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东岗山
东岗山位于鹿亭,其名的来历至今无从考证。光绪《余姚县境全图》中将其记作“东冈山”,而乡间之所以称其为山冈处梁弄之东,主要是基于方位的判断。实际上,在古代,“东冈”这一称谓通常指的是向阳的山冈,蕴含着古人对于自然方位和日照条件的独特认知。
去东岗山,除了菏梁公路通车这一交通方式外,另有三条岭可供人们选择徒步攀登。这三条岭分别是百步岭、斤岭,以及景色宜人、独具魅力的梅坑岭。梅坑岭俗称东岗岭,也被称作丫尖岭。踏上岭上的石径,周围竹木相互掩映,姿态秀美,石径蜿蜒崎岖,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溪涧幽深静谧,清澈的溪水潺潺流淌,发出悦耳的声响。飞泉从高处奔腾而下,水花四溅,宛如银练飘舞。这般景象,颇有古代山水画中所描绘的那种清幽、高远的意境。尤其是在雨霁天晴之后,云雾如同薄纱一般缭绕在山间,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时有时无,仿佛置身于天上仙境之中,让人不禁陶醉其中,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这次,我怀揣着满心的期待,准备重爬梅坑岭,登上东岗山尽情游览一番。我迈着坚定的步伐跨过晓鹿溪上那古朴的石板桥,沿着山麓的幽径缓缓拾级而上。一路上,梅坑溪始终如一地陪伴在侧,溪水掩荫在繁茂的竹木之下,清浅澄澈,汩汩流淌,宛如一首轻柔的小曲,为这宁静的旅途增添了几分灵动之美。
行至数百米处,前方一道高突的石坎赫然出现在眼前,它如同一道屏障,横贯整个溪谷,无情地截断了我的去路。坡上柴草繁茂芜杂,荆棘纵横交错,一片荒芜的景象。这让我深感失望,无奈之下,只好原路返回公路。随后,我驾车行至斤岭顶,顺着东岗路驶入了被誉为“浙江省气候康养乡村”之一的东岗村。这里,清新的空气、宜人的气候以及宁静的氛围,仿佛让时间都慢了下来,给人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舒适与惬意。
东岗村安然坐落于东岗山的向阳坡之上,村里绝大多数人都姓姚,他们皆为舜帝姚重华的后裔。相传,舜帝嫡裔的六十九世长孙、西汉时期的大臣姚平,为了躲避战乱之苦,毅然决然地带领全家迁徙至吴兴郡(也就是如今的浙江吴兴县),在此落地生根,经过岁月的沉淀,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巨族。东岗的姚姓人一直自称“源出吴兴,徙自夹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宗谱的遗失,这一说法已无可考证。
据《古虞姚氏宗谱》所记载,北宋时期,来自吴兴的姚世荣,跟随父亲姚琬前往明州赴任观察一职,在途经上虞之时,被龟山查湖的胜景所深深吸引,于是携带书籍迁徙并定居于此,他也因此成为了上虞夹塘姚氏开基立业的始祖。姚世荣的十二世孙姚万一居住在大园地,他的儿子姚其四迁徙到了余姚小岭,被尊称为“小岭祖”。《上虞始宁姚氏宗谱》中同样有所记载,姚世荣(又名姚世倕)的十二世孙姚组荣(行万一),“徙湖引头大园地”,育有二子,长子姚其四“居移余姚小岭”。
但系出同源的鄞县《锡山姚氏家乘》却有着不同的记载,声称姚章(字承翰)担任明州录事参军一职,举家迁徙至慈溪金川,其孙姚学,出生于北宋嘉佑四年(1059 年),担任观察推官,由金川入赘至四明小岭。小岭也就是如今的晓云(亦称晓岭),元代的《至正四明续志》中已有相关记载,其范围涵盖了今中姚村、晓云村沿溪一带。所以,东岗姚姓人所说的先祖由山下中姚迁居而来的这种说法,从多方资料和历史脉络来看,是较为可信的。
东岗村背靠着山峦,面朝阳光,处处尽显简素、静谧的美好。村里的村民居住的房屋大多为两层楼房,洁白的墙壁搭配着青黑色的瓦片,安静地坐落在石台基之上,沿着山势依次上升,错落有致,极富韵味和情致,宛如一幅浑然天成的彩墨山居图,散发着古朴而迷人的魅力。那白墙黛瓦在阳光的映照下,光影交织,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而那石台基上的纹理,犹如历史的脉络,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东岗村人的记忆与情感。每一栋楼房都像是一位沉默的守护者,见证着村庄的变迁与发展,也守望着村民们的安宁与幸福。
村下是一片广袤的田畈,那肥沃的土地上,农作物整齐排列,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希望。田边有一条宽阔的公路,车辆川流不息,为这片宁静的乡村增添了几分现代的气息。路外一脉清澈的小溪潺潺流淌,微波粼粼,水面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溪边的山丘背阴处,遍布着蓊蓊郁郁的毛竹。那毛竹高大而挺拔,微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仿佛是大自然演奏的一曲美妙乐章。
抬望眼,西首巍然高耸、植被繁茂的正是东岗山,其海拔高达 700 多米,宛如一位巨人屹立在天地之间。它不仅是浙江省级森林公园,更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这里山峦起伏,绿树成荫,各种珍稀的动植物在此繁衍生息,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
此次来东岗,我也算故地重游。怀着那份深深的亲切感,我悠然地游走在门前路,用充满期待的眼睛感受着村庄的美丽蝶变。记忆中的东岗村,还保留着老旧的模样,那时它曾被称为“老东岗”,房屋破旧,道路泥泞。然而如今,它却出落得光彩照人,亮丽惊艳,让人眼前一亮。这般巨大的变化,使我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想到一个词:山乡巨变。
我边走边看,绕出村西那蜿蜒的田埂,缓缓爬上横路。一路上,秋意正浓,金黄的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不一会儿,我便步行到了半山腰。只见道口立有一块醒目的标牌,上面清晰地写着“鹿亭登山步道”几个大字。左右有两条铺满石子的小路,如同两条蜿蜒的丝带,各自通向山顶。左路竖有“东岗山省级森林公园”的大牌子,彰显着其独特的地位;右路的路牌则标着“东西塘路”,仿佛在召唤着人们前去探索。
在岔口处,有几栋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那白墙黑瓦,飞檐翘角,古朴素丽的风格格外引人注目。建筑的门窗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展现着工匠们的精湛技艺。然而此刻,我无暇光顾,一心只想快点见到那神秘的“东西塘水库”,于是转身上了右路。
东西塘水库素有“东岗山天池”之称,始建于 1958 年,其初衷是用于农田的灌溉,为周边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库床呈独特的银锭状,中间高高隆起,两侧则相对较低。每逢大旱之时,水位下降到底部,便会神奇地出现东、西两个水塘,故而得名东西塘。水库的水清莹如玉,凝静透亮,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镜子似的水面倒映着周围被秋风染黄、染红的金钱松的倩影,那金黄与火红交织的色彩,如同梦幻般美丽。其间还夹杂着松树、柳杉的翠碧,与蓝天白云的倒影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充满灵动、绚丽多彩的油画。
东西塘的东坡是一片幽绿的茶地,那茶树排列整齐,郁郁葱葱。垄上有一条狭窄的小道通小庵岗,并延伸至三角头湾。当我登上小庵岗,豁然看见东北侧有一道陡峭的山坡。站在坡顶,视野清旷,极目远眺,山川湖泊尽收眼底。我被这壮阔的景象所吸引,便兴冲冲地奔去,想要更近距离地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我稳稳地站上坡头,极目骋望,在这寥廓无垠的天宇之下,层峦如波涛般起伏,翠峰似仙岛般耸浮。洁白的云朵悠悠地卷动着,舒展着,变幻无穷,构成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让人的心境瞬间开阔,精神为之一振,顿觉心旷神怡,逸兴遄飞,内心深处油然升起一种超凡脱俗之感,仿佛与这天地自然融为一体。
在明净澄澈的秋光映照下,漫山遍野尽是那生机勃勃的毛竹。它们葱葱茏茏,密密层层,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汹涌澎湃地涌向天际。竹林的颜色层次丰富,浅的呈现出清新宜人的茵绿,宛如初春的嫩芽,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深的则透出浓郁深沉的翠黛,宛如深邃的宝石,神秘而迷人。这深浅不一的绿色彼此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妩媚多姿的自然画卷,让人心醉神迷。
坡下的芒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枝叶斑斓多彩,黄的似金,红的如霞,紫的若梦,交织成满地锦绣。它们随风舞动,像是在举行一场盛大的舞会,充满了生命的韵律和节奏。
头顶的白云一团团、一簇簇,悠悠飘浮,变幻出各种奇妙的形状。有的如活泼灵动的海豚在嬉戏玩耍,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潜入水底;有的如庞大威严的鲸鱼在缓缓游弋,身姿雄伟,气势磅礴;有的如稳重庄严的大象在悠然巡游,步伐沉稳,神态自若;有的如威猛霸气的狮虎在盘踞休憩,威风凛凛,令人敬畏……总之,那白云的姿态千姿百态,任由人们发挥无尽的描摹和想象。
清代黄图珌在《看山阁闲笔》中曾说:“登山之巅,目空旷怀,伫立久之,不觉一片白云生我足下矣。”而我此时,真真切切地希望自己能够瞬间长出一对坚实有力的翼翅,腾空而起,迎着那轻柔的风自由翱翔,尽情饱览东岗山的秀美风光,将这一切的美好都深深地印刻在心中。
就在我专注于拍照、发视频,想要留住这美好瞬间之际,山里的黄昏悄然来临。那夕阳的余晖如同金色的纱幔,轻轻地披在山间,给这一切都镀上了一层温暖而迷人的色彩。然而,这美景却让我感到意犹未尽,心中满是不舍和留恋。
我踏着那如诗如画的夕阳,缓缓下至南坡。暮霭从东南天边慢慢合拢,如烟如缕的烟气弥漫在山间,东岗村只剩下一帧模糊的侧影,渐渐地掩进那苍茫的暝色里,就像一个可爱的孩子被温柔的母亲轻轻地拥入温暖的怀抱。
东岗山,下次我一定还来!我在心中默默地许下这个承诺,期待着与你的下一次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