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谋士总喜欢提出上中下三策?只有这样,才能显得君主的英明

文诩历史 2024-02-20 09:24:47

我们在看历史书籍或者历史剧的时候,总能见到一个谋士要为君主提出建议的时候,总是会称自己有上中下三策,来供君主选择,仿佛只有这样才显得自己有多么智慧。

那么谋士为何总喜欢这样提出建议?其实,这样做更能让君主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并更能得到君主的赏识。

我们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谋士?谋士到底是什么作用?

根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

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齎持金玉以游説诸侯。

由此可见,战国时期的谋士有着说客的职责。

此外同样在《史记》中,还有一句话: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

这里的谋士与功臣放在一起,由此可见他对于国家的作用。

我们现在普遍理解的谋士,就是出谋划策的人,简单的说就是提出建议的人。因此,古代有着参军的职务,或者平常都爱叫军师,而现代也就是参谋的职务。

历史上的著名谋士数不胜数,其中秦末的范增、张良,三国的郭嘉、贾诩。这些人都是最为纯粹的谋士,因为他们只负责提出建议,不负责实施。而像商鞅、诸葛亮等人,他们也总是提建议,但是我们称他们为谋士吗?因为他们不仅提建议,还要负责实施。

由此可见,谋士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为君主提供建议。提出的建议会不会被采纳,这就是君主的事情了。

但是如果一个谋士每一次提出的建议都不被采纳,就会让他失去信心,甚至对君主离心离德,因此如何做,可以让君主采纳自己的建议,这也是一门学问,

如果说谋士给出的建议真的是一针见血,那只要是一个英明的君主都会采纳。如果不是特别重要的问题,你提出建议的时候,就可以称自己有上中下三策,让君主自己去选择。如此做,无论君主选择哪一条,至少都是你的建议。

那么为什么将好好的一条建议分成三条来说,往往君主都能采纳呢?

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让君主有了参与感。

一般来说,谋士针对一个问题都会想出一个最好的解决办法。如果就这样提出自己的建议,君主采纳了,他就不会有什么成就感,让其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做决定的机器,换个人也一样可以。

但是你给出上中下三策,君主就会在这个框架上分析利弊,最终给出自己的选择,这样他就有了自己的参与感,一旦计划成功,就很有成就感。

而且,谋士给出上中下三策,看似是三条,一般来说都是只有一条,他会将自己的想法包装为上策或者中策,在提出两条不算太完美的建议,这样一比较,优劣一目了然,君主就很容易采纳自己的建议。

这也是一种情商的表现,

当年在袁绍麾下的田丰每一次给的建议难道不正确吗?从后来的结果来看武艺不是正确的建议,但是袁绍没有一次采纳。如果田丰分为上中下三策,让袁绍去思考,会不会好一点。

说到底,谋士是提建议的人,不是做决定的人,如果能让决策者参与到想办法的过程当中,让其顺着自己的思维,就很容易让他接受自己的建议。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