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让孩子明确和尊重自己的感受,降低外界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迷彩的星 2020-07-27 13:06:52

有个朋友,结婚了很多年,一直觉得自己很不幸,老公对自己不体贴,公婆也不好。孩子也不听话。可是他们两口在家又做了什么呢?两夫妻在外地做生意,过年才回来,孩子公婆带。回家过年了也不用心的带孩子,经常跑出去打麻将。也不做饭洗碗,在家也没叫过公婆爸妈。

当然,每个家庭有自己的问题,她的表现当然不是她一个人的问题,每个当事人都需要自省。她的这些不好的感受除了自己的,很大一部分是听婶婶说的,两个婶婶经常会跟她讨论她的婆家的事,还有他老公。她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婶婶说什么她都信。其实三姑六婆的话,能有多少好话?听信了你的婚姻能幸福吗?

她的问题在于过于相信别人的话,缺乏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自我反省的能力。自己所有的不幸都归结于公婆和老公。其实他们家也和其他大部分家庭一样,柴米油盐,婆媳矛盾,夫妻问题,并不比别人差在哪里。如果她能够看到自己身上的问题,主动去改变,她的状况也不至如此。自我成长,自我负责,同时也能影响周围的人。才是通往幸福的路。

前天,带孩子去海边捡贝壳,同行的还有老公的干妹妹。妹妹喜欢捡死了的壳拿去收藏,儿子喜欢活的,捡来放小桶里暂时养着。

我们接连捡了好几个海星碎片,期待着能捡到一个完整的。不一会,妹妹还真捡到一个,表面光滑,呈现乳白色,中间有个小孔。妹妹很高兴,儿子看到羡慕不已,这可是第一次看到海星呢。不一会,爸爸兴冲冲地跑了过来,手上拿了个黑乎乎的圆圆的东西交给了儿子,原来也是个海星。

儿子开心极了。然后妹妹想拿来拍照,摸到了黑色的海星,立马放开还给了儿子,惊呼:“好恶心啊,它上面有绒毛。我最受不了这个了。”只见儿子听了这话,脸色也开始变了,拿着那块黑乎乎的似乎还带着些绒毛的海星,扔也不是,拿也不是。妹妹见状,也不知道怎么是好,只得说你这个是活的,你拿着吧。儿子还是面露难色。我说:“姑姑觉得恶心,那是姑姑的感觉,你喜欢的话可以拿着,每个人的感受不同。”“对对,猫仔你喜欢就拿着吧。”妹妹松了一口气。孩子这才又开心地研究起了他的海星。

这句话的力量在于它将孩子自己的感受和别人的感受分开,这样它可以专注于自己的体验和感觉,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

还有一次,在爷爷奶奶家吃榴莲蛋糕。爷爷不喜欢榴莲的味道,所以一直以来都不吃。

那次爷爷在厨房,孩子很想吃,爸爸说等爷爷来了一起吃。后面想想又说,爷爷不吃的,然后问了爷爷,爷爷说我不吃你们吃吧。

然后我们就开始吃了。儿子问:“为什么爷爷不吃榴莲?”我告诉他:“每个人都有自己爱吃和不爱吃的东西,爷爷不爱吃榴莲,这很正常。”儿子听了也没说什么,继续吃自己的。

一会爷爷跑了过来,对儿子说:“爷爷不吃不是因为不爱吃,是因为脖子上长了个东西,因为榴莲热气怕吃了不得好。”爷爷这样说有这个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却是自己不吃,但是又不能让孙子知道,怕他也不吃。

当然,我们不爱吃某种食物当然不应该主动在孩子面前提及,以免影响孩子导致挑食。但如果孩子已经问到具体的事了,我们也不该回避,更不应该用谎言的方式。爷爷奶奶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都好吃,我们什么都爱吃,不爱吃某些食物是不对的。

这样的方式会让孩子不敢表达自己真正的喜好,也羞于正视自己不爱吃某样东西这件事。出现感受和行为的割裂。表现出来的就是当我不喜欢某样东西时,就会找其他理由,比如是那样东西不够好等,也就失去了坦诚,学会了推卸责任。

还有有些夫妻会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孩子会很伤心,甚至会把父母吵架的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够好才导致的。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除了尽量不在孩子面前争吵外,也应该告诉孩子,父母吵架是父母之间的事,跟你没有关系,我们自己会处理好。

这样,在孩子和父母的情绪之间,就竖起了一个屏障,让孩子从父母不良的情绪中抽离出来,孩子知道了大人的问题不是我导致的,我依然可以做快乐的自己。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势必会受到各种影响,如果我们能从小让孩子明确和尊重自己的感受,将自己与他人的感受分开,孩子便能更客观地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人,也就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外界对孩子的影响。

0 阅读:1

迷彩的星

简介:喜欢看书与写作,留下思考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