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大鱼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最近在装修。
感觉要得抑郁症。
平时觉得审美还挺在线的,一到了装修这个维度里,突然就自信崩塌了。
完全没有空间感,完全想象不到那些区隔还可以这样这样,那样那样。
最主要的是,设计师画的图,跟你最后看到的成品,它完全是天差地别的两样东西。
关键设计师和施工队最后会一脸坦然地告诉你,效果图跟实物肯定是有差距的。
那种理直气壮,那种理所当然,仿佛他们才是世界的统治者,规则尽在他手,而你只是一只不谙世事的、愚蠢小羊羔。
谈起我们线下体验中心的每一次装修,最后都可以归结成一句话,那就是,血泪斑斑。
第一家店开在上海,当时在浩瀚魔都人生地不熟,正巧碰到同租一座创意园的一间室内设计工作室刚刚开业,于是做了他们家的第一单生意。
凭良心说,做得非常不错。无论是设计还是施工,尤其细节极其到位。
价格也非常地实惠。比起后来的三家店铺的装修,便宜了三分之一,但效果比它们仨都好。
所以其实,后面的麦穗未必就比前面的大,有可能你第一个遇到才是真命天子,而之后的那些,全是烂桃花。
第二家店开在另外一个创意园,费用很高,但地段不佳。
第三家店开在华林路,自从我们进驻之后,那一排店铺就一直空置,我们在那开了四年,那排店铺就空了四年。
李麻花说,都怪我们俩气场太强——难道我们的店租比同一条街的其它店贵了一半,就是因为旁边的三间店铺一直没人租么——所以成本要分摊掉?
然后我们搬到了现在的线下店,黎明湖边上。
那里有很美的夕阳与夜景,还有三只黑天鹅——在阳光明媚的秋天,村姑陈专门抽时间蹲守过好几次,确实只有三只,很魔幻地,没有成双。
但是这一次的店面装修仍旧令人头痛不已。
最开始是把网线砌墙壁里了,施工方的理由是,问过我们的现场人员要不要装宽带,得到的答复是,现在暂时不装....
接着是把厕所下水道的管子接到了雨水管道里,刮台风的时候里面哗哗响....
再接着是,门口养睡莲的水池一直往室内渗水....
总结起来就是,可能我们前世跟装修公司有仇。
话说,回到古代,装修这个行业叫什么?快递叫做镖局,那盖房子的呢?
《2》
还是因为最近在装修,所以天天除了工作之外,都在看各类装修的资料书籍。
尤其是时尚博主们的家居装饰经验分享。
比如玄关怎么布置,比如衣帽间怎么设计,比如如何让厨房空间更大,这些零零碎碎的细部要领。
在那些或中式或北欧风或米国乡村花里胡哨风的家居里,眼花缭乱兼胡里胡涂。
然而,意外又不意外的是,几乎在所有家居博主的家里,或在客厅,或在厨房,都有一台以上的,咖啡机。
要么是美式的,要么是意式的。
而这些博主他(她)们的日常,不是在喝咖啡追剧,就是在喝咖啡看书。
当然也有中式茶的影子。
柜子角落里拿出来,一盒小小的茶叶,极薄的纸盒,简易版的,拆开塑料外封,里面是一包一包的袋泡茶。
切得碎碎的茶叶,或者原本就是茶叶碎末,总之看上去卖相极不漂亮。
拿出这些袋泡茶包,再取一只马克杯或是英式红茶杯,把茶包放进去,用饮水机里那不到100摄氏度的开水,注入杯子的三分之二处,便算是一杯茶泡好了。
之后端到沙发旁边的小茶几上,边看书,边追剧。
等茶放凉,就端起来喝。
镜头里有白纱窗帘,有舒适的沙发与茶几,还有几碟子小坚果小饼干,看上去唯美极了。
只是,这种画面配上的是袋泡茶,身为一个茶圈资深茶客,村姑陈看在眼中,违和极了。
如此美好的场景,不应该配上精致的干泡小茶盘,配上郎红的盖碗与玻璃的透明公道杯,再配上一只郎红的花瓣杯么?
镜头里泡茶的纤纤素手,也应该是精心保养过的,晚上用的是桂花香的护手霜,细细涂均,按摩之后,戴上白棉手套去入睡。
衣服也应该配上舒适的棉裙,或者宽松的袍子。
旗袍是出门穿的,艳压四方那种。
在家喝茶,还是舒服自在更重要。
《3》
这些代表着当下室内装饰风潮流行前沿的时尚博主们,都不喝传统茶,且,以一天一杯咖啡为已任。
以人均一台咖啡机为标配。
村姑陈对此十分焦虑。
流行是需要引导的,而大众总是喜欢盲目从众的。
如果这些当红的家居博主,都在引领喝咖啡的潮流,势必会对一部分群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甚至对于年轻的一代,比如00后,10后,产生根本性的导向影响。
那么,我们的传统茶叶,在长久的未来,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多少人垂青呢。
会不会未来的大多数年轻人,非茶叶产区的年轻人,渐渐地,在铺天盖在的家居博主的镜头引导下,就把喝咖啡当作时髦,而把喝茶当成了老套与落后呢。
有点焦虑。
君不见,大街上年轻人时常出没的店铺,一是咖啡店,二是奶茶店。
咖啡店极多且装修极为迎合年轻人的审美,让他们随时随地,想喝就能喝到。
而奶茶店,虽然挂着一个茶字,但于传统茶叶而言,那根本就不能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茶”。
一杯700毫升的奶茶里,大约有100毫升的奶,500毫升的冰块,100毫升的其他调料,只有100毫升左右的空间,是留给茶汤的。
而这仅有的100-200毫升茶汤,也不是我们平时喝的那种浓度的茶汤,而是极为清淡的,极度稀释过的,只在大量的水当中混入了一丝茶味的,茶水。
所以整杯奶茶中,茶的口感,仅占不重要的百分之十到二十。余下的,都是奶,糖浆,果浆,果粒的味道。
无比稀释与被无数外物中和过的茶,香气与滋味无法呈现,完全不能让人从中喝出茶味,并从中感受到中国茶的美好滋味。
亦不可能让“茶”这个元素,延续传统国粹的美好与纯真,在年轻一代的味蕾里打下隽永烙印,并让他们与之相伴一生。
《4》
在宣传导向中,没有传统茶的身影。
在现实生活中,喝到传统茶的机会甚少。
在朋友圈子里,认同传统茶的亦不多见。
这一代的年轻人,还会喝传统茶么?
我有点忧虑。
所以,泡一杯2024年的,即将一年陈的太姥山白毫银针,来压个惊吧。
希望这只是杞人忧天。
希望业内的大企业们,茶行业的纳税大户们,能重视这一现象,并且,多出一些简便易行的茶品或者是茶饮品。
像遍地开花的**咖啡那样,可以让年轻人随时随地,人手一杯。
当年打算投资村姑陈的老大哥说过,在西雅图,人手一杯东方茶,是为时尚。
希望这阵风可以吹到东方年轻人群体里来。
捡起我们的国粹,让它占据生活中饮品类目的首位。
咖啡不是不好,而是,于中国人和中国胃而言,中国茶,更好。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