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为何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被淘汰的两部人人皆知

小彭的灿烂 2024-12-08 04:01:00

文|小彭的灿烂笔记

编辑|小彭的灿烂笔记

声明:本文陈述内容参考的“官方信息来源”,均赘述在文章末尾,感谢支持。

【前言】

“四大名著”可以说是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的,毕竟他们还因为太经典,被拍成了影视作品,并红极一时,百看不厌。

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在中国文学中,曾几何时,还存在着“六大名著”的说法,到了建国后才逐渐演变成了“四大名著”。

那被淘汰的两部是什么呢?它们又为什么会被淘汰呢?

【四大名著的发展历程】

在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迎来了高峰,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作品。

当时的“六大名著”,包括《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以及《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这六部作品各具特色,都有着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

《西游记》由吴承恩所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

该书以唐朝僧人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为蓝本,融合了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元素,创造了一个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

也正是因为这种奇幻的想象、精彩的冒险故事和深刻的宗教哲学内涵,成为了老少皆宜的经典之作。

而《水浒传》也是“群像戏”,它描绘了一群梁山好汉的英雄事迹,他们行侠仗义、反抗压迫,生动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它还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成熟的白话长篇小说,标志着中国白话长篇章回小说进入成熟的大发展时期,所以非常有保存和传读的价值。

《三国演义》则以宏大的历史背景、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还有《红楼梦》,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达到了巅峰,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学术研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从 20 世纪初开始,四大名著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

如鲁迅、胡适等文学大家,都对四大名著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

同时,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四大名著的版本不断丰富,发行数量也日益增多,使其在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中传播。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四大名著被陆续搬上银幕和屏幕,通过影视改编的形式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

电视剧《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播出,引发了全民的观看热潮,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上了四大名著。

这些影视作品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还走向了国际舞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而反观《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却在建国后逐渐被从“六大名著”的行列中剔除,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儒林外史》:一幅封建社会的众生相】

《儒林外史》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作者吴敬梓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早年生活优裕,后家道中落,饱尝了世态炎凉。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社会的观察为基础,创作了这部不朽的文学巨著。

吴敬梓所创作的《儒林外史》,以科举制度为核心,深刻地揭露了这一制度对文人的毒害。

《儒林外史》主要围绕封建时期的文人阶层展开,以科举制度为核心,刻画了众多儒生的形象以及他们在科举制度下的种种表现。

这种题材相对较为狭窄,主要聚焦于特定的社会群体 —— 文人墨客以及他们所追逐的功名仕途。

在封建社会,科举是读书人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然而,科举制度的僵化和腐败,使得无数读书人陷入了疯狂的追求中。

他们为了功名富贵,不惜耗费一生的时间,甚至丧失了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书中的范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从二十岁开始应考,直到五十四岁才中了秀才。

得知中举的消息后,他竟然喜极而疯。范进的遭遇生动地反映了科举制度对人的精神摧残。

《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以及对文人丑态的揭露,虽然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但对于一些普通读者来说,可能会显得过于沉重和严肃。

其讽刺的手法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思考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儒林外史》采用的是一种独特的 “连环短篇” 结构,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线情节,而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通过人物的串联和事件的呼应来展现整个社会的风貌。

这种叙事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也使得小说的整体性和连贯性相对较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感到有些松散和碎片化。

再加上,作者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如贫富差距、道德沦丧、官场腐败等。

而这种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在建国初期的社会背景下,可能会让读者产生一定的消极感受。

当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需要的是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来鼓舞人民,建设国家,因此《儒林外史》的主题与当时的社会氛围不太契合。

而这或许就是,《儒林外史》从四大名著中剔除的原因……

【《聊斋志异》:狐鬼花妖的奇幻世界与人间百态】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宝库中,《聊斋志异》可谓是独特而又神秘,它的作者蒲松龄一生仕途坎坷,屡试不第,在贫困潦倒的生活中,他以顽强的毅力和对文学的热爱,创作了《聊斋志异》。

在当时那个时期,封建礼教的束缚、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社会的黑暗现实,让蒲松龄深感不满。

他通过创作《聊斋志异》,以狐鬼花妖的故事来反映人间的善恶美丑,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情感。

《聂小倩》中,美丽善良的女鬼聂小倩与书生宁采臣之间的爱情,历经磨难,最终战胜了邪恶势力。

聂小倩在宁采臣的感化下,摆脱了恶鬼的控制,成为了一个善良的女子,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爱情的力量,也反映了人性的美好。

蒲松龄通过《聊斋志异》,对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揭露了封建官场的黑暗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社会的贫富差距等问题。

整体来看,《聊斋志异》属于一部短篇小说集,虽然其中的每一篇故事都短小精悍、情节曲折,但这种碎片化的叙事方式使得整部作品缺乏一个统一的、贯穿始终的主线,难以给读者带来如同阅读四大名著般的宏大叙事体验。

《聊斋志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风貌、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它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民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除此之外,《聊斋志异》中的故事也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力。

虽然蒲松龄的文笔精妙,故事引人入胜,但在建国初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逐步转变,科学精神逐渐深入人心。

这类神鬼故事可能会被认为带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不太符合新时代的价值观。

而且,《聊斋志异》中的故事相对较为零散,缺乏一个统一的主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传播和推广……

【结语】

但不管怎么说,被淘汰的《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并非没有价值,它们仍然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研究封建社会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四大名著”则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代表,它们的影响力不仅在中国,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所以说,我们中国文化还是博大精深的,即使经过时间的洗礼,依旧引人入胜。

参考资料:

康乐县融媒体中心在2024-04-23关于《建国后,为何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被淘汰的两部家喻户晓!》的报道

0 阅读:71

小彭的灿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