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诞就不能也想进步吗?司马昭能力不足,彼可取而代之,难道这不是一份豪情壮志?
淮南第三叛的时候(257年),诸葛诞兵力至少有15万,他还蓄养数千死士(学司马懿和司马师),而蜀汉被灭的时候(263年),兵力只有10左右;东吴被灭的时候(280年),兵力只有20万上下。诸葛诞的兵力,在三国时期完全可以当做一股势力看待。
以及,淮南这个地方,在三国时期,天生适合开展霸业。前有袁术在淮南称帝;后有孙策从淮南入江东,孙策的继承者孙权在30年后称帝(229年)。诸葛诞手里这实打实的15万兵,对于江东那些“自守之贼”,还是有一定优势的。东吴在孙权死后,主少国疑,还经历了清洗诸葛恪的事件,正处于实力衰退期。
另外,司马昭能力不行,可不是诸葛诞的误判,瞧不起司马昭的人多了。
比如:司马孚,这个老叔可是一边当着“大魏纯臣”,一边跟着司马懿打天下的,司马懿死了,司马师这个嫡子还能高看一眼,司马昭嘛,一边待着去。
又比如:曹髦,255年,司马师死后,才14岁的小皇帝曹髦就敢跟司马昭耍心眼,让司马昭留守许昌,准备在洛阳夺权,结果被司马昭识破了(钟会起了重大作用)。一个小娃娃皇帝都敢试探司马昭,,于是,钟会也有了想法。
还比如:司马攸,虽然是司马昭的亲生儿子,但是已经过继给了司马师。司马昭自知威望不足,只能说帮哥哥“代管”,用日本战国的说法,司马昭属于司马攸的“后见”,等于司马昭矮化了自己的地位,被上位者瞧不起简直太正常了。
司马攸,曾经被司马懿亲自指定为第三代接班人。257年,司马攸已经11岁,司马昭的地位日益尴尬。
当然,诸葛诞发动淮南第三叛的直接原因还是要招他入宫,军阀一但离开了自己的地盘和军队,他就是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那是一定的,就算当时不杀,以后诸葛诞的部下一有异动,他就是最好的替罪羊。马腾一家被杀的例子在前,吴应熊一家被杀的例子在后,诸葛诞只要智力正常,起兵都是明智的,真打不过大不了降吴降蜀。而且,司马氏这种靠寄生起家的政权有天然的劣势,他们分不清谁是魏臣,谁又是晋臣。淮南三叛,怎么就不能说曹魏集团地方实力派让曹魏的大权回归皇帝手里的前仆后继的努力?是不是王凌、毌丘俭、诸葛诞的死就突然变得悲壮了?
总结,在诸葛诞那个位置,结合当时的情况来看,发动淮南第三叛是最优解,没有更好的办法。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