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江山四百多年来,并不是连绵不断的,其间相隔着一个朝代,国号是新的,皇帝是王莽。
地处两汉之际的新王朝历时不长,总共只延续了十六年。
尽管新王朝自身的发展形势并不乐观,但是其创始人王莽是很有名气的。
常被视为真正穿越者,在他统治时期所采取的许多措施都类似于当今的某些要素,因此他被冠以穿越者之名。
现代人对王莽情有独钟,正是因为他自带穿越色彩,所以王莽的头才会被古往今来的皇室视为珍宝珍藏。
自东汉以来,直至西晋,王莽的头颅珍藏了272年之久,那究竟它有什么特别之处,能够得到历朝皇室垂青?
若是头颅自身,的确没有什么收藏价值,而真正值钱的则是头颅后面所代表的含义。
毕竟刘秀主要是继承汉室,那个篡汉王莽就是他的头号大敌,击败王莽而削夺其首位,就是胜利的标志。
在此基础上,就是要证明我的位面之子刘秀战胜王莽、战胜新朝、他本人就是民心所向、名副其实的天子、再反抗者、和王莽的结局没有什么两样。
它不仅标志着胜利,而且还显示出警觉。
当然禅让取位之举,亦为王莽首创,的确颇具影响力,后代很多人采用禅让取位,随着王莽这一取位之法,其头颅对后代之君之意,亦随之展现。
当然禅让取位之举,亦为王莽首创,的确颇具影响力,后代很多人采用禅让取位,随着王莽这一取位之法,其头颅对后代之君之意,亦随之展现。
所有的事情都会回到西汉以前,公元前45年汉初元四年时,有一个婴儿随着哭声降临人间,他就是王莽。
无论谁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王莽亦不例外。
年轻时遇到不少困难,自幼与叔父同住一室,王莽父兄早亡。
环境之所以能成大事,这段长久生长于叔父身边的经历给予王莽更多的是一种回报,这是和王莽亲属完全不同的品格—恭俭。
西汉时期择官之制,以察举制为主,察举制之准则则是孝悌廉明,所以王莽进入西汉是合乎条件的。
加之当时王氏家族凌驾于朝堂,话语权极强,王莽涉足仕途早已经是不可避免之事,只可惜迟早而已。
不出大家所料,王莽迅速步入西汉朝廷中枢,这时他24岁,开始了官员生涯。
从此,他在官场上一直很积极,但没有忘记初心,始终如一地坚持廉洁节俭,还不时地做出些很善良的事来接待穷人,由此造成王莽声名在民间朝堂皆传,其贤良之名远扬。
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王莽改变了。
大司马一职,他与堂弟淳于长故意为之,非此即彼,在此心理下,王莽蜕变为毒蛇,摆出进攻之势。
为扳倒堂弟,王莽主动搜集淳于长罪证并向当时大司马王根如数家珍地汇报,加之淳于长办事不检,终于取得败亡的结局,王莽顺利夺司马之位。
地位的确被王莽凭借技能攫取,遗憾的是其幕后的汉成帝,不久便与世长辞,此后便是汉哀帝即位,又有外戚跨入权力中心而显示强大。
王莽无可奈何,只得把尚未捂热的大司马之位还给他,并亲自回封地以自保。
其实,其作法的确保留了自己的实力,汉哀帝并没有在执政数年后便驾崩。
皇室遭遇重大变故,王莽贤名远播、众望所归,不久又重返西汉权力中心,因为新登基的皇帝年纪都不大,王莽把握机会正式踏上夺权之路。
这一刻他的志向慢慢地暴露出来,一方面压制朝廷中的异己,另一方面又扶植了自己的权势。
之后王莽又进一步收人心,这一时期他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猛增,甚至被誉为治国平定天下之圣人;从身份上看,他是朝廷赐九命之喜的臣子,权倾天下。
汉平局帝当政也不长久,就撒手而去,王莽见此情形,就下起决心,他拥立刘婴为帝,而他本人则代行其政,似乎已具备帝王之势,只是尚未有那个九五之尊之称。
王莽权势日盛,招致刘氏宗族不满,相继举兵反王莽者甚众,实际上这一反王莽之举不可避免,因明眼人可见王莽僭越已不可避免,且仅为早晚。
遗憾的是这些反对者并未有结果,相反却为王莽所消灭,而这些敌对势力也随之销声匿迹,伴随着种种“祥瑞”,和劝进者唾沫横飞,王莽在此形势之下,禅让即位为帝。
在此期间,他曾采取过一系列措施,就包括那些,颇具现代色彩的法规,但遗憾的是都没能扭转西汉末年土地兼并之局面,相反却渐渐激化矛盾,最终酿成民变。
这样做的后果也是可想而知的,王莽在公元23年时被起义军杀害,头被削掉,挂在闹市。
这时,王莽早失人心,老百姓一见其头就投石击毁,同是人物,在不同时期享有不同“待遇”。
王莽结局很糟糕,但是他并不是没有历史“功绩”。在历史上,他创造了一种新的篡夺方式——外戚夺位方式,以前中国只有贵族革命与平局民革命。
毕竟王莽之所以能够篡位,是皇权旁落、外戚兴起所致,这样点醒后的帝王,应谨慎对抗,既要用外戚也要防外戚,不可用而不防,终害百姓。
在此基础上,也有告诫后人之君要励精图治之意,毕竟唯有帝王励精图治才有可能尽量维护皇权。
要不然皇帝不可靠,早晚要被权臣夺了皇位,就算不是王莽,还有李莽、张莽……王莽不过是抓住了机会。
王莽脑袋的含义也就此打住,这一象征意义终究难以产生实质性的作用,而真正能维系一个王朝还得依靠百姓与民心,唯有把握人心,统治才会真正永远持续。
对于王莽,大家有什么意见呢,可以在评论区里留言探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