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染性疾病与免疫(英文)》2024年第2期中,舒跃龙教授团队发表了题为“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for Influenza Response After COVID-19 Pandemic”的述评。内容简介、中文摘要及作者简介如下:
01
内容简介
新冠大流行对季节性流感的全球流行模式产生了显著影响。本文总结了新冠大流行期间以及新冠防控措施调整后季节性流感流行活动的变化,阐述了新冠大流行后应对流感的挑战和策略。提高流感疫苗接种率,积极推进通用疫苗和广谱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并开展多病原监测对降低未来潜在的流感流行水平至关重要。
Authors: Yang, Jiaying; Lin, Shuxia; Shu, Yuelong∗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Yang J, Lin S, Shu Y.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for influenza response after COVID-19 pandemic. Infect Dis Immun 2024;4(2):51–55. doi: 10.1097/ID9.0000000000000117Funding: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e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81961128002).02
中文摘要
自新冠大流行以来,实施有效的非药物干预措施已成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公共卫生重点,然而,在新冠疫情后期,各种呼吸道感染病毒开始盛行。其中,新冠大流行对季节性流感的全球流行模式产生了显著影响(图1)。非药物干预措施可以显著降低流感活动水平,但随着新冠防控措施的调整,流感活动逐渐复苏,甚至超过大流行前的水平。流感监测数据显示,流感病毒的主要流行株和进化模式在全球不同地区间存在差异。易感个体的增加和气温的变化等多种因素都与流感活动复苏密切相关。流感病毒快速突变和宿主免疫逃逸能力为防控带来挑战,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
1. 提高人群(尤其是高风险人群)的流感疫苗接种率,对降低中国未来几年潜在的流感流行水平至关重要。
2. 根据不同地区的抗原差异,推荐适合中国的流感疫苗株以提高疫苗接种效果。
3. 加强人与动物界面的监测可以及时关注到流感病毒的跨物种传播,为下一次流感大流行提供警示。
4. 积极推进通用疫苗和广谱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应对流感病毒快速突变带来的挑战。
新发传染病和下一次大流行的到来不可避免,开展多病原监测,将重要病原体如冠状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整合到全球流感监测系统中,有助于病毒突变的监测和合适疫苗株的选择,从而提高疫苗保护效率。通过开发新的诊断试剂、疫苗和药物,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人类健康,促进人类健康共同体的建立。
图1. 2020年以来全球流感活动
03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
杨佳璎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 2022级博士研究生2020年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2022年硕士毕业于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现为博士研究生二年级。主要研究方向为流感病毒的分子进化、动物流感的跨种传播及致病机制研究,以第一作者在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China CDC Weekly等期刊发表论文。
通信作者
舒跃龙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曾入选国家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入选中央电视台联合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等7部委共同主办的“2014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2022年入选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主任委员和亚太流感控制联盟主席(Asia-Pacific Alliance for the Control of Influenza)。曾任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创始院长、《病毒学报》总编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副所长、国家流感中心主任以及世界卫生组织流感参比和研究合作中心主任。
舒跃龙教授长期聚焦流感防控研究,在新病毒发现、检测试剂研发以及感染致病机制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通过建立由411家监测实验室和556家哨点医院组成的全球最大流感监测网络,实现了我国基层流感病原监控能力零的突破;带领国家流感中心成为全球第5个流感合作中心,跻身全球流感防控领导者。通过系统建立新型流感检测监测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发现H7N9等多种新型禽流感病毒可导致人的感染和死亡;首个研发成功2009年甲型H1N1和H7N9禽流感检测试剂;阐明了H7N9等禽流感病毒的起源进化规律和感染致病机制,为我国成功防控疫情提供了关键科技支撑。以第一/通信(含共同)在Science、Nature、NEJM、Lancet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相关研究成果入选201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全国创新争先奖、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贡献奖等奖项。
-END-
关注我们
获得更多精彩内容
往
期
推
荐
【综述】王福生院士团队 | 熊去氧胆酸能预防SARS-CoV-2感染或降低COVID-19的严重程度吗?当前认知和未解决的问题
【论著】福军亮教授团队 | 甲基强的松龙对重症COVID-19患者死亡率和临床病程的影响:一项采用倾向匹配评分方法的分析
【综述】王福生院士团队 | 自然杀伤细胞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过程中的特征及潜在作用
【论著】徐建青教授团队 | 人干扰素κ通过细胞-细胞相互作用抑制呼吸道RNA病毒感染早期的复制
【论著】王忠芳教授团队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急性期和康复期可诱导产生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效应
投稿网址
作者指南
期刊主页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编辑:Infectious Diseases & Immunity编辑委员会
总编辑:王福生
编辑部主任:赵巍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东河沿街69号正弘大厦,100052
网址:http://www.idi-cma.org
邮箱:idi@cmaph.org
电话:010-5132 2080, 010-5132 2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