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京口到荆州再到雍州,刘宋核心产业结构变化的密码究竟是什么?

采蓝说历史 2025-01-07 15:30:45

刘义隆的身体健康状况相当智能,简直达到了随心所欲调节模式的境界了。刚下狠手把檀道济给宰了以绝后患,居然慢慢地恢复了许多,感觉自己又能健康工作好多年一样。既然身体条件允许,那就不麻烦四弟刘义康了。老四,这些年你代我主持工作辛苦了,赶紧去休息休息吧。

可是,权力是男人最好的春药,刘义康这些年权倾朝野之后,早已欲罢不能了。三哥,我真的不辛苦,咱们是亲兄弟,我是真的愿意为你代劳。

刘义隆表示,老四你咋这么不自觉呢?既然你不自觉,那哥哥就帮你自觉。于是于440年突然袭击杀了刘义康的亲信刘湛、刘斌等人,又流放了刘湛党羽何默子等。反正就是杀鸡儆猴的意思!

这时候,刘义康意识到了他这个哥哥要发飙了,赶紧识时务地请退,在最后被刘义隆安排去都督江州诸军事、江州刺史,出镇豫章去了。相当于从中央赶到地方去了。

感觉青春活力重新附体的刘义隆随后又稳坐钓鱼台好些年。

可是别看刘宋多年没啥大的变化了,但是有些东西总是会潜移默化地发生变迁的。

众所周知,他们老刘家的龙兴之地是京口,更准确地讲是京口系的北府军。可是随着北府军最后一个变脸大师檀道济被清算后,京口系其实已经被消耗和肢解得差不多了,跟个夕阳产业一样,每况愈下。到了元嘉晚期的449年,刘义隆去京口视察的时候才发现,他们家的龙兴之地已快变成烂尾楼了,于是赶紧下令移民数千家来紧急救市。

军民徙散,廛里庐宇,不逮往日。皇基旧乡,地兼蕃重,宜令殷阜,式崇形望。可募诸州乐移者数千家,给以田宅,并蠲复

然后,在京口系逐渐走下坡路的这些年,荆州其实很好地补位过,包括刘义隆本人其实也是靠荆州发家的。因为荆州这块地方,大家可以去看一看,紧挨着中原,属于人口流动性特别好的黄金地段,只要没啥战事,要不了几年就会人口兴旺起来。

但是,荆州从桓玄、刘毅、司马休之一直到最后的谢晦,其实这么多年一直没怎么消停过,所以也基本上被消耗得差不多了。

可是芸芸众生总要寻找一个安身立命之地吧,于是命运之神把历史的接力棒交给了雍州,也就是襄阳周围的生态圈。

雍州为什么能突然出圈呢?其实跟当年京口脱颖而出的原因差不多,因为有大量的流民涌入嘛!当年京口不就是因为被设置为永嘉之乱时的北方流民安置区而崛起的吗?雍州其实也是这个意思。

其实按道理来讲,中原沦陷后,雍州是不适合作为流民安置区的。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北方也在进行势力重组,中原地区隔三岔五就换老板,所以导致雍州成为了当年京口一样的角色——抗敌前线,而战略缓冲区则由随时变天的中原地区给替代了。

当年,刘裕取关中后引发了一个大乱局,赫连勃勃赶走了刘义真,拓跋焘又赶走了赫连家的人,搞得大量雍、秦豪族和关中流民涌入襄阳。另外,因为荆州这些年也不太平,大量荆州方向的蛮族也北上襄阳了。刘宋版本的“十里洋场”就是这么形成的。

看过电影《新龙门客栈》的朋友都知道,当一个地方成为三教九流聚集的地方,那就一切皆有可能。

比如我们提到的蛮族,其实就是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东夷、西戎、北狄、南蛮嘛!人家虽然没怎么在历史大舞台当主演过,但不代表人家就不彪悍。著名的历史印象就是三国时期诸葛丞相都想方设法去镇抚南蛮各部。

其实正常的情况下,南蛮是不会随便到平原等腹心地带去活跃的,为啥呢?怕遭官府的镇压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命长一些。

可是,大家仔细去回顾一下,从两晋开始,天下大乱已经多久了?谁的眼里都只有扬州、荆州、徐州、江州那些大城市,谁还真正记得和在乎他们?所以很多蛮族就开始北迁到人口稀少的中原地区,荆、湘地区的大量少数民族开始进入南阳盆地。

自刘、石乱后,诸蛮无所忌惮,故其族渐得北迁,陆浑以南,满于山谷

这玩意相当于什么呢?海量农民工开始进城!

但是,农民工进城之后,最开始能干什么呢?其实讲白了就是劳力输出。被杨佺期、鲁宗之、刘毅等各大军阀当成了兵源点。

但这也有好处,帮人卖命卖多了,终究还是引起了政府的注意,刘宋为了安抚这些“底层人”,希望他们别成为反动队伍的炮灰,所以在政策上给予一定优待。

结果,因为蛮族有政策优待,反而反客为主了,很多流民或者战败方的战士居然主动去挂靠蛮族寻求庇护。因为至少可以少纳税嘛!

蛮民顺附者,一户输谷数斛,其余无杂调,而宋民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

历史就是这么幽默,原本躲在深山老林的蛮族居然摇身一变成为刘宋的地主阶级了,你官府找我要人没人、要钱没钱,相当于到处是小山头。

蛮无徭役,强者又不供官税,结党连群,动有数百千人,州郡力弱,则起为盗贼,种类稍多,户口不可知也)

元嘉年间,这个问题其实已经相当严重了,基本上征兵、征税都得看蛮族大佬的心情了。

于是,在430年,刘义隆特地把刘道产这个民族问题专家从四川调到了襄阳来解决问题。因为刘道产在四川当太守的时候,对谯纵余孽挑动的一系列民族暴乱问题处理得相当好,剿抚并用,因功升任督梁、南秦二州诸军事、西戎校尉、梁、南秦二州刺史。

在州有惠化,关中流民,前后出汉川归之者甚多

刘道产确实是名副其实的专家,在襄阳一干就是12年,政绩如何呢?那是嘎嘎好,襄阳人民交口称赞!

百姓乐业,民户丰赡,由此有《襄阳乐歌》,自道产始也

刘道产去世时,蛮族代表们是主动披麻戴孝护送他的灵柩从襄阳到武汉三百多公里。够可以了吧?

道产惠泽被于西土,及丧还,诸蛮皆备衰绖,号哭追送,至于沔口

但是,刘宋毕竟只有一个刘道产。刘道产去世后,其继任者是梁、秦二州刺史刘真道。这位同志刚刚在汉中跟龙骧将军裴方明等灭了仇池国(这个小国相当坚韧,不光之前在乱世挺了一百多年,之后还会时不时死灰复燃一下,又相继建立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是当红炸子鸡。

结果,人家雍州蛮族只认好领导刘道产,而不认从汉中新调过来的战斗英雄刘真道,闹腾起来了。估计是刘道真行事太霸道了。

及道产亡,蛮又反叛

既然辖区起火了,就得赶紧派消防队呀!但是刘宋首先派出的征西司马朱修之根本不管用,被人家给揍回来了。

刘义隆觉得这帮刁民太不像话了,就又派了沈庆之带兵去平乱。

这位沈庆之简单地介绍一下,人家出身于吴兴沈氏,跟名将沈林子、沈田子是同族。因为大家族已有沈林子、沈田子等人在外发光发热了,就一直搁家里守大本营。后来是在415年去襄阳探望兄长征虏参军沈敞之,得到征虏将军赵伦之的赏识被任命为宁远中兵参军,辅佐其子竟陵太守赵伯符。随后,用各种军事行动证明,赵伯符没他就打不赢仗,慢慢声名鹊起,最后在赵伯符病退后被安排到檀道济麾下,还在刘宋第一次北伐时,被刘义隆当成遮羞布进行重点表扬,称其忠心知军事,被提拔为禁军武官,守东掖门。总而言之,是军事和政治都过硬的好同志。

伯符病归,仍隶檀道济。道济还白太祖,称庆之忠谨晓兵,上使领队防东掖门,稍得引接,出入禁省

442年,沈庆之被安排到雍州平定蛮乱,一出手便成绩亮眼。他到岗后先是席卷了已经走出大山定居汉水两岸的诸蛮,俘获蛮民七千,随后又进讨湖阳蛮,又俘获蛮民万余。堪称治蛮的特效药。

444年,沈庆之被调往刘义隆三子刘骏的抚军将军府,任中兵参军。啥意思呢?下一届班子的重点培养对象。

445年,刘骏被派到襄阳镇守。由皇子带队镇守,也证明襄阳地区在刘宋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了。

刘骏走马上任时,嚣张的蛮人居然敢劫道,刘骏果断派沈庆之出手,大败了这帮刁民,收降了两万多人。

世祖停大堤不得进。分军遣庆之掩讨,大破之,降者二万口之

然后,等刘骏到了襄阳之后,诸蛮又开始报复了,他们切断官军对外通信,打算攻打随郡。但被随郡太守柳元景招募六七百人就干掉了领头的。

表现优秀的柳元景随后被调任沈庆之的副手,两人强强联手去讨平诸蛮。

这个柳元景是关羽的老乡,祖上从其曾祖时就迁到了襄阳,然后几代人都是太守级别的中层干部,是雍州的老牌豪族出身。柳元景自身还相当能打,谢晦、刘道产、刘义恭等各路大佬都曾积极招募过他。刘骏西镇襄阳时,刘义恭派柳元景为广威将军、随郡太守也跟着去了雍州成了本乡治本土的典范。

沈庆之和柳元景两大猛男联手之后,诸蛮显然就不够打了,一下就遭受重创,被俘获了十多万了。

世祖至镇,而驿道蛮反杀深式,还庆之又讨之。王玄谟领荆州,王方回领台军并会,平定诸山,获七万余口。郧山蛮最强盛,鲁宗之屡讨不能克,庆之剪定之,擒三万余口

但是雍州方面最后只给建康方面上交一万多人口资源,其余的全部留在当地了。

山蛮最强,沈庆之讨平之,获三万余口,徙万余口于建康

随着刘义隆越来越重视雍州,终于在449年,刘义隆割了荆州之襄阳、南阳、新野、顺阳、随五郡为雍州,从而实现了雍州实至名归。以前就是一个空头名号。

449年七月,刘义隆命广陵王刘诞为雍州刺史,随后以襄阳外接关中黄河为由继续壮大襄阳的实力,又罢江州军府将江州文武全部配给了雍州,还将湘州缴往中央的赋税调给襄阳。啥节奏?特区建设的节奏。

上以襄陽外接关、河,欲广其资力,乃罢江州军府,文武悉配雍州;湘州入台租税,悉给襄陽

与此同时,已经多次证明过自己的沈庆之,也被刘义隆从刘骏麾下调了刘诞麾下充当雍州的守护神。为啥呢?因为蛮人又开始死灰复燃了,得让沈庆之这个专家去治他们。

雍州蛮又为寇,庆之以将军、太守复与随王诞入沔。既至襄阳,率后军中兵参军柳元景、随郡太守宗悫、振威将军刘颙、司空参军鲁尚期、安北参军顾彬、马文恭、左军中兵参军萧景嗣、前青州别驾崔目连、安蛮参军刘雍之、奋威将军王景式等二万余人伐沔北诸山蛮······诸蛮震扰,因其惧而围之,莫不奔溃。自冬至春,因粮蛮谷······庆之引军自茹丘山出检城,大破诸山,斩首三千级,虏生蛮二万八千余口,降蛮二万五千口,牛马七百余头,米粟九万余斛

外派专家沈庆之打算彻底解决问题,随后又率众军讨诸山犬羊蛮,再次剿灭成功。沈庆之将这次西征所缴获的所有蛮族人口都带回了建康填补军户。

庆之复率众军讨幸诸山犬羊蛮···蛮被围守日久,并饥乏,自后稍出归降。庆之前后所获蛮,并移京邑,以为营户

至此,大家看出点什么名堂了吗?其实就是百炼成钢的事情。在长达八年的剿蛮运动中,雍州诞生一支以沈庆之为领导核心,以柳元景、宗悫、宗越、刘胡、武念等雍州豪族为骨干的彪悍武装,跟当年抗胡前线逼出了大名鼎鼎的北府军是一个道理。钢铁雄狮永远只诞生于烈火淬炼之中,不断的战斗才能锤炼一支真正的精锐之师。

另外跟大家聊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也就是“流量为王”的问题。

其实我们常见的兴衰起落基本上都跟人口流量相关。正如我们很多谈生意经一样,只要你这里有人气,就根本不愁没有赚钱的机会。因为人口的背后是生产力、消费市场和资源供给地,他们会带去许多超出我们想象的复利。

咱们可以看改革开放以后咱们的城市发展轨迹,北上广深的成功崛起其实很多就是起因于政策和经济的人口导流成功。

当然,人员集中扎堆也会衍生出一系列复杂的问题,比如社会矛盾的加剧等,但是问题的背后往往就是机遇,因为人、队伍和制度、体系往往只有在不断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被磨砺和完善。

其实京口、荆州和雍州的兴衰密码大抵亦是如此。

比如京口,当年西晋永嘉之乱,大量的北方流民往江南涌入,经过司马睿政府的局中协调和江南本土豪强的妥协,京口、彭城等更靠近前线的地方,成为北方流民的安置区和集中地,慢慢也就衍生出了后来的北府军。背后逻辑去看看电视剧《马永贞》的闸北就知道了。

比如荆州,在打跑司马休之之后,荆州过了将近六七年的风调雨顺的日子,再加上荆州本身就体量大、基础好,所以刘义隆坐镇荆州的那六年,实力是突飞猛进。因为黎民百姓总是想找个太平地方安居乐业,荆州无战事,大家都往荆州跑呗。这样,社会劳动力、兵源就都丰富起来了,消费也拉动起来了,再反过来刺激生产嘛。

比如本文所说的雍州,其实就是因为南蛮的北上和关陇方向以及中原方向因为战乱原因,逐渐向这个区域集中,然后因为各种摩擦又引发了一些难度系数并不高的动乱,为雍州武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实战演习机会。讲白了,就是给雍州兵团提供了绝佳的磨刀石。

所以,为什么老是提倡大家要学会一分为二地去看问题呢?因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确实离不开“动态平衡”这几个字。反者,道之动也;弱者,道之用也。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