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看上去有些普通的照片,然而其背后的故事与深情足令很多人热泪盈眶。每次看到这张照片,我都不由得潸然泪下。
这是毛主席与母亲文氏夫人唯一的一张合影,也是毛母第一次照相,还是她人生中最后的一次照相,因而弥足珍贵!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毛主席是举世瞩目的伟人,是我们敬爱的伟大领袖,同时也是一位对母亲非常孝顺的好儿子,他对母亲的孝顺令人动容不已。
一慈母患病离世1919年春,文氏夫人患了淋巴腺炎。
当时26岁的毛泽东正在长沙工作,当得知母亲生病的消息后,立即赶回韶山,和弟弟泽民、泽覃一起将母亲接到了长沙。
先是住在蔡和森家里,然后在当时最好的医院湘雅医院进行治疗。
这是文氏夫人第一次进省城,也是第一次接受现代医学的治疗,如此母子俩也有了一次短暂的相聚。
在母亲住院期间,毛主席将母亲照顾得无微不至,亲自为母亲煎汤药、洗脚等,日夜侍奉在母亲左右。
就连同学蔡和森看了之后都忍不住赞叹:
“润之之孝,感天动地”。
(剧照)
出院后,毛主席就带着母亲和两个弟弟,在长沙照相馆拍了一张母子三人的合影,这是母亲第一次照相,却也是最后的一张照片。
不料,令毛主席万万没想到的是,这竟是他与母亲文氏夫人的最后一次团聚了。
这年10月,就在毛主席与战友们正同军阀张敬尧进行紧张斗争之时,接到了二弟泽民从韶山寄来的“母亲病危”的特急家信后,震惊不已,立即带上在长沙读书的小弟泽覃,星夜赶路,直奔韶山。
然而,还是晚了一步。
当兄弟俩赶到家时,母亲已经与世长辞,入棺2天了。
“娘......”看着母亲的画像,毛主席悲痛欲绝,大哭着长跪不起......
二弟泽民说,母亲临终时还一直呼唤着他们的名字,尤其是石三伢子。
毛主席闻言后,更是泣不成声,母亲才52岁,不想一场小病竟然夺走了她的生命。
毛主席守在母亲灵前,泪流满面,在昏黄的油灯下,脑子里浮现出慈母的形象、童年的件件往事,在悲痛之中,他席地而坐写下了那篇催人泪下、情深意长的《祭母文》。
文章字字血泪,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令人深感遗憾的是,一生勤劳善良、品德高尚的文氏夫人是在对儿子们的思念中怅然离世的,毛主席最终也没见上母亲的最后一面。
毛主席手书的《祭母文》
二勤劳善良、待人宽厚的慈母1867年,文七妹生于离韶山冲20余里湘乡县唐家沱的一个较富裕家庭,原名文素勤,因在同族姐妹中排行第七,人称文七妹。
文七妹18岁时嫁给小她3岁的韶山冲农民毛顺生为妻,生下两子都先后在襁褓中夭折。
直至1893年12月26日生下了第三胎毛泽东,取乳名为“石三伢子”。
此后又生下毛泽民、毛泽覃两兄弟,又收养了一个女儿毛泽建。
文七妹是家中最忙碌、最辛苦的人,作为一位普通农妇,她养育孩子,勤俭持家,养猪喂鸡,种菜锄园,里里外外安排得有条不紊。
文七妹的勤劳持家,加之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是一位精明能干、颇懂经营的农民,很快夫妻俩就让这个贫穷家庭逐渐富裕起来了。
文七妹心地善良,待人宽厚,节俭勤劳,对贫穷人颇富同情心,她经常瞒着丈夫,悄悄送粮接济贫苦的乡亲,因此深得乡人的尊敬。
而父亲毛顺生是反对施舍的。因此比起父亲毛顺生而言,母亲文七妹对毛主席的一生影响更为深远。
梁晓声先生曾说:未来民族的竞争,是一个母亲与另一个母亲的竞争。
可以说,文七妹并不逊色于史上有名的孟母,尤其她养育出了新中国伟大领袖毛泽东。
那时韶山冲乡亲常常议论,说少年毛泽东有着与父亲一样健壮的体格,也有着像母亲文七妹一样的圆圆的脸庞、宽阔的额头,以及和善而充满智慧的眼睛。
的确,在毛主席三兄弟中,只有毛主席一人最像母亲,母子俩的缘分真是天注定的。
(毛顺生)
更为重要的是,毛主席从小在慈母风范的熏陶之下,也拥有了母亲那样的为人慷慨的好品格,在此方面还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呢。
毛主席少年读私塾时,由于离家远就和许多同学一样自带午饭。
一天,细心的毛主席发现一位同学在大家吃午饭时,独自跑到外面去捡柴,好像有意避开大家。
原来这位同学家里穷,没饭带,是饿着肚子来上学的。自己没饭吃,当然也就不好意思和同学们在一起了。
于是毛主席就把自己带来的午饭分给这位同学吃。由于饭吃少了,放学回到家后,他就放下书包到厨房里去弄饭填饱肚子。
母亲文七妹以为给儿子的饭带少了,第二天就换个大碗给他带饭,可是饿子放学后回到家里还是到厨房里狼吞虎咽地找饭吃。
母亲很奇怪,就问毛主席:
“三伢子,怎么你去读书了,反倒吃得下那么多饭?”
毛主席就把实情告诉给了母亲,母亲听后,不但没责怪儿子,反而高兴地夸奖儿子:
“三伢子,你这样做是对的。“
接下来文七妹给儿子每天都准备一个大的篮子,里面带了两份午饭,这样两个孩子就都能吃饱了。
此后多年,毛主席一直都记得母亲这个情真意切的真实故事,他给许多人都讲过母亲的这种高尚品德。
而毛主席之所有如此博大的胸怀,显然与母亲的熏陶与教导息息相关。
毛泽东有一位堂叔叫毛菊生,家里非常贫困,文七妹就和毛泽东娘俩就常在年关背着毛顺生给这位贫苦的本家送米、送腊肉。
而毛顺生却趁机买下堂弟赖以生存的7亩水田,遭到文七妹与毛泽东的反对,毛顺生却说:“这田是我用钱买的”。
这件事也让毛主席下决心要寻找一条解救穷苦农民的道路。
文七妹一直用她勤劳善良的品格感染着少年的毛主席。毛顺生却给儿子设计了另一种生活道路:让毛泽东到湘潭一家米店当学徒,当自己接班人,成为会赚钱的生意人。
然而,16岁的毛主席正值意气风发的韶华之年,渴望走出韶山,去读书,去见大世面,去寻找救国救民之路。
父子之间就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家里逐渐分成毛主席后来所说的两党,一是父亲的执Z党,二是文氏母子的反D党。而母亲只用温和的办法来对付执Z党。
文氏站在儿子这边,与儿子一起劝说毛顺生,又来亲朋好友来苦苦说情,最终毛顺生才答应儿子请求。
1910年秋,17岁的毛主席挑着母亲打点好的行李,第一次离开了家乡,先到母亲娘家湘乡县东山学堂读书,后来省城长沙学习。
从此不再由母亲照料,开启了独立生活。
但是,母亲16年来的养育之恩,母亲的高尚品德,母亲的慈容,却深深埋藏在了毛主席的心里,并激励着毛主席不断奋进,去为劳苦大众寻找救国救民之路。
但是,人生一大悲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等到子女想要赡养孝敬父母亲时,他们却等不到这一天了。
三“前人辛苦,后人幸福”1919年春,文氏夫人得了淋巴腺炎。
这在现在看来是小病,但身在长沙的毛主席得到消息后赶紧将母亲接到长沙医治并精心照料,又带母亲和两位弟弟去留了一张合影。
谁知这却是主席与母亲的最后一次团聚。
半年后,文氏夫人便因并发症病逝了,临终嘴里呼唤着三伢子却也没见到毛主席最后一面,成为了一大遗憾,令毛主席悲痛不已。
母亲的高尚品德一直激励着青年毛泽东。
当时他眼含热泪地给好友邹蕴真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高度赞扬了母亲的品德:
世界上共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而利人的人,我母亲正是最后一种人。
就在几个月后,父亲毛顺生又因急性伤寒病医治无效,而与世长辞了,与文七妹合葬在了一起。
不到半年时间,父母亲相继去世,可见给毛主席打击有多沉重。
以后1921年、1925年、1927年,毛主席每次回韶山探亲与从事革命工作,都要去父母亲的合葬墓前悼念一番。
1936年在陕北窑洞里,毛泽东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谈到自己身世时,还无不深情地赞颂自己母亲:
“我母亲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
1959年6月,毛主席回到了32年的韶山故乡,在旧居父母照片前凝望了好一阵,然后对随行的同志说:
“如果是现在,他们就不会死了。”
的确,以现在医学来看,文七妹与毛顺生得的都不是什么难治的病,但却都早早地过世了,令人深感遗憾。
而当毛主席在自己当年的卧室里,看到他和两个弟弟与母亲的那张合影,即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张照片时,心情顿时一下就激动万分了,甚至连家乡话都说出来了:
“咯是从哪里拱出来的呀?”
也就是说,这张照片是从哪里找出来的?
原来这张珍贵的照片,一直保存在毛主席外婆家,是当地政F从毛主席外婆找到的。
望着这张照片,毛主席沉默了很久。
如今照片上的老母亲已然作古,二弟泽民于1943年牺牲于新疆,三弟泽覃于1935年牺牲于江西战场,就只剩下自己了。
试想,毛主席当时得有多感慨啊。
第二天早上,毛主席默默爬上旧居对面一个叫楠竹的小山岗,向父母合葬墓致了深深的鞠躬礼,又伫立了良久,然后无不感慨地说:
“前人辛苦,后人幸福。”
下山后,他对身边的人说:“父亲得了伤寒病,母亲颈上生了一个包穿了一个眼,只因那时......如果是现在,他们都不会死的。”
可见,毛主席对父母之死的不甚遗憾,以及对他们的无比怀念与尊重,令人动容不已。
尤其母亲文七妹对毛主席一生影响深远。
文七妹是一位普通农妇,也是一位贤妻良母,同时还是一位伟大女性,她以勤劳善良、高尚宽厚等品格养育出了新中国伟大领袖毛泽东,值得全中国人民的敬仰。
致敬伟大母亲-文七妹!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伟大的母亲为全中国人民带来的伟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