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海上话事人郑芝龙,拥兵20万战船3000艘,为何投降满清后被杀

林羽霄啊 2025-03-30 14:03:40

郑芝龙前半生称霸海域,历时十七年,而后转为囚徒生活,同样度过了十七年。

郑芝龙在其鼎盛时期,控制了从南洋岛屿至东洋日本的海上贸易要道,麾下统率着超过三千艘各类船只,拥有一支规模达到二十万的水军部队,以及上千名勇猛的将领。在明朝末年,他的财富之巨,足以与国家相匹敌。更令人瞩目的是,南明王朝的隆武皇帝朱聿鍵,正是在他的支持下登基的。

然而,这位曾在东南沿海地区声名显赫的人物,在41岁这一本应年壮力强、势力鼎盛的年纪,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向满清投降。这一决定最终导致了他被斩首示众,遗体分离的悲剧结局。

郑芝龙在明朝末年的动荡时期是如何崛起并壮大势力的,以及他最终如何遭到清朝处斩的过程是怎样的?郑芝龙在明末的混乱局面中,凭借自己的智谋和手段,逐渐积累起强大的实力。他通过一系列的策略和行动,不断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最终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然而,他的命运在清朝建立后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清朝入关后,为了巩固统治,对前明的残余势力和反抗者进行了严厉的镇压。郑芝龙作为前明的将领,拥有一定的实力和影响力,自然成为了清朝的眼中钉。尽管他曾试图与清朝妥协,但最终未能逃脱被俘虏的命运。在被俘后,郑芝龙经历了长时间的囚禁和审讯。清朝政府认为他仍具有潜在的威胁,决定将其处斩以绝后患。就这样,这位在明末乱世中崛起的枭雄,最终落得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远赴澳门】

1604年,郑芝龙在福建南平的石井镇诞生,他的父亲并非显赫人物,仅是在县衙中担任一名普通的办事员。

17岁之际,郑芝龙踏上了前往香山澳,现今称作澳门的旅程,他的起点是福建南平。他选择乘船作为交通工具,目的是去找寻他的舅舅黄程。

郑芝龙之舅黄程,早年洞察到大航海时代的机遇,遂先行一步前往澳门。历经数载奋斗,黄程在澳门逐渐站稳脚跟,事业有成。

郑芝龙抵达澳门后,黄程对这位外甥颇为关照,倾囊相授自己的技艺。

黄程在与葡萄牙及西班牙人士交往时,总会携同郑芝龙一同前往。郑芝龙没有浪费舅父给予的机会,在经商知识的学习之外,他还自我学习了荷兰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及日语,同时,他皈依了天主教,并被赋予了尼古拉这一教名。

另外,郑芝龙时常与他的舅舅一同乘船出海,前往南洋的不同地区开展国际贸易。他们的行程曾远至马尼拉,现今被称为菲律宾的吕宋岛。

那时的郑芝龙,年仅十八岁。

【立业成家】

1623年,黄程需要将一批货物自澳门运至日本长崎的平户岛,于是委托了年仅18岁的外甥郑芝龙负责押运船只。

然而,负责此次货物运输的船只并不属于黄程,而是归属于日本籍华人李旦的商务船舶。这一契机让郑芝龙有幸遇到了他生命中的第二位重要人物。

李旦,籍贯福建泉州,初期频繁在泉州与日本间从事海上商贸活动,最终选择在日本长崎的平户岛定居,成为日本的一名华侨。经过多年的努力,李旦不仅建立了庞大的商业帝国,还成为了当地华侨群体的领袖。此外,他在日本与东南亚之间维持着一支规模可观的船队,业务范围覆盖了日本、台湾以及大明沿海地区。

在和郑芝龙打交道的过程中,李旦察觉到郑芝龙极具天赋,是个海上贸易的能手,并且熟练掌握多国语言。因此,李旦决定让郑芝龙担任翻译,留在自己身边,并开始着重栽培他。

李旦一生辛劳却未曾育有子女,因此郑芝龙决定认李旦为干爹。此后,李旦不仅领着郑芝龙在日本政治与商界中周旋,还放心地将日本至占城(现今越南)的贸易事务交由郑芝龙管理。郑芝龙频繁往来于日本平户与越南之间,把海上贸易经营得颇为成功。

在日本平户安定下来后,郑芝龙再次步入婚姻,迎娶了长崎一位显赫家族的女儿,名为田川松,作为他的妻子。

郑芝龙在19岁时,顺利达成了组建家庭和开创事业的两大人生目标。

1624年,即明朝天启四年,郑芝龙与其妻田川松结婚满一年后,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也就是长子郑成功诞生了。

一年之后,未曾婚娶且无子女的李旦因疾病离世。临终之际,他将毕生积累的产业悉数赠予了养子郑芝龙。

郑芝龙迅速崛起,在长崎地区的华人商界中占据了领导地位。

【接受招安】

郑芝龙在商界取得显著成就后,并未安于现状,而是萌生了涉足政界的念头。随后,他与旅居日本的华商颜思齐展开讨论,计划推翻日本的德川幕府政权,使日本成为明朝的附属国。

接着,郑芝龙与颜思齐两人陆续联系了二十八位在日本颇具影响力的华人商人,众人一致同意推选颜思齐作为领导,暗中计划在日本创立一个政权。

然而,事情迅速暴露,迫使郑芝龙与颜思齐等人逃往台湾避难。

昔日的台湾是一片未经开发的荒凉地带,原本隶属于明朝的福建省管理范围。然而,后来西方国家的荷兰人凭借武力强行占据了该地,他们在岛上构筑了两座城市,并派遣了超过两千名的士兵驻守。

李旦在台湾拥有一些资产,因此荷兰人没有对郑芝龙等人登陆台湾加以阻拦。

然而,鉴于台湾岛当时的荒凉状况,首领颜思齐作出了决定,派遣人员前往福建招募无家可归的民众,旨在引导他们至台湾岛进行开垦。

经过六个月的时间,颜思齐与郑芝龙等人从福建的漳州、泉州等地区招募了超过三千名的无主百姓,前往台湾进行土地的开拓与耕种。

然而,没过多久,领导者颜思齐由于不适应台湾当地的环境,最终不幸罹患风寒并逝世。

颜思齐逝世之后,众人一致选举郑芝龙接替成为新的领头人。

郑芝龙在取得领导地位后,继续在福建沿海地区招募流民,并将这些招募到的人转移至台湾。

自1625年至1627年期间,郑芝龙集团陆续在福建沿海地区吸收了众多无家可归的民众,总数达数万之众。这一时段内,郑芝龙的势力迅速膨胀,其麾下人数增长至数万,船只数量也超过了700艘。

不过,郑芝龙的举动,招致了荷兰方面与明朝朝廷的同时反感。

荷兰人视郑芝龙在台湾岛上的行为,实则逐步侵占他们的领土。

明朝官方视郑芝龙在福建沿海地区招募流民前往台湾的行为,实质上是如同海盗般的劫持大明子民。

随后,郑芝龙在台湾与荷兰殖民者进行了多场战斗,最终荷兰殖民者被迫认输。战斗结束后,荷兰人退守至城堡内,而郑芝龙则率领民众着手开发荒地。双方形成了默契,各自活动,互不侵扰。

明朝官方察觉到郑芝龙在台湾所具备的势力,于是向郑芝龙发出了归顺的邀请。

郑芝龙在深思熟虑后,对明朝政府提出的归顺提议作出了回应,他最终选择接纳这一来自官方的安抚举措。

不过,那时的郑芝龙并无真心投降之意,他意在借助明朝政府赋予的官方地位,进一步在东南沿海地区强化其海上统治力量。

郑芝龙归顺朝廷后,明朝任命他为福建的军事指挥官。

郑芝龙在履职期间,负责清除东南沿海的海盗活动,并承担对抗荷兰入侵者的任务。对于海上发生的各种事务,郑芝龙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做出决策。

获得大明朝廷的保证后,郑芝龙统率三万兵力,以及上千艘战舰,自台湾岛出发,横越闽海,部署在福建沿海的漳州、泉州一带。

【制霸海疆】

获得官方认可后,郑芝龙的商队在东南沿海及南洋区域的航行变得更为顺畅。海上交易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与此同时,郑芝龙这股海上力量的崛起,让大明东南沿海的海盗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这些海盗或被郑芝龙招安整合,或被其彻底清除。自南洋至日本的航运线路,开始进入一个平稳且顺畅的新阶段。

1633年,位于南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目睹郑芝龙在海上的巨大财富积累,心生嫉妒。于是,他们倚仗强大的舰队和先进的火炮,向位于福建沿海的金门岛发起了攻击。面对挑衅,郑芝龙并未退缩,他迅速指挥手下士兵开炮反击。经过一场激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力量遭到了重创。

此后,荷兰在南洋海域的统治地位宣告终结,郑芝龙的舰队成为了南海的新霸主。

之后,无论是前往菲律宾这类南洋地区,还是航行至日本这样的东洋国度,所有在这片海域内行驶的船只,都必须挂起郑芝龙的旗帜,方能安全通行。自然,这些商业船只也需向郑芝龙支付一笔不小的通行费用。

随后的几年里,从东边的朝鲜半岛仁川,到西部的印度半岛孟买,再到南端的印度尼西亚广阔海域,郑芝龙的名声无人不晓,传遍万里海岸线。

郑芝龙凭借在海上的显著地位,其财富与权力迎来了迅速扩张的阶段。他麾下的海军力量壮大至20万之众,拥有船只超过3000艘,规模庞大。这支队伍成员构成多元,不仅有日本人、朝鲜人,还有来自南海诸岛的各族人民,甚至包括黑人士兵。

然而,郑芝龙拥有一支规模庞大的海军舰队,却从未向明朝政府索取过任何军事经费。那时的郑芝龙,其财富之巨,用“极其富有”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投降满清】

郑芝龙凭借其官员与商人双重身份,在海疆上称霸了十七年之久。然而,郑芝龙未曾料到的是,1644年,他所依仗的明朝政权竟突然崩溃。

起初,李自成占领了北京,崇祯帝上吊自杀。随后,清朝八旗军突破关隘,势力迅速扩展到长江以南,导致南明弘光朝廷覆灭。

明朝末年,为维护自身在东南沿海的权益,郑芝龙采取行动,在福州推举唐王朱聿鍵登基,从而确立了隆武政权。

隆武政权成立以后,郑芝龙因其重要地位,被授予平国公之职,成为隆武政权的核心支柱,并负责统管南明隆武政权的所有军事与政治事务。

郑芝龙历经风雨,从一名默默无闻的海上商人,崛起为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政权首脑。那时,他还未满四十岁。

然而,身居高位的郑芝龙,心中亦藏有忧虑。他认识到,明朝的衰败已成定局,满清的兴盛同样无法阻挡。历经二十多年海上奋斗所积累的庞大基业,他不愿让它随着明朝一同消逝。他期望能将这份巨额财富,持续传承给后世子孙。

随后,郑芝龙作出了一项令众人困惑不解的抉择。

那便是向满清屈服。

随后,清军向福建发起进攻之际,郑芝龙做出决策,命令驻守在福建北部仙霞关与分水关的军队撤退,这一行动使得清军能够毫无阻碍地深入福建内部。

随后,清军继续向南方推进,直逼福州城下,同时用大清闽粤总督一职作为诱饵,企图劝降郑芝龙。

对于满清朝廷提供的高位厚赏,郑芝龙欣然接受,就如同他昔日热切响应明军的招抚一般。

郑芝龙认为,即便大明王朝已被大清取代,但只要自己在福建东南沿海的影响力依旧稳固,这样的更迭也是可以接受的。

随后,郑芝龙挑选了几位亲近的卫士及家族成员,在夜幕的掩护下悄然离城,前往清军主营谈判归顺相关事宜。

然而,出乎郑芝龙意料的是,他一抵达清军营地,即刻遭到清军拘禁,紧接着被押送至京城并置于监管之下。

郑芝龙被捕后,郑氏集团陷入无主状态,清军随后攻占了福州。隆武帝朱聿鍵在逃亡汀州的路上被捕获。由郑芝龙扶持建立的南明隆武朝廷宣告终结。

此刻,郑芝龙期望担任闽粤总督的梦想已化为乌有,他苦心经营二十载的海上王国也瞬间崩塌。他首要考虑的是,如何让自己生存下去。

【命丧京城】

郑芝龙遭劫持至京城之际,恰逢隆武帝朱聿鍵遇害。此时,郑芝龙的长子郑成功漂泊海上,着手集结父亲昔日的部众,发起反抗清朝的斗争。

随后,郑成功攻占金门、厦门等区域,并将这些地方作为根据地。他继承了郑芝龙昔日的海上贸易事业,并逐渐将其发展壮大。

在反抗清朝统治的时期,郑成功积极行动,东部方面,他与明朝宗室成员鲁王朱以海保持联系;而在西部,则与永历帝朱由榔建立联络。他主要在福建东南沿海地区活动,协同明朝宗室力量共同抵抗清朝。

然而,郑成功的水上部队尽管强大,一旦登陆便显得力不从心。历经多年的征战,郑成功并未能取得显著的成果,相反,南明残余的势力逐渐被清军蚕食。

在这段时间里,位于北京的郑芝龙屡次尝试说服郑成功投降,然而,郑成功每次都坚决地回绝了他的提议。

郑成功认为,只要他持续在东南沿海地区进行抗争,其父郑芝龙在北京便会处于安全状态。

自1645年至1661年,这长达17年的时间里,郑成功以福建厦门为据点,持续对抗清军。他相继向浙江、广东沿海多个地区发起进攻,甚至一度逼近南京城。然而,尽管他取得了一系列战斗的胜利,但这些成果却难以持久稳固。

郑成功在抵御清军入侵的行动中,虽未取得显著成就,但他的抗争却意外地延长了身处北京的郑芝龙的生命,使之得以延续十七年。

1661年年初,面对海上力量强大的郑成功,清军采取了迁海策略。他们从山东至广东,要求沿海居民向内陆迁移三十里,同时命令销毁沿海区域的所有船只,严禁任何木板入海。对于与郑成功有贸易往来的人员,一经查实,立即执行死刑。

实施迁海令后,郑成功的海上商业活动完全停滞。由于经济支柱崩塌,郑成功难以维持其规模庞大的军队的基本开销。

当郑氏集团的势力逐渐衰弱之时,郑成功再次将注意力转向了台湾岛,因为那里曾是郑芝龙发迹之地。

1661年春季,郑成功亲自统领了一支由两万五千名海军组成的舰队,向占据台湾长达三十八年的荷兰殖民者发起了进攻。

历经八个月的激烈交锋,郑成功成功地把荷兰侵略者全部赶出台湾岛,实现了对该岛的完全收复。

但郑成功未曾料到,他成功收复台湾的那一刻,恰是父亲郑芝龙遭遇不幸、生命终结之时。

郑成功夺回台湾的行动,从某种角度看,表达了他坚决抵抗满清的立场。此举同时也表明,他绝不会接受满清的招降。

如此,郑芝龙便失去了所有利用之处。

最终,清朝选择以郑芝龙为替罪羊,在北京的菜市口处决了他及其家族成员,以此作为惩戒。

郑芝龙的人生轨迹独特,前半段岁月中,他掌控海洋长达十七年,成为无可争议的海上领袖。而人生的后半部分,他的角色戏剧性地转变,在接下来的十七年里,他身陷囹圄,成为了阶下囚。

这便是郑芝龙命中注定的道路。

1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