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第一谋士朱升:能力不输刘伯温,9字国策定江山,71岁善终

韦韦聊历史 2023-07-26 22:26:01

  公元1369年,朱元璋称帝后的第二年。这天,心情大好的朱元璋问身边70岁的谋臣朱升:“爱卿,你想要什么官职啊?”

没想到,朱升听后竟“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陛下,臣已年迈,恐难胜任,恳请陛下让老臣告老还乡!”说完便长跪不起。

朱元璋见状,心有戚戚焉,连忙挽留朱升:“爱卿,你为大明江山立下不少功劳,大明江山没有你可不行,我要给你封侯!”

请辞不批反封侯?

朱升赶紧磕头跪拜:“陛下一统江山乃天命所归,臣的功劳微不足道;臣已年过七旬,恳请陛下让臣回乡祭扫祖茔。”

朱元璋看着匍匐跪在殿上的朱升,嘴角泛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既然爱卿去意已决,朕也不便挽留,允准!”

朱元璋又问朱升有没有儿子,朱升听后老泪纵横,说有一独子朱同,然后用衣袖不断轼泪,令在场的人动容不已。

朱元璋也被朱升哭得很感动,就送给朱升一个顺水人情,赏赐给他一张免死券。

要知道,免死券可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赏给大臣的最高奖赏,一般人是得不到的。可见朱元璋对朱升有多重视!

朱升也成了唯一的一位在朱元璋颁赐大封前功成隐退的开国功臣。从这点看,朱升毫无疑问是幸运的,也是明智的。

可以说,朱元璋登基称帝,大明王朝的建立,朱升功不可没!也就是说,没有朱升,就没有朱元璋的大明王朝!

朱升谋略不输后来的刘伯温,虽然名气不及刘伯温大,但为朱元璋消灭元朝、统一中原、建立明朝等发挥了重大作用。

朱元璋赞他:“国朝谋士无双士,翰林文章第一家”。这是对朱升最为中肯的评价,一起来看看一代帝师、谋士-朱升传奇的一生。

一:才华横溢的“枫林先生”

公元1299年,朱升出生于安徽休宁一个半教半农的落魄书香门第之家,与南宋理学家朱熹同宗。

由于出生之时正值晨曦微露、太阳东升,为此父亲取昌盛吉祥之意,给他取名为朱升。

朱升自幼聪颖,刻苦好学,先后师从江敏求、金斋谕、陈栎等名儒,但19岁考上秀才后,就在故里一边开馆讲学,一边务农种田。

此后淡于功名专心讲学,在紫 阳书院、商山书院、歙县石门、郑庄等地开馆讲学;又编写了大量的专著、星象占卜、经书等并相继问世,如此名气越来越大,人称枫林先生。

或许,在朱升自己看来,做学问远比做官更惬意,但人生很多时候又都往往事与愿违。

朱升43岁时考中进士,古代“学而优则仕”,但4年后他才被授予“池州路学正”这一九品芝麻官,又拖到52岁才成功赴任。

也就是说当个九品芝麻官就拖了10年。

不料,1353年,各地反元势力高涨,池州兵荒马乱。为躲避战乱,年过半百走上官场的朱升赴任仅仅3年后,就放弃官位南下,回到歙县石门开馆讲学去了。

或许,这也是朱升的明哲保身之法,看着情况不对,四面都在打仗,也不能硬扛成为炮灰啊,保命也很重要。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朱升确实不喜欢做官,这也为他后来被历史裹挟着卷入官场却又成功全身而退埋下了伏笔。

二:为朱元璋9字定国策的“谋士”

公元1357年,朱元璋率吴军一路攻城掠地,元军败守徽州城不敢动弹。朱元璋重兵包围徽州府,元军守城元帅福童负隅顽抗。

此刻,吴军与元军城外、城内对峙,战火一触即发,城内的百姓危在旦夕。

为避免生灵涂炭,58岁的朱升孤身一人冒死跑到城下劝元军守城将领福童开城投降。

如此大无畏的胆识,令朱元璋刮目相看。最终朱元璋攻下徽州府,命大将邓愈镇守徽州。

而真正令朱元璋对朱升佩服不已,两人真正结缘的还是后来发生的一场婺源之战之时。

公元1358年,朱元璋攻打婺源久攻不下,弄得焦头烂额,大为光火。

这时,邓愈便向朱元璋推荐了朱升,让朱元璋请朱升出山帮助,或可挽救全局。

邓愈又说朱升是一个很有名气、很有影响力的隐士,与诸葛亮无异。因为邓愈早在镇守徽州之时就已听说过朱升响当当的大名了。

朱元璋正无计可施,焦头烂额,闻言大喜,就效仿刘备千里迢迢亲临朱升遁居的石门问计于他,并请求朱升出山辅佐他打天下。

果然,朱元璋这一趟没白来,朱升避之不及,又怜天下苍生,就给了他3个名垂千古的定国计策: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高筑墙”是指在军事上防止敌人攻打;“广积粮”是指在人心上要安抚;“缓称王”是指不要太招摇,要对外示弱减少敌人觊觎。

听完朱升的一席话,朱元璋内心敞亮不少,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干什么了,对大自己29岁的朱升有了一种相见恨晚之感。

而朱升念天下之乱,生灵涂炭,理当救国报国,就答应出山帮助朱元璋出谋划策,共谋天下。

也就是这一次,朱元璋与朱升真正结缘,朱升给朱元璋的印象很好:

“为人老实,是耆哲之英杰”。

此后朱元璋采纳朱升9字定国计策,收敛锋芒,固守城池,依附强权,暗中增强实力。

在龙凤10年前,他也只称吴国公,直到1367年打败了竞争对手陈友谅,才改称吴王。

而后在朱元璋南征北战的10余年中,朱升成为了朱元璋的心腹,为朱元璋出了不少计谋,为统一中原、建立大明给了不少助力。

当然,最精彩的还是那九字国策。

朱升的谋略对后世也影响深远,毛主席就对他的政治与军事才能十分推崇,因而在备战备荒的年代,也借鉴性地提出了九字策略: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三、功成隐退的“智者”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登基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

朱升作为开国元勋,也被召到应天继续当朱元璋的谋臣。同时被授予了翰林院学士等官职,同修国史等,成为了皇帝的顾问。

朱元璋每国家大事都要与朱升相商。

由于朱升年纪越来越大,又比朱元璋大29岁,两人虽名为君臣,但在朱元璋心里,朱升就是一个“亦师亦父”的存在。

朱元璋又念朱升年纪较大,上朝腿脚不便,为避免他辛苦劳累,特免他朝谒,也就是不用每天都打卡上班。

如此朱升从1358年到1369年为官的这10多年里,深受朱元璋的器重与倚重。

到洪武二年即1369年,朱元璋欲重封朱升。

没想到,朱升非但不受封,还提出辞官回乡,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描述的那一幕。

朱升执意隐退,朱元璋只得允准。

其实那时的朱升年迈,对朱元璋用处不大,朱元璋的重封与挽留或并非出自真心。

而获准告老还乡的朱升,并没回安徽休宁,也没去原隐居地石门,而是携夫人过江到了江苏沂淮之地,后又辗转到南龙建房养老。

公元1370年,71岁的朱升病逝,成为唯一的一位在朱元璋颁赐大封前功成隐退并得以善终的开国功臣。

令人唏嘘不已的是,朱升40多岁所生的独子朱同,却没有因老父辛苦谋来的一张免死券而得以保全性命,反而在朱升辞官归隐后被牵连进郭桓案而陈尸街头。

朱元璋放过了朱升,却没放过他儿子。

朱升的一生,令人感慨万千又敬佩至至。

朱升前半生做学问,开馆讲学,培养人才;后半生帮朱元璋出谋划策,为消灭元朝、统一中原发挥了重要作用,立下了不少功劳。

但作为一位谋士,他深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因而在朱元璋论功行赏、大封功臣时,朱升主动选择激流勇退,告老还乡。

因为在与朱元璋10多年打交道过程中,朱升深知朱元璋是个刻薄猜疑之人,杀戮功臣是早晚之事,一旦受了爵位必定遭致杀之祸。

因此在大家做着封公封侯的美梦时,朱升果断辞官归隐。甚至为了安全起见,放弃回自己老家,而辗转到了异乡度过了晚年的时光。

遗憾的是,虽然朱升功成身退,得以善终,却终究还是未能保住他唯一的儿子。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0 阅读: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