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点,大多数官兵已经进入了梦乡,但颉班长却忙得停不下来。准备完第二天的配菜,把炊事间收拾利索,他又围着灶台忙了起来。
打四个鸡蛋,搅匀,切好葱花,热锅,倒油。“嗤啦”一声,鸡蛋匀着入锅,再撒上一把葱花,紧接着,他持锅的左手一颠,蛋饼在空中翻了个面儿……没几下,一张色泽鲜亮、香气怡人的鸡蛋饼就出锅了。
除了鸡蛋饼,颉班长的夜餐菜单上还有煮面、包子和炒饭等等,都是准备给上夜哨的战友们。半个小时后,下哨哨兵一同走进食堂,原本不是很空的肚子闻到这些香味也不禁食欲大开了。看着战友脸上的疲惫和鸡蛋饼一起消失,他被夜色和灶火映得红红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为夜哨哨兵加餐,是颉班长当炊事员以后每天必做的事情,这一坚持,就是十多年。有人说,颉班长就是中队的另一个“指导员”,他却笑着说:“一个可算不上,能顶上半个就很不错了!”
他常说,驻地昼夜温差大,上哨体力耗费多,下哨不吃饱,一宿都睡不好。“我刚当兵那会儿,晚上下哨能吃上一桶泡面都觉得很幸福,现在条件好了,看到战友们能吃上热腾腾的夜餐,我少睡点那算不了什么!”
颉班长的不“打烊”不仅仅是在宵夜时。他兵龄长,脾气又好,战士们也喜欢把自己的心里话给他说。战士小杨刚下队时不太适应,平时少言寡语。直到有一天,颉班长做了扬州炒饭,小杨一边吃一边红了眼睛,战友们都很奇怪,小杨却说,这份扬州炒饭像极了妈妈做出来的味道。那天后,小杨每上夜哨,都会有一份炒饭给他留着。不到半个月,小杨就逐渐变得开朗起来,大家都说颉“指导”这是“饭到病除”。
在颉“指导”的身上,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他变着法地满足大家“十八般口味”的同时,也在用自己的力量感染激励着年轻的战友们。去年有个战士小闫,在转改士官的问题上非常纠结,为此还和父母闹了不少情绪。每到夜餐,小闫就会一边给颉班长讲自己吃过的美食,一边挑他手艺的瑕疵。他也不接话,就默默听着记下来,回头自己琢磨着做出了合小闫胃口的小菜。小闫的胃被抓住了,心结也逐渐打开,和他的交流逐渐多了起来,和父母也不再闹情绪,多了理性,少了感性。后来小闫转了士官向他道谢,他却让小闫多体谅自己的父母。这件事情后,大家都说颉“指导”的饭不仅暖胃,还暖心。
随着兵龄的增长,颉班长的军旅“余额”已不足了,但他最挂在心上的是以后战友们顺利吃上暖胃暖心夜餐的问题。他常对其他炊事员讲,做饭是个用心的活儿,你在饭菜里用了多少心,别人一尝就能感受得出来,糊弄应付那是绝对过不了关的。
其实是他多虑了,炊事班的战士们这些年在他的带领下,思想觉悟和炊事技能都明显提高。春节过后,受到疫情的影响,中队的勤务负荷变重了,炊事班的任务也随之加重,颉班长忙了白天忙黑夜,照样生龙活虎。一天深夜,当他再一次准备走进厨房的时候,却看到操作间的灯亮着,隔着玻璃他看到里面热火朝天,炊事班的战士已经在灶台上忙碌了。战士们告诉颉班长,有他们在,尽管放心。
从不“打烊”的颉班长第一次歇息了下来。不过,他也放下了心里的“包袱”,因为“食堂不打烊”的故事,还将继续……
作 者|秦向平、李 凯
摄 影|闫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