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林徽因的朋友都清楚,她原本的名字是“林徽音”,这个名字来源于《诗经》里的一句话——“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这里的“徽音”是用来赞美女子美好品德的。为啥要把这么好的名字给换了呢?其实是因为她特别讨厌另一个人,那个人就是民国时期的海派文人林徽因。
林微音1899年在江苏苏州呱呱坠地,打小就爱写写画画,这为他以后走文学这条路埋下了伏笔。1928年,林微音到了上海,在银行找了个职员的工作。工作之余,他不停地写小说和诗词。可尽管他很卖力,但作品要么被退回来,要么就不被采用,就像往池塘里扔石头,根本溅不起啥水花,这让他特别沮丧。那年夏天,施蛰存、戴望舒和杜衡他们一块儿去逛西湖,走到初阳台上时,瞧见有个小伙子在那儿烧废纸,施蛰存心里纳闷,就走过去问了个究竟。这个年轻人就是林微音,他正把退回来的稿子一张张烧掉,打算彻底放弃写作这条路。不过,没想到这次碰面,让林微音和施蛰存、戴望舒他们成了好朋友,特别是通过他们,他又结识了邵洵美,这样一来,他的文学梦想反而有了新的转机。
邵洵美在民国时期的文学界被大家比作“现代的孟尝君”,所以他经常伸手援助林徽因。后来,邵洵美成了新月书店的老板,忙得不可开交,就请林徽因来临时顶替一下自己,帮他一把。邵洵美的女儿邵绡红后来讲起往事时说:“那个人(林微音)个子高高的,瘦瘦的,鼻子红彤彤的,老爱穿着长衣服。”那段时间,林微音开始大量发表文学作品,慢慢有了些声望。有了邵洵美的撑腰,林微音渐渐变得有些傲慢,连鲁迅都敢挑衅了。早在1932年10月,林微音就已经见过鲁迅一次了。那时候,郁达夫的大哥郁曼陀刚调到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为了给大哥庆祝,郁达夫在上海的聚丰园饭店办了个聚会,请了好多朋友,鲁迅、柳亚子、林微音这些大人物都到场了。
那时候的鲁迅,已经是大名鼎鼎了,而林徽因作为晚辈,心里满是对他的尊敬和仰慕。但没想到,仅仅隔了一年,林徽因就和鲁迅有了学术上的争论。1933年的时候,林徽因写了篇文章叫《略论放暗箭》,里头对鲁迅进行了不少挖苦和攻击。鲁迅瞧见了,只是不屑地笑了笑,说这是“讨伐队伍里最没本事的一个”,“哈巴狗群里的一条”。看起来,在鲁迅的心目中,林微音似乎不够格,他根本不屑于将林微音视为竞争对手。不只是鲁迅,就连平时性格温和的林徽因,也对这个林微音很不满,瞧不起她。
那时候,林徽因的名字还叫“林徽音”,和林微音的名字特别像,而且他俩写东西的风格也挺接近,所以老有人把他们搞混,这让林徽因挺头疼的。她曾经说过:“我倒不介意人家错把我的作品当成他的,我就怕人家把他的作品当成我的了。”说白了,林徽因挺瞧不上那个叫林微音的写的东西,怕别人搞混,以为林微音的作品是她自己写的呢。这时,林微音出乎意料地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为《微音低头认输》。她在里面这样写道:“假如那位小姐真心实意地让我别再用这个名字,我会毫不犹豫地答应她。”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林徽音”这位小姐真心来求他,他会爽快地同意改名。简直就是一副“没文化的无赖”的样子!这篇文章让林徽因感到非常不舒服,为了跟他彻底划清界限,她干脆把自己的名字给改了,就叫“林徽因”。
要是仅仅因为这些事情,林微音顶多就是个品行不太端正的文人,可等到抗战一开始,他的行为就完全让人瞧不起了!汪精卫背叛国家,跟了日本人当卖国贼,然后他到处找有名望的人帮忙。林微音一接到消息,马上就跑到汪精卫家,说要跟着他干。汪精卫让她办了个叫《南风》的杂志,这杂志明目张胆地为日本打中国找借口,真是给中国人丢脸丢大了!就连他以前的老朋友们都看不惯了,都劝他回头是岸,别落下个千古骂名,可林微音一门心思要当叛徒,对朋友们的好言相劝全都不听。肯定的是,这种人不会有啥好结果的。抗战一结束,报纸上就登了个《文化叛徒名单》,林微音的名字就在上面,成了大家见了都想打的“坏蛋”。为了不被追究,林微音开始改名换姓,到处躲藏,日子过得十分悲惨,比关在牢里还难受。
新中国成立后,林微音终于逃难结束,回到了上海,去找老朋友施蛰存,想求他给自己谋个教英语的或是当翻译的差事。不过,施蛰存因为林微音曾当过汉奸,觉得这事挺难办,最终也没能帮他找到工作。没办法,林微音只好给以前的好朋友周扬写信求助,周扬现在是中国作协的副主席。周扬收到信,见林微音态度挺真诚,也认真想了想自己以前的不对,于是他就跟上面打了报告,之后帮林微音联系了一家出版社,让他顺利熬过了那段最苦的日子。1982年,林微音在上海离世,享年83岁,她这一辈子充满争议,就这样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