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个名字就能激励自己?杨勇当年真是有点“轴”。
1927年,秋收起义的枪声刚落,革命浪潮进入低潮期。
那时候,浏阳河畔的农家子弟杨世峻,17岁不到,已经加入了红军。
后来,他干了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把自己的名字从“三字名”改成了“二字名”,从杨世峻变成了杨勇。
别小看这个改名,这背后可藏着他的性格、信念,还有那个时代的影子。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杨勇“轴”得很——改名字是给自己立规矩
你说,好好的“杨世峻”为什么非得改成“杨勇”?据他自己说,是因为“‘勇’形容士兵,忠诚、勇敢、刚强不屈。”这人从小就轴,说是要当个好兵,就非得从名字上先给自己划个框。
小时候,村里财主欺负他,他能为了赔一件弄脏的衣服跳进鱼塘生擒十几斤的大鲤鱼。
后来学校伙食出了问题,他又敢在全校师生面前踢翻饭桌,硬是逼得训导员无话可说。
这种“轴劲儿”其实就是杨勇的底色,他改名字不过是在“轴”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自我加压,给自己套个框死磕到底。
2. “勇”字里面藏了他对革命的理解
杨勇的“勇”不仅仅是勇敢那么简单,还带着点他对革命的朴素认知。
他次见到毛泽东时,听毛委员用湖南话讲革命道理,说“革命就像小石头砸大水缸”,那时候他认清了一个理儿——革命需要拼劲儿,也需要韧劲儿。
改名这件事,表面看是个形式,其实是他给自己定了个目标我要做那个“砸水缸的小石头”。
从农村到部队,从普通士兵到将军,他的每一步都和这个名字挂钩。
你可能觉得这有点“自我洗脑”,但对他这个名字成了他的行动指南。
3. 改名也是一种“身份认同”
别忘了,1930年的杨世峻刚投奔红军不久。
当时的红军士兵,大多是农民出身,文化水平不高,甚至连名字都可能带着浓厚的家族色彩,比如“世”字辈。
杨勇改名其实也是一种“去家庭化”,他用新的名字宣告我是一名红军战士,我的命运从此和革命绑在一起了。
这个举动很个人化,但也带有那个时代的普遍特征——很多红军战士为了表明革命决心,都改了名字,比如“周政财”改成了“周彪”,直接就奔着“猛虎”去了。
这种行为看似简单,背后却有深刻的文化意义抛弃旧我,迎接新生。
杨勇改名这事儿,乍一看有点小题大做,但仔细琢磨,不仅是他性格的体现,也是那个时代革命者的普遍心理写照。
他轴,他勇,他认死理,但也正是这种“轴劲儿”,让他从浏阳河边的农家少年成长为共和国的开国上将。
能不能成功,跟名字没啥关系,但给自己定规矩、立目标,总是没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