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的儿子,每天早上起床穿衣服是我最恼火的时候。
起床以后,衣服放在他旁边。然后我去刷牙洗脸,再过来看他还慢悠悠地,不是坐在那发呆,就是自己在那天马行空地说故事。
就是没正儿八经地穿衣服。催他一下,他就动一下,刚穿上一只袜子,又在那停住望着天花板讲故事了。
就这穿衣服袜子裤子就能用上接近20分钟。
在这个过程中我是不停地催:“别说话了,快点快点,怎么还没穿好?一会没时间吃早餐了。”
不仅是穿衣服,接着刷牙洗脸也是,磨磨蹭蹭。挤完牙膏,又在那吧啦吧啦说上一会,刷完牙又来。
好不容易事都做完了还要去阳台看看花花草草。接着才不紧不慢地出门。就这样,早上40分钟的时间过去了。
期间我催多了他就开始不耐烦,于是早上两母子时常会上演妈妈怒吼、儿子哭闹的场景。
催促解决不了问题,孩子依旧我行我素。他学不会自我负责。老母亲也在这场拉锯战中感觉疲惫不堪。对孩子大人都是一种内耗。得想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终于,某天灵光一现。想起了之前给儿子买的闹钟。翻了出来。晚上把儿子叫到我身边,指着闹钟对他说:“以后妈妈不叫你起床了,帮你把闹钟定到早上7点钟。以后就是这个闹钟叫你起床啰。”
在我刚读小学的时候,都是我妈叫我起床。那时候没有闹钟,我妈自己醒了再叫我起床。偶尔妈妈睡过头了,我就怪我妈,把迟到的责任都推给她。
后来大了觉得我妈挺委屈的。大概到了三年级,我们家才用闹钟,我妈终于可以睡踏实觉了。
基于自己小时候的经验,就有了给孩子买闹钟叫他起床的打算。孩子自己用闹钟起床,不依赖于我,培养孩子自我负责的态度。
之前觉得孩子还小,没有派上用场。现在是时候了。跟孩子说了用闹钟的事,他还挺兴奋。
闹钟是他自己选的,他听了我的话以后开心地对我说:“是不是以后就是小熊猫叫我起床了?”然后将闹钟抱在怀里,一脸宠溺地说:“我爱这只熊。”
第二天早上,闹钟响起。儿子睡眼朦胧地坐了起来,一边揉眼睛一边嘟囔着:“好吵啊。”我把闹钟拿到他手边:“是闹钟响了,来把闹钟关了吧。”
然后告诉他分针走到2的地方要穿好衣服。走到4的地方完成刷牙洗脸,争取到5的时候出门。
孩子一听来劲了,有了紧迫感,动作提高不少,穿好袜子,又在那天马行空地说话了。我指了指钟:“过去4分钟了哦。”结果一共8分钟穿戴整齐了。接下来去刷牙洗脸也在几分钟完成了。花花草草也没想起来看,7点20分出门了。
在路上,我对他今天的行为具体地夸赞了一番,儿子很受鼓舞。
第二天是周六。没定闹钟。儿子早上醒来,对我说:“妈妈,今天没有定闹钟,我也想像昨天那样。”
其实孩子天然愿意向好的方向发展。只是对于类似“快点”之类的催促的词他比较模糊,模糊会让人陷入迷茫,孩子并不知道具体要怎么去做。
除非他真的体验到了迟到的后果,比如太晚学校早餐收了没得吃,他才会明白下次得加快速度。
那在没得后果体验的时候,用具体的可以看见的时钟,让他对时间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孩子自然就愿意配合了。再加上大人的正向反馈,孩子就会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
另外,让孩子看着时间流逝,有了时间的紧迫感,也会让孩子的精力聚焦于当前重要的事情上。早上穿衣、刷牙洗脸、出门。阳台看花花草草、看风景变成了放学以后的事。
总之,当我们希望孩子做什么事情时,需要让孩子知道具体的、明确的、清晰的操作步骤,避免模糊的、抽象的概念让孩子陷入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