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刚刚发布的2024年财报里,有一个细节引起了不少人注意:
政企客户应收账款达818亿元,坏账准备金高达290亿元!
也就是说,有一大笔账,中国移动“挣了钱,却还没拿到手”,甚至要提前准备一部分“可能要打水漂”的风险资金。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老百姓该怎么看?

首先,这笔钱不是我们普通用户拖欠的,而是来自政企客户,也就是国家部门、大型国企、事业单位、机构、工业园、教育医疗系统等。
这些客户用的是中国移动提供的:
5G行业专网云计算服务企业宽带专线智慧城市、远程会议、数据服务等一揽子解决方案简单说:这不是我们交话费的业务,而是大项目、大订单。

818亿这个数字很大,但它≠“赖账”。
很多政企项目是先服务、后结算,合同周期长,一年起步;公共财政、预算审批有流程,不像个人用户“月底就扣费”;一些项目实施过程中会发生变更、调整,也会造成延迟付款。不过,坏账准备金达到了290亿,就说明中国移动内部也意识到:可能有部分账收不回来了。

不少网友可能会问:
“这么多钱收不回来,是不是又要转嫁到我们普通用户头上?”
从目前来看,还没直接影响个人套餐或服务价格。
但从商业逻辑来说:
企业一旦“现金回流变慢”,可能会更依赖个人用户这边“稳定收钱”;容易导致企业“成本焦虑”上升,降低对小城市、边远地区的投入优先级;如果坏账继续扩大,可能间接影响公司财务健康,甚至影响股东决策。简单讲:现在影响不大,但如果持续下去,会让普通用户“隐形背锅”。

中国移动作为“国家队”运营商,一方面承担国家任务、服务大客户是职责所在;
但另一方面,这类项目:
合同门槛高,但执行难度也大项目周期长,资金回款不及时容易变成“账面增长”,实质没进钱更要命的是,有网友质疑:“是不是有些项目,做之前就知道不好收款,但还是上了?”
这也是管理层需要正视的问题。

从1384亿年利润、日赚3.79亿,到现在“被欠账818亿”,中国移动的财务两面性也暴露出来了:
是“最赚钱”的运营商之一;也是“最被拖账”的企业之一。而我们普通用户,其实只希望一件事:
别让这些账务问题,影响我们的服务体验、价格透明度和用网稳定性。

政企欠款不是稀奇事,国企、央企之间的账期长、合同复杂,业内都清楚。
但对于一个服务10亿用户的通信巨头来说,把控风险、优化回款、避免“纸上增长”变“空头繁荣”,比什么都重要。
你觉得这818亿的欠款,对我们普通人的服务有影响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