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宫廷服饰是如何在民族融合背景下,形成严格等级分层的?

友情似千金 2023-02-14 16:31:22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现代人离不开衣食住行,其中衣服是极为重要的部分。原始人的衣服用来满足人类基础生理需求,而社会的出现则必然会让衣服具备更多属性。

清朝时期诞生了较为严格的宫廷服饰制度,这种制度让不同等级的官员穿着不同的服装,佩戴不同的饰品。

此举的目的是什么?清朝对于服饰制度的要求,侧面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呢?

坚贞还自抱,何事斗满族?

衣服诞生于原始社会,最初的作用和功能为遮羞和御寒。

随着生产力和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服饰的原材料有了更多创新,同时社会审美的提高让人们对于服饰不仅仅满足于遮羞,如何设计出颇具美感的服饰成了人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踏入封建社会以后,严格的等级制度让统治者取得大量利益,而区分等级最为直接的方式之一就是通过不同的服饰,例如卿大夫和士的服饰与皇帝天子的服饰必然有所不同。

除此以外,服装还可以用来区分各个地区和民族,每个地区的服饰设计都融合了当地的文化和风俗。在这一点上,服饰还具备了彰显当地文化特色的功能。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各种文化之间独特的宗教和美学思想都对服饰的设计产生了大量影响。

清朝是我们国家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所达到的成就远超其他朝代,尤其是满族和汉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对我国文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同时,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让人们有足够的物质条件来发展服饰穿着,为宫廷服饰的发展埋下伏笔。

清朝完成了满族和汉族文化的融合,这是各个民族长期以来交往密切的结果,让各个民族的生活习俗不断相互结合。

蒙古族人民在服装的色彩、款式等方面并未体现足够的等级制度,整体来说更为简单,但是他们非常喜欢用金线来装饰服装。

满族与蒙古族接触非常多,因此蒙古服饰中的披肩领、顶戴制度、箭袖等都在满族服饰上得以体现。

但随着民族的不断融合,汉族服饰的影响是深远的。例如蒙古族在祭祀时候穿的衣服就是汉族传来的,而且蒙古族并未做出多大改变。

满族与汉族接触更多,他们养成了在活动以后送服饰的习惯,并将之作为活动习俗的一部分,例如帽顶、披领等等。

对于其他民族的争相模仿和外来文化的入侵,清朝皇帝坚持让汉族保留属于自己的服饰习惯。

一方面,清朝前面的元朝属于外来民族统治,尽管这期间对汉族人民带来的外来文化影响在明朝有着一定的削弱,但是归根结底仍然存在影响。

乾隆

另一方面,汉族由于祖制问题需要大幅度继承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乾隆皇帝对于祖上的继承非常看重,曾经有臣子表示汉族服饰可以大幅度借鉴满族服饰,被乾隆大批特批了一顿后不了了之。

清朝官员不少都是满族人,据《研堂见闻杂录》载,官员“为长袖大服,分为满汉二班”,也就是汉族与满族的服饰分得清楚。

满族人民长期生活在草原地带,他们的生活以游牧为主,这就要求其需要穿着符合游牧人民习惯的服饰,也就是紧身窄袖,以便于日常骑马或是捕猎。

尽管乾隆拒绝大改汉服,但是仍然将这些要素纳入到清朝宫廷服饰制度当中,允许部分汉族元素的出现。

在汉族和满族的交融下,清朝最终诞生了与前朝有较大差别的宫廷服饰制度,最终在时间的作用下形成了相对自由的宫廷服饰制度。

皇族齐明黄,百官如霜雪

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程度最高的朝代之一,清朝不得不推行明显的等级制度以区分尊卑,而服饰便成了区别等级最为明显的工具之一。

为了维护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清朝的宫廷服饰制度有着诸多品阶,从皇帝到后宫、王府等都有着等级之分,不管是日常在皇宫中还是参加重大的场合或是活动都需要严格遵循宫廷服饰制度。

皇帝在参与重要场合时主要穿着朝服,朝服在清朝只有皇帝才可以染指。在形式上,朝服上下相连,可以有圆领和披领两种搭配方式,皇帝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

在颜色上,朝服最为鲜艳,足足有四种不同的颜色。

根据清朝宫廷服饰制度,皇帝在祭天的时候穿蓝色朝服代表蓝天,祭日时候穿红色朝服代表热烈太阳,祭月的时候则穿白色朝服,平时活动则穿皇权专享的明黄色。

朝服的袖口一般选择窄袖,但是袖口处会额外设计一个半圆形的盖子,这种朝服被形象地称为“马蹄袖”。

皇帝一般在宫中处理事务的时候会将盖子卷起来,而在围猎的时候则可以选择将盖子放下,从而对手背有所保护。

按照季节来区分,朝服则可以分为夏冬两种,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厚度的区别。

冬季的朝服则在夏季的基础上镶嵌毛皮等保暖部分,而且冬季的朝服则主要以石青色为主,外层会额外设计披领,以提高皇帝御寒能力。

清代时期,披领不像今天我们的衣服一样与衣服本身连在一起,那个时候的披领是一种额外设置,与衣物本身是两个独立的部分,反而与如今的围巾和衣服的关系有所类似,需要单独设计或添加。

皇帝的朝服一般搭配绣有龙纹的披领,这种纹路为皇帝专属,在重要场合中必须佩戴,以便于将皇帝与其他人进行区分。

皇帝之下最为重要的人则为皇后,皇后一般穿着与朝服相对应的朝袍。朝袍是一种女性化的褂件,可以套在衣物外面作为外套。

一般而言,皇后大多在重要活动中才会穿着朝袍,例如朝会、祭祀等等,其余时候皇后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随意选择衣物。

“东皇为恐红尘涴,亲赐寒潢明月裳”就描述了皇后平日穿的白色衣服如同明月般璀璨动人。

皇后的朝袍特点鲜明,这种服饰没有袖子,正面采取对称的圆领设计,上半身较为紧身,下三分之二则更加宽松。从外表看,朝袍多用金线或织锦纱等高档材料缝合衣边,圆领后面一般缝着镶嵌着珠宝的布条。

朝袍在材料上的选择非常多,绛丝、纱等都可以作为主料。一般而言,春季天气暖和的时候可以选择蚕丝等材料做成的夹朝掛,夏季则可以选择采用纱等材料制作的单褂,透气性非常强。

到了晚秋或是冬天,则可以选择采用绸缎等制作棉衣,从而起到一定的御寒效果。

皇后的朝袍不像皇帝的朝服一般有着多种颜色,而是以明黄色为主,哪怕是寒冬也为明色调。

冬季朝袍有三种不同的形式,第一种是采用青色袖子和披领的直身袍,领子和袖口绣有金龙。

第二种朝袍则同样采用青色袖子和披领,但是在前后两面采用片金和海龙皮来进行修饰。第三种为后开裙,领子后面设计了一条明黄色的练带,这条带子上镶嵌着小型珠宝。

对于满朝文武百官而言同样有着严格的宫廷服饰制度,根据不同官员的位置不同,在不同的场合参加不同的活动需要着不一样的礼服。

清朝时期文武百官在活动中穿的衣服一律叫做补服。一般而言,不管是样式还是设计,臣子与皇室人员的补服并没有太大区别,都是圆领对称式设计,但是不同之处在于“补子”。

补子是一种方形的修饰,其中可以有各种小动物的图案,一般而言文官的补子多为鸟类图案,而武将的补子则多为陆地猛兽的图案。

补子不仅能够区分文物官员,不同的纹路和规模也能够区分官位的高低。

在宫中的所有人必然要严格遵守宫廷服饰制度,就连皇帝和皇后也不例外。如此严格的宫廷服饰制度并非毫无作用,其在彰显皇权尊贵、体现等级分明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弃奢箧笥中,忠心中道绝

根据清朝宫廷服饰制度,官吏不管是平时穿的衣服还是家里用的帐幔都不允许用黄色、紫色,更不允许绣上龙、凤图案,官员只能用蓝色或是青色。

通过这些规定大家不难发现,黄色基本是皇帝专享,最多再加一个皇后可以享用黄色。黄色是皇权的象征,皇帝皇后专享黄色则意味着皇权的巩固与尊贵。

同时,较为严格的宫廷服饰制度还体现出较为分明的等级区分。不同官员在不同的场合需要穿不同的补服,并且需要佩戴符合自己身份的“补子”。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服饰制度的出现让官员不再致力于采用珠宝等进行打扮,毕竟参加活动的服饰有严格规定,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官员腐败。

结语

清朝宫廷服饰制度繁复冗杂,这种制度执行起来相当复杂,但是这也让服饰拥有了特殊的分辨功能。经过多位皇帝的多次修改,最终诞生了不同于前朝的宫廷服饰制度。

传统服饰文化在研究当时历史背景、社会制度时可以作为一个辅证,对于整体社会文化的进展来说,服饰发展就像一种另类的“史书”。

在今天,服饰仍然有着分辨功能,不同地区的人可以根据当地风俗进行打扮。但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服饰等级制度已经结束,服饰更多的是个性的延伸和诠释。只剩下传统服饰元素,还在不断创新中进行传承。

参考

《左传注疏·卷五十六》

《研堂见闻杂录》

0 阅读:16

友情似千金

简介:每一处的阳光,都有不一样的温暖。有你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