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捍卫着民族的尊严和希望。

激烈的枪炮声震耳欲聋,日军的包围圈越来越小,一颗炮弹突然袭来,左权倒在血泊中,彭德怀也身处险境。身边警卫接连倒下,他被警卫员拼命护着,才惊险躲过致命一击。

死里逃生的彭德怀看着眼前惨烈的战场和牺牲的战友,心情沉重到了极点。他回到指挥部久久不语,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左权牺牲的画面和战士们倒下的身影。

彭德怀找到毛主席:

“主席,这次战斗太惨烈了,我险些丧命也失去了许多好同志,我现在才深刻认识到您的战略是正确的,之前还是我考虑不周。”

毛主席点点头,说:

“经历了这些,你能认识到游击战的重要性就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们必须保持八路军的实力秘密,不能过早暴露,依靠游击战,积小胜为大胜,不断壮大自己,才能给日军造成沉重打击。”

从那以后,八路军更加坚定地执行游击战战略,在隐蔽中不断发展壮大。

关向应苦劝:不要闹了,咱们都要听主席的

1943年,抗日战争进入到艰难的相持阶段,延安的窑洞里正在举行一场重要会议。会议中,中央领导首先发言,对彭德怀在华北战场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

“彭德怀同志在华北带领八路军浴血奋战,与日军展开了无数次激烈战斗,取得了众多胜利,给日军以沉重打击,让全国人民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希望,这份功绩不可磨灭。”

众人纷纷点头,对彭德怀的英勇表示钦佩。但话锋一转,中央领导也严肃地指出其中的问题。彭德怀坐在那里,听到这些“批评”,心里很不是滋味。

彭德怀和刘少奇在得知关向应已病榻久卧、身体极度虚弱后便一同前往探望。他们轻轻推开门,小心翼翼地走了进去,生怕惊扰到病中的关向应。

关向应看着彭德怀,眼神中满是复杂的情感,泪水就顺着脸颊滑落下来。他用颤抖的手抹了抹眼泪,带着哭腔说道:

“彭总,我这病恐怕是好不了了,我都是快要死的人了。你听我一句劝,咱们别再闹了,一定要团结,都得听毛主席的话,咱们的革命事业才有希望,才能打败敌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彭德怀听了,心里一阵酸楚:“你别这么说,你会好起来的,你说的话我都记在心里,我知道团结的重要性。”刘少奇也走上前,轻声说道:“你放心,我们都明白,你好好养病,别想太多。”

1946年7月21日,关向应病逝在延安,享年42岁。关向应离开后,刘少奇放心不下彭德怀于是便来找他谈心:“德怀,思想上的转变需要时间,大家都理解你。”彭德怀说:“我确实在思想理论上有欠缺,之前太固执,我得好好反思。”

此后,彭德怀闭门研读大量理论书籍,结合过往经历,深刻剖析自身不足,写下了一份深刻的检讨。从那以后,彭德怀在军事指挥中,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军事能力和思想境界都迈向新高度。

后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彭德怀临危受命,率领数十万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凭借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在异国战场彰显了他独当一面的实力,赢得了广泛赞誉。

1974年11月29日,彭德怀与世长辞,享年76岁。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