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04】禅让,儒家学者理想中的政治童话

春秋史话 2024-03-09 02:46:08

尧舜禹三位贤君大家耳熟能详,连没上过学的韦小宝都知道。

诸多古籍赞美尧禅位舜,舜复禅位禹的往事,至今仍是美谈。

不过《竹书纪年》有着不同的记载——“舜囚尧,复堰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尧在受到舜的胁迫后被动做出“让贤”,完全出于无奈。

哪种情况更真实?

禅让事迹早期出自于《尚书》、《论语》、《墨子》、《孟子》等著作,《史记·五帝本纪》进行了拓展,然而存在一些逻辑上的小瑕疵。

司马迁爷爷喜欢采信一些不靠谱的故事,并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比如舜一家人都很坏,唯独舜品行拔卓,与众不同。

舜的生母很早过世,大概只能是邻居王大妈一直在教育和影响舜。

舜的父亲瞽叟、后妈和弟弟象都是缺心眼,无论怎样也要干掉舜,哪怕他已经是大酋长的接班人。

原始社会干掉舜本来有一百种方法,他们非要选择烧粮仓,顺便饿死自己吗?

瞽叟让舜去补粮仓,舜上去之后,家人们在下面搬走梯子放火,舜用头上的一对斗笠当做翅膀飞了下来,毫发无损。

可是谁能解释一下,舜为什么要戴两顶斗笠修粮仓,一顶斗笠防晒效果不好吗?

后面的落井下石更加不符合常识,就不过多讨论。

总之,禅让这种操作根本不符合人性,你愿意部落的其他人也不会答应。仅仅是先秦时期理想派学者的一种愿景,他们倡导国家的高位由贤者来担当,顺便强调一下孝道。

务实派的法家绝不会讲这种童话。

历史上大概有38次禅位,大体上都是因为形势所迫,并且禅位后能够善终的也不多。

所以曹丕在接受汉献帝禅位时感慨道:“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这哥们差点没绷住。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