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最惨烈巷战,一个师投进去,三天就打光了

佳霖谈历史 2024-04-06 07:14:39

1942年初,德国人兵败莫斯科。

慈父认为胜利指日可待,一时头脑发热,下令全面反攻。

莫斯科西面战场,苏军两个方面军猛攻勒热夫突出部,但死活拿不下,战场就此陷入僵持。

南线战场,铁木辛哥元帅和马利诺夫斯基中将指挥23个步兵军、2个坦克军和2个骑兵军,以伊久姆突出部作为支撑,发起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

铁木辛哥

苏军的反攻一开始还挺顺利,成功撕开德军防线,深入25至50公里。

但苏联情报部门低估了德军兵力。

并且苏军的进攻水平很稚嫩,整体协调极差,只知道埋头猛冲。

结果因为步子迈得太大,苏军三个集团军被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抄了后路。7万多人阵亡,20万人被俘,损失坦克1249辆、火炮2026门。

而德军仅损失2万人,保罗斯也因此战应对得力,荣获骑士铁十字勋章。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进行的同时,曼施坦因率德军第11集团军发起“猎鸨行动”。

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曼施坦因尽显名将本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三倍于己的苏军,夺取刻赤港,阻断了克里米亚半岛与外界的联系。开始为拔掉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这个老钉子户做最后的准备。

正所谓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苏军反攻失利,让慈父认清了现实。

从这时开始,慈父逐渐相信起了他的将领们,不再干预具体的指挥工作。

小胡子则开始心理膨胀:看来在莫斯科城下的失利只是意外,自己的判断没错,苏联还是破房子,只要再踹一脚就会轰然倒塌。

那么,接下来的这一脚往哪踹呢?

早在“巴巴罗萨”行动前,希特勒就希望以南线为主攻方向,夺取苏联南部的资源,强大自己,然后击败英美,称霸世界。

只不过,由于国防军希望一举瓦解苏联,这才全力围攻莫斯科。

可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兵败莫斯科后,这个目标已经无法实现了。

我们知道,德国缺乏石油资源。

战前,德国每年消耗的石油有85%来自美洲和伊朗。

二战爆发后,英国封锁了海路,德国通过自家的煤炼石油技术和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勉强还能度日。

但煤化油质量不好,罗马尼亚的原油产量又无法满足德军需求,撑不起长期战争。

按照当时希特勒身边的经济顾问团的推算,如果在1942年不能弄到新的石油,那么战争就只能在1943年结束。因为到时候德国就没油了。

当然,站在上帝视角,德国经济学家的推算显然太悲观了。

事实上,德军手捧煤炼石油和罗马尼亚油田这两个窝窝头,硬是撑到了1945年。

不过话又说回来,前线德军缺油,装甲部队经常跑着跑着就没油了,也是事实。

而苏联的高加索地区,人口密集,地大物博,既拥有煤炭、有色金属和稀土资源,还蕴藏丰富的石油储量。

如今天阿塞拜疆的巴库油田,当年的年产量2400万吨,约为德国石油需求的两倍。

若能夺取巴库油田,德军燃油紧张的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于是,希特勒签署“蓝色行动”计划。决心集中力量主攻苏联南部,抢石油。

根据计划,行动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扫清克里米亚半道上的苏军残余,为进攻高加索地区做准备。

第二阶段,以勒热夫突出部牵制部署在莫斯科的苏军,德军重点进攻南路。

由霍特指挥由北方集团军群抽调而来的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魏克斯指挥德军第2集团军,以及匈牙利的一个集团军,从库尔斯克向沃罗涅日进攻。

保卢斯指挥德军第6集团军从哈尔科夫出发,与第4装甲集团军一起平行推进至伏尔加河,围歼顿河以西的苏联军队。

由第1装甲集团军、第17集团军以及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向顿河下游进攻,夺取位于迈科普,格罗兹尼和巴库的油田。

行动方案确定后,计划书下发到军一级,小胡子要求各级指挥官严格保密。

但怕什么来什么。

6月19日,德军第40军军长施图姆在指挥部开Party。

估计是喝高了,当部下说想看看“蓝色行动”计划书时,施图姆不仅点头同意,还让人打印了几份行动大纲,下发到各师。

然后就出了意外。

当天晚上,苏军击落了一架德军侦察机,并在飞机残骸中找到了施图姆下发到德军第23装甲师的“蓝色行动”大纲。

这一下坏事了,希特勒得知后,暴跳如雷,赶紧召开会议,讨论是否变更计划。

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博克元帅和保卢斯认为箭在弦上,修改计划已经来不及了。

希特勒也认为时间紧迫,便决定还是按原计划行事。

施图姆

苏军缴获的行动大纲,虽然内容并不详细。但白纸黑字已经写得很清楚了,德军下一阶段的攻击重点就是高加索地区。

按理说,这应该引起苏联统帅部的重视。

然而,斯大林看到计划书后,却一如既往,又把德军的主攻方向给判断错了。

他认为这是希特勒故意散布的假情报,坚信德国人的进攻重点仍然是莫斯科。

苏德战争前,斯大林就犯过同样的错误。

为什么慈父总是记吃不记打,难不成脑子缺根筋吗?

实际上还真不是。

截止到1942年6月,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有100个师。中央集团军群有70多个师。

戈林还从罗马尼亚、匈牙利、意大利、斯洛伐克和西班牙忽悠来了52个师。

充足的兵力,使得德军有能力同时在两个方向发动大规模进攻。

并且,小胡子当时的操作也让人感到一头雾水。

6月29日,德军攻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后,小胡子立刻把曼施坦因和第11集团军调往了列宁格勒。

这股力量如果留在南方,加入“蓝色行动”,德军的胜算会更大。

可小胡子不走寻常路。

此等莫名其妙的操作,也难怪慈父会晕菜。

另外,苏联统帅部在南线部署有布良斯克、西南、南方、北高加索等几个方面军。合计近100万人正规军,170万预备队。

慈父认为南线兵力足够应付德军的进攻。

6月28号,“蓝色行动”正式开工。

德军137万人在2035架飞机、1934辆坦克的掩护下,对苏军发起潮水般进攻。

霍特指挥第4装甲集团军冲锋在前,目标直指沃罗涅日。

由于统帅部判断错误,苏军布良斯克方面军一溃千里。

两天后,保卢斯第6集团军也突破苏军第21和28集团军防线。

南面高加索方向,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的进攻同样顺利。

苏军在空旷的大草原上难以组织起有效抵抗,被迫后撤100至300公里。富饶的顿河及顿巴斯盆地落入德军之手。

7月2日,第4装甲集团军的前锋逼近沃罗涅日。

一旦拿下这座城市,德军便有很大希望切断布良斯克方面军的退路,继而围歼之。

但关键时刻,希特勒突然改变了计划。

他命令霍特与第2集团军交接防务后,迅速转向南面,沿顿河向斯大林格勒前进。

注意,这是希特勒在1942年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夺取斯大林格勒。

为什么小胡子突然要打斯大林格勒呢?

你听城市的名字就知道了。

斯大林格勒和列宁格勒,都是以苏联领袖的名字命名的。

但跟列宁不一样,斯大林还活着呢。

小胡子起初还只想抢点石油,随着德军秋风扫落叶般的攻势,心态完全不一样了。

为了夺取斯大林格勒,在心理上KO慈父。

7月9日,小胡子将南方集团军群拆分为A、B两个集团军群。

A集团军群由李斯特元帅指挥,下辖第1装甲集团军,第11、第17集团军和意大利第八集团军。由空军第4航空队提供空中支援,其任务是攻占高加索地区,夺取那里的油田;

B集团军群由博克元帅指挥,下辖第4装甲集团军,第2、第6集团军以及匈牙利第2军团。由空军顿河地区航空队提供空中支援,其任务是攻占斯大林格勒,掩护A集团军群的北翼。

但计划修改没几天,希特勒又有了新想法。

他判断攻占斯大林格勒不需要投入过多兵力,便命令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方向南下,转隶A集团军群,支援第1装甲集团军强渡顿河下游。

这样一来,攻击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军部队就只剩下了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

小胡子一而再,再而三的微操,让博克非常不满。

咱到底是干啥来了?不是来抢石油的吗?本来资源和兵力就不太够,这再分一半去打斯大林格勒,还抢个毛啊!

小胡子对博克也非常不满,这帮容克贵族为什么总是唧唧歪歪的?到底谁是老板?不服从命令就滚蛋。

7月15日,博克被勒令退休,从此再未被起用。

随后,魏克斯上将接任B集团军群司令。

魏克斯和保卢斯都是希特勒一手提拔起来的。

尽管他们对命令也有意见,但不敢唧唧歪歪,有意见也只能憋着。

博克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位于伏尔加河下游、顿河大弯曲部以东60公里。是苏联南部的重要工业城市。拥有大量军工厂,如生产T-34坦克的捷尔任斯基拖拉机厂。

此外,斯大林格勒的地理位置也十分优越。这里背靠伏尔加河,汇集了大量公路和三条铁路,西连顿涅茨克业区、南通高加索山脉、东接乌拉尔新工业基地、北部可直达莫斯科。

斯大林知道,德军一旦占领斯大林格勒,就能获得宝贵的油气资源,还能切断伏尔加河水运线,阻断高加索地区向北的输血通道,让苏联的战争机器彻底停摆。

苏联人不能输,也输不起。

因此,斯大林要求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德军推进,誓死守住斯大林格勒。

1942年7月17日,激烈的枪炮声在斯大林格勒西面的顿河大弯曲部响起,一场旷日持久的血战就此展开。

在此之前,苏联统帅部以原西南方面军为基础,组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下辖七个集团军,第1、第4坦克集团军。以及空军第8集团军、海军伏尔加河区舰队。

但两个坦克集团军只有200多辆坦克,第1坦克集团军还是组建才一天的部队。

七个集团军也只有从战略预备队调来的第62、第63、第64集团军,相对还算完整。

而德军第6集团军下辖18个师,约27万人,近500辆坦克,各式火炮3000门。

当时双方力量对比为人员1比1.2,坦克1比2,火炮大致相等,德军实力占优。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政委是“穗宗”赫鲁晓夫,司令员起初是铁木辛哥元帅。

铁木辛哥性格敦厚,人品没得说。

但苏德战争爆发以来,他表现得“很不职业”,有一种被时代淘汰的感觉。

会战开始后,保卢斯将兵力分为两个突击集团。

以德军第8步兵军和第14装甲军为北突击集团,以第51步兵军和第24装甲军为南突击集团,突击苏军第62集团军防线。

同时,以部分兵力向苏军第64集团军阵地发起佯攻。

战至7月23日,德军突破苏军第62集团军右翼防线,合围了该集团军的2个师,前出到斯大林格勒西面的顿河河岸。

同一天,慈父对铁木辛哥的指挥能力非常失望,命令第64集团军司令戈尔多夫中将接任方面军司令,并派苏军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上将作为统帅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协助指挥战事。

随后,为了整肃军纪,慈父发布第227号命令:凡是战争期间划水摸鱼的,一律由内务人民委员会的督战队就地枪毙。

浓缩成一句话就是“绝对不许后退一步”。

前线苏军见横竖是个死,索性也就拼了。

第227号命令

同时,慈父还要求斯大林格勒的数十万居民不许后撤。

凡是能动弹的,都去挖工事。

这些防御工事在随后的巷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攻击进度不如预期,希特勒不得不再次修改计划,将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从高加索方向又紧急调至斯大林格勒。

7月29日,第4装甲集团军狂奔数百里,抵达战场。

与之对阵的是苏军第51集团军。

由于防线太宽,长达200多公里,两军一交手,第4装甲集团军就冲破了防线。随后与第6集团军,一西一南,两面夹击斯大林格勒。

见形势有变,苏军统帅部立即作出反应,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组为东南和斯大林格勒两个方面军,由华西列夫斯基统一指挥。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仍由戈尔多夫指挥,下辖第21、第62、第63集团军,以及坦克第4集团军、坦克第28军和空军第16集团军。负责阻击德军第6集团军。

东南方面军司令为叶廖缅科上将指挥,下辖第64、第57、第51集团军,以及坦克第1集团军、坦克第13军和空军第8集团军。负责阻击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

1941年的基辅会战和布良斯克战役,叶廖缅科丢人丢到姥姥家了。

但斯大林没有追究他的责任,这也让他有机会一雪前耻。

8月10日,顿河西岸的苏军主动退至东岸构筑了新防线。

九天后,德军再度发动进攻,第6集团军从西面,第4装甲集团军从南面对斯大林格勒发起钳形攻势。

与此同时,德军第4航空队出动飞机几百架,对斯大林格勒进行狂轰滥炸。

苏军调集后方预备队兵力,会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从北面对德军第6集团军侧翼实施反突击,迫使保卢斯分兵北上进行支援,斯大林格勒西面和西南面压力得到缓解。

这之后,希特勒多次向斯大林格勒方向增兵。

至8月底,投入斯大林格勒方向的轴心国部队已达80多个师。

8月29日,鉴于斯大林格勒异常严峻的形势,慈父任命朱可夫为最高副统帅,并决定立即调拨第24、第66集团军和近卫第1集团军开赴斯大林格勒。

朱可夫飞赴斯大林格勒后,慈父一天八个电话,要求朱可夫立即进行反突击。

9月5日拂晓,朱可夫将3个新锐集团军投入反击,但由于准备仓促,反击未达到预期目标。

9月6日,慈父命令朱可夫继续冲击,但反击再遭失败。

9月12日,德军突破斯大林格勒城防,从南面突进至伏尔加河,将坚守在斯大林格勒市区的第62和第64集团军同战场上的其他苏军分隔开来。

苏军第62和64集团军,合计约9万人,还不到德军的一半。

第62集团军司令员帕洛京上将认为以部队当前状况守不住斯大林格勒,请求撤退,被赫鲁晓夫解除职务。

随即,叶廖缅科任命崔可夫中将为第62集团军司令。

危难之际,崔可夫勇挑重担,将司令部设在斯大林格勒城内的马马耶夫高地。

并表示:“我发誓决不离开这座城市,要么就守住城市,要么就战死在这里。”

崔可夫

9月13日清晨,德军航空兵和炮兵向城内倾泻炸弹。

火力准备后,第4装甲集团军由南向北,第6集团军由北向南,拼命挤压苏军防线。

9月14日,德军对马马耶夫高地实施重点突击。

经过一天残酷的战斗,德军占领这座高地。

马马耶夫高地不仅是崔可夫的司令部,还是斯大林格勒城中的制高点。

一旦德军在此地站稳脚跟,便可顺势冲向伏尔加河中央渡口,切断城内苏军最后的补给线,斯大林格勒极有可能沦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也将改写。

关键时刻,苏军近卫第13师连夜渡过伏尔加河,进入斯大林格勒市区,于9月16日突然向德军发起反冲锋,以伤亡8000人的代价,又夺回了马马耶夫高地。

9月27日,德军再次占领马马耶夫高地。

但9月29日,苏军又重新夺了回来。

此后,两方军队不断地交替占领这片高地。

一名苏军士兵登上马马耶夫高地,插上旗帜,欢呼胜利

像这样反复易手的战斗还有很多。

为了争夺第一火车站,双方发动的冲锋和反冲锋多达13次。

9月26日夜,一位名叫巴甫洛夫的苏军中士与三名战友侦查战场时,发现位于城区中心十字路口处的一栋四层楼房非常重要。

只要控制住这座建筑,苏军就可以成功将德军部队进行分割,阻挡后续德军进攻。

随即,巴甫洛夫四人决定占领该楼。

在坚守两天后,由阿法纳西耶夫中尉率领的一支小队赶来支援。

除了携带轻武器外,小队还带来了一挺重机枪、3支反坦克枪和两门迫击炮。

驻守大楼的苏军只有25人,但他们在楼内坚守了58个昼夜,击退德军多次猛攻,使得该建筑成为苏军防御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支撑点。

战争结束后,为纪念巴甫洛夫侦察小组的英勇表现,苏联政府将这栋建筑物命名为“巴甫洛夫楼”。

“巴甫洛夫楼”

除了苏军官兵,斯大林格勒的工人也发扬革命大无畏精神,为战争的最后胜利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斯大林格勒城区北部伫立着四座大型工厂,由北至南分别是捷尔任斯基拖拉机厂、街垒火炮厂、红十月冶金厂和拉祖尔化工厂。

巷战期间,捷尔任斯基拖拉机厂连夜赶工,就地生产坦克,很多坦克连油漆都没工夫刷,就直接被车间工人开到战场。堪称是史上最短的补给线。

红十月冶金厂的工人白天工作制造武器,晚上放下工具,拿起武器去打游击,深夜才回去休息。

红十月冶金厂的女工和她们生产的坦克

据事后统计,前前后后增援第62集团军的部队共计2个军、24个师、16个旅、41个独立团、21个独立营。

但第62集团军的兵力从来没超过6万人,往往是一个齐装满员的师投进去,三天就打没了。

苏军损失惊人,德军损失也不小。

苏联军民顽强不屈的抵抗,令德军伤亡惨重。

据第6集团军一名军官回忆:“敌我双方为争夺每一座房屋、车间、水塔、铁路路基,甚至为争夺一堵墙、一个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砾,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其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有时候,一栋破楼,大堂是德军,二楼是苏军,客厅是德军,厨房是苏军。

在这样的情形下,没有主角光环的人,活得过厨房,也活不过客厅。

眼看攻击斯大林格勒的进展不尽人意,小胡子决定从A集团军群抽调兵力。

前面说过,德军发动“蓝色行动”,首要任务是抢石油。

但8月9日,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夺取迈科普油田后,却发现苏军撤退前,已经将油田的基础设施炸毁。而要修复设施,至少需要一年时间。

此外,随着德军深入高加索山区,燃料补给也愈发困难。

见资源没抢到,反而还消耗了大量资源,小胡子就像一个赌徒,不断抽调A集团军群的机动部队增援斯大林格勒。

也就是说,原先打主攻的A集团军群,现在变成了配角。

李斯特非常生气,与小胡子大吵一架,然后就被解除了职务,小胡子亲自接过了A集团军的指挥权。

德军总参谋长哈尔德认为战场拉的太长,建议不要把筹码梭哈到斯大林格勒,也被小胡子撤职。

1942年11月初,经过3个月的血腥战斗,德军终于占领斯大林格勒80%的城区,缓慢地推进到了伏尔加河河岸,将苏军分割成两个狭长的口袋状。

仗打到这份上,苏军早该全线崩溃了,可残存的3万多苏军官兵利用残垣断壁,仍然拼命争夺着每一座废墟。

德军被苏军的顽强打得彻底没了脾气。

而苏军通过誓死抵抗,也让他们迎来了扭转战局的胜利大反攻。

9月28日,苏联统帅部做出调整,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顿河方面军,司令员为罗科索夫斯基中将;

东南方面军改称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为叶廖缅科;

近卫第1集团军扩建为西南方面军,司令员为瓦杜丁中将。

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共同拟定了反攻计划。

大致就是将德军主力继续牵制在城内,然后通过打击外围,对德军实行反包围。

苏军渡过伏尔加河增援斯大林格勒

从9月底至11月中旬,集结在斯大林格勒外围的苏军计3个方面军,143个师,110.6万人,配有1.55万门火炮,1463辆坦克,1350架飞机。

当面的德军B集团军群,共有80个师又3个旅,约100万人,10290门火炮,675辆坦克,1216架飞机。

数据上看,双方兵力旗鼓相当。但由于德军主力用在了斯大林格勒方向,其南北两翼的防线由战斗力偏弱的仆从国军队负责。苏军的反攻胜算很大。

11月13日,苏联统帅部批准了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拟制的反攻计划。

慈父亲自给这个计划命名为“天王星行动”。

这与苏军针对德军中央军群的“火星行动”相呼应。

1942年11月19日,苏军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首先发起反击,突破罗马尼亚军队的防线。

苏军反击前,德军侦察机其实发现了苏军的动向。

但德国统帅部认为苏军在莫斯科方向集结重兵,准备发动“火星行动”。判断苏军在南部战场应该只会发动局部进攻,便错失了调整的机会。

德军防线被突破的第二天,即11月20日,苏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也在斯大林格勒以南发起反攻,并再次突破了罗马尼亚军队的防线。

战至11月23日下午,西南方面军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在卡拉奇会师,将德军第6集团军的22个师,及一部分罗马尼亚、意大利、克罗地亚军队,共约27万人,合围在斯大林格勒1500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域内。

见深陷囹圄,燃料、弹药即将耗尽,粮食也只能维持6天。保卢斯紧急请求突围。

B集团军群司令魏克斯支持保卢斯撤退,可希特勒却要求保卢斯继续坚守。

还说戈林已经保证了,德国空军可以确保被包围部队的物资补给。

戈林绰号“戈不灵”,每次关键时候打包票,都百分百不灵。

一开始,德国空军还每天运送300吨补给。这大概相当于德军一天消耗量的一半。

后来,由于恶劣天气以及苏军不断缩小包围圈,空投计划很快就遭受失败。

据统计,包围圈中的德军只得到10%左右的所需物资。

物资紧缺,使得每天都有数千名士兵死于饥饿、严寒和营养失调。

这种情况下,一些军官试图说服保卢斯,别管小胡子的命令了,应该迅速突围。

然而保罗斯一向对希特勒唯命是从,坚持按兵不动。

明知有覆灭的危险,为什么希特勒不允许保卢斯撤退呢?

因为A集团军群此时还在高加索地区呢。

1942年底,德军A、B集团军群的战线北抵沃罗涅日,南至莫兹多克,长达2000公里。

为确保A集团军群安全撤退,希特勒必须用保卢斯这颗棋子牵制苏军。

当然,小胡子也没有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戈不灵”身上。

当保卢斯被合围后,小胡子立即从列宁格勒调回了曼施坦因,出任新组建的顿河集团军群司令,并把保卢斯第6集团军、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和罗马利亚第3、第4集团军交与他指挥。

曼施坦因火线上任,决定以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向苏军发起佯攻,再由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从南边突袭斯大林格勒,解救第6集团军。

苏军遭到奇袭,准备不足,防线被撕开一道口子。

但德军攻到距包围圈30公里处后,死活就攻不动了。

坐镇指挥的曼施坦因明白,以德军目前的实力,根本无法冲进包围圈。

因此,他命令保卢斯主动突围,双向奔赴,解套的几率更大。

然而保卢斯却以燃料不足、未接到希特勒的直接命令为由,拒绝突围。放弃了这最后一次逃生的机会。

12月中旬,曼施坦因下令撤退。

因为苏军发动了新一轮攻势,代号“土星行动”。

如果苏军到达罗斯托夫,那么A集团军群的70万德军将会被切断退路!

此后几天,随着苏军凶猛的反击,德军被击退200公里。

这场代号“冬季风暴”的营救行动,最终宣告失败。

1943年1月8日,苏军顿河方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向保卢斯发出最后通牒,敦促其在1月9日前投降。

保卢斯电告希特勒,要求准予他相机行事权,被希特勒果断驳回。

1月10日,顿河方面军发起“指环”行动,先以600架次战机狂轰德军第6集团军阵地。

过了一个小时,35万发炮弹又砸向德军的掩体、火力点和指挥所。

炮火准备后,坦克和步兵发起进攻。

至1月15日,经过连日战斗,苏军歼敌10万多人。德军只有约5000名伤患者通过空运撤出。

1月19日,保罗斯请求突围。

希特勒给他的回电是不许投降,必须死守阵地,直至最后一兵一卒,一枪一弹。

1月22日,苏军调整兵力部署,展开全线进攻。

在苏军的强大攻势下,第6集团军被分割成两部分,约5万人被包围在市中心,4万人被包围在城北。

此后几天,苏军持续向德军施加压力。

保卢斯穷途末路,最后一次向希特勒请求行动自由。

希特勒给保卢斯发去一封电报,晋升他为德国陆军元帅。

这封电报对保罗斯来说,就是一道催命符。

因为在德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被俘或投降的元帅。

保卢斯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战死,要么自杀。

1月31日,保卢斯向德国统帅部发出最后一份电报,称为了元首和祖国,自己将打到最后一兵一卒,一枪一弹。

然而发完电报,他就身着整齐的军服,向苏军投降了。

1943年2月2日,随着最后一支德军宣布投降。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

包括保卢斯在内的23位将军,2000名校级以下军官和9.1万极度饥饿劳累的德军士兵走入战俘营。

等待他们的将是去西伯利亚种土豆。

而在他们的身后,则是残垣断壁,满目疮痍的斯大林格勒。

苏德双方在为期六个月的交战中,共计投入兵力350多万。

轴心国军队伤亡84万,苏军伤亡112万。

苏联人以巨大的损失,为同盟国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国无法弥补数十万有生力量的损失,只能动员新兵上战场。

新兵对新兵,慈父这下就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但小胡子又岂会坐以待毙?他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夺回失去的战略主动权。

1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