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透视学是西方传入的概念?从清朝宫廷仕女图了解透视画法历史

友情似千金 2023-02-14 15:53:19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想必许多人对于清朝时期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有所了解,文人志士想要进行改革全面向西方学习,由此也引来了大量传教士促进文化的传播。

令人没想到的是,一种绘画艺术的表达方式由此传到了中原地区——透视学。

一幅图画中空间感的表达尤为重要,而透视学的作用就是突出空间关系。明末清初,外国传教士为中原地区带来了“透视学”相关理论知识。

这些传教士非常喜欢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因此他们不仅仅将“透视学”的一系列理念传播到中国,更是将一系列作品以及教程带了过来,想让已经在西方遍地开花的透视学遍布中国。

透视学引入初期,中国传统艺术家对其何种态度?这种表达艺术对于如今又有何影响?

洋画沉沉隔海遥,会士来把透视送

大量文献均记载,就目前人类的认知而言,透视学最早出现在油画上。

十五世纪中期出现的《木美人》已经出现了透视学的萌芽,而一直到十六世纪末期这门学问才开始传入中国。

《木美人》

西班牙的艺术水平一直走在前列,正是西班牙的耶稣会士将透视学作品带来了中国。

最开始,这些耶稣会士想方设法地在中国传播基督教,而绘画艺术不过是附带过来的,大多数绘画作品也以宗教作品为主。这些耶稣会士非常喜欢与当时的中国人讨论绘画理论。

令人没想到的是,带有透视手法的宗教作品在中国很受欢迎,人们将这些作品进行复刻,并且非常迅速地在中原地区流传开来。

十七世纪初期,《程氏墨苑》和《方氏墨苑》都是致力于记录全国各地著名画家作品的期刊,而透视学艺术作品的出现也让前者的出版量迅速超越后者,从这里就能看出当时的中国人对于透视学浓厚的兴趣。

而推进我国绘画“透视”技艺的不仅西班牙人。

清朝初期,意大利传教士曾经为皇后带来了透视画,不久后法国的传教士也为康熙皇帝带来了铜版透视图。

康熙对此评价道:

“玉玲珑馆豁如室西南间西墙,着王幼学等画线法,锨窗透画美人,其人物脸像着金廷标画。”

中西方文化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交流,与清朝前期官员们致力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密不可分。

康熙

清朝初期,我国艺术家和文人很少接触过如此新颖的艺术风格,因此对于西方透视学的学习相当积极。

他们不仅跟随着西方传教士进行学习,并且还将自己的学习感悟写下笔记进行流传。

著名艺术学家布鲁纳列斯欧几里有一本非常有名的著作叫做《几何原本》,这部著作堪称西方透视学的鼻祖。

西方传教士在翻译汉语版本的时候不仅将晦涩难懂的点、线、面专业知识描述地通俗易懂,并且还在其中加入了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

《几何原本》

而我国文人有所精进的,便重新将《几何原本》进行汉语化翻译,以至于该原著有多种翻译版本,大幅促进了透视学在中国的传播。

尽管传教士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宣传宗教,但是清朝文人对于透视学浓厚的兴趣让这些传教士非常兴奋,并且经常从欧洲聘请专业的艺术家来到中国进行讲解。

天长日久以后,清朝文人将西方透视学学了个遍,并且开始尝试将我国特有的传统特色融入其中,打造出专属于中国的清朝仕女透视风格。

此女写真在左绵,却嗟透视非虚传

清朝仕女在作画的时候主要在传统空间表达的基础上融入西方透视法,以传统宫廷绘画为核心,采用西方的焦点透视等表达方式将二者合而为一,从而得到新的绘画风格。

焦点透视法主要对固定的焦点进行光线的发散来实现中心投射,这种投射的特点就是近大远小。

根据角度的不同以及视角的高低,焦点透视法可以分为平行视角、成角透视以及三点透视。

徐沁在《明画录》中记载,“造微人妙,形模为先”,即空间框架的构成比绘画内容更为重要。

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个画面之中都可以存在多点透视,只不过焦点透视法更为注重表现真实,再加上受到传统绘画方式的影响,清朝仕女在绘图的时候主要将空间感体现在物象上,这一点从册页、挂轴即可发现。

册页是一种非常便携的新型结构,其在清朝时期非常普及。随着宫廷仕女在作图的时候更加喜欢采用透视法,许多故事或活动在描述起来必须使用长卷画,这就导致焦点透视法很难在这幅画中得到应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宫廷仕女发明了册页形式,这种形式能够更加完整地展现画面,从而让宫廷仕女能够将焦点透视应用其中。

清朝宫廷仕女最喜欢的焦点透视法就是通过消失点带来的平行透视,这种方法具体表现为通过建筑线条画面的延伸来实现一定的视觉效果。

《历朝贤后故事图》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图画中人物、建筑的位置都按照远近关系和大小进行描绘,并且通过建筑的线条延伸来突出人物,从而达到突出图画主旨的目的。

等角透视法是另外一种体现透视的方法,最初由意大利艺术学家提出。这种方法主要采用特殊平行面的方式来突出空间感,因此又被称为轴测法、平行投影透视法。

具体体现到绘画之中,等角透视法则将平行的画面变成直角四边形,而其余的三维边线一直保持平行状态,从而让所有的面都变成具备锐角的平行四边形,这种方式能够达到取消消失点的效果,从而能够突出空间感。

在清朝宫廷仕女手中,等角透视法的运用则和传统绘画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界画法同样使用类似的方法进行空间延伸,因此仕女多将等角透视法作为界画法的继承。

在诸多清朝时期经典绘画作品中,《十二美人屏风》中蕴含着大量等角透视法的体现。该图画致力于描写仕女日常生活图画。

其中有一幅画刻画了美女在竹椅上沉思的画面,背景中的器物多为宝格形状,而这些形状就是等角透视法形成的长方体。

除此之外,仕女本身坐着的椅子也使用了等角透视法来进行空间感的体现,这一手法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赞赏。

皇帝下令让画家以合笔形式进行作画,其中等角透视法作为基本方法贯穿了许多作品。

清朝许多作品中会对建筑进行特殊的明暗处理,透视方法不需要有消失点,人物本身也不需要随着空间的大小而发生变化。

许多画家在画仕女图画时非常喜欢进行空间管理,这一点上甚至超越了大多仕女的作品。

从《列女图册》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物象,比如墙壁以及门窗等都采用了部分呈现的形式,要么到一定程度后被截取,要么各种物象相互折叠阻碍视线。

可惜的是,清朝宫廷仕女绘图凭借透视学在短时间内达到了艺术高峰,却仍旧无法改变仕女画并非主流的事实,尤其是融合有西方艺术的仕女图更是昙花一现,大家看个新鲜以后便不闻不问。

当然,这种具备时效性的艺术并非就此陷入沉寂,作为一种崭新的风格,清朝仕女透视绘画对于今天仍旧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

清宫仕女凡几家,工笔家家透视风

现代是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我们对于西方文化的态度比清朝时期包容得多。现代大多数绘画艺术中都包含着透视学,甚至透视学已经成为了诸多画科的基础技术之一。

在许多绘画艺术中对于女性人物进行绘画时,艺术家需要多次反复确认画面中的透视关系是否合理,尤其是人物与物象之间、多个人物之间的透视关系是不是合乎要求。

清代时期出现了“工笔画”的概念,这种绘画主要用来描述一幅画的工整程度。

现如今许多艺术家在对女性人物进行刻画的时候,经常会选择工笔画的风格进行绘画,因此清朝宫廷仕女图画与现代工笔画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这两种绘画描写的对象都是女性角色,并且其中都透露着对于西方透视学的理解,同时还会穿插传统意义上的透视法,现代工笔画中也会借鉴清朝宫廷仕女图画中的透视效果。

无论是清朝的宫廷仕女画还是今天的现代工笔画,大家都致力于将西方先进的透视学进行本土化。

结语

清朝宫廷仕女图画原本就致力于研究传统透视,西方先进透视理念的传入让这种绘画盛极一时,甚至皇帝也极具兴趣。可惜未能成为社会主流,昙花一现后便无人问津。

尽管如此,清朝宫廷仕女图画对于今天工笔画女性形象的描绘颇具借鉴意义,为如今东西方透视学的融合提供了启发。

尤其是其将西方透视学融合到传统表现手法之中,这为今天的工笔画中透视的表现提供了大量经验。

参考

《明画录》

《十二美人屏风》

《历朝贤后故事图》

0 阅读:56

友情似千金

简介:每一处的阳光,都有不一样的温暖。有你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