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肾病中伴有尿蛋白的患者,往往存在两个“极端”情况,一种要么就是用药后立刻就好转,基本上一个月就能痊愈,且后期也没有反复的情况。
另一种就比较让人头疼了,就是怎么治都好不了,尿蛋白长期无法达标,时高时低,似乎所有药物都不管用。
那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其实尿蛋白是肾病中比较好控制的一些指标,它的出现反应的是肾脏内存在免疫炎症,伴有或不伴肾小球及肾小管硬化纤维化发展。与肌酐高,血钾高这些情况相比更好恢复,更好控制,因为早期大多数肾友不涉及到肾功能实质性下降。
目前多数尿蛋白患者会用到一类药物——沙坦类降压药,有些是与激素联用,有些事免疫抑制剂,还有的是和中医药方案联通。与它类似的还有普利类药物。
沙坦类降压药在降低尿蛋白方面途径有点:
一是通过降低血压来稳定肾内压,内在压力小了肾细胞包括肾小球管的生存压力就小了,血氧能及时供应,硬化纤维化速度得到遏制,蛋白漏出得到阻止。
二是可改善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孔隙变小,蛋白就漏不出来了。
所以不论是原发性肾病和继发性肾病患者都可以积极去用这类药物降低尿蛋白水平,保护肾功能。且如今被列为了肾病一线基础用药,护肾含金量又上升一个档次。
但有些患苦恼的是虽然用着沙坦类药,尿蛋白仍超过1克或至少2+,蛋白降了但降得不是很多,或者迟迟达标不了,似乎这类药也没有讲的那么“神奇”?
而在临床上我发现,实际上是很多患者用错了药,导致尿蛋白久久不能逆转。
我的一位患者黑龙江的老刘,就有着类似的遭遇,曾经6年多的时间尿蛋白一直反反复复出现。
最开始发现病是因为双腿水肿,入院系统检查,发现尿蛋白,尿潜血均为阳性。医生当即让住院治疗,一开始就是经典套餐“激素+环磷酰胺”,在激素的冲击下,尿蛋首轮败下阵来,趋于稳定的,蛋白没有完整转阴,相对安全了。
但在这几年期间,尿蛋白总是反反复复,激素也是加减,减了又加。
眼看着情况比较难搞,在当地他自己又做了肾穿刺,最终诊断为膜性肾病3期。
担心长期尿蛋白引起肾功能实质性损伤,肌酐越来越高。才下定决心寻求进一步控制。
前年9月份是第一次来,当时是患病的第5个年头了,尿常规仍然不理想。
蛋白质3+,潜血1+,24小时尿蛋白定量:12.11;
血生化:总蛋白37.5,白蛋白17.2,肌酐109;
过来时,在门诊上,一直在唉声叹气,嘴里不停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尿蛋白能降下来吗能临床治愈吗?
可以看出来他的情绪比较差,神经紧绷着。之后就他得病给予分析后,采取了系统的护肾活血,改善免疫损伤的治疗方案。
了解到他之前除了激素,免疫抑制剂,后续第三年就开始联用沙坦类药物,但如今尿蛋白依然没有降到理想情况。
经分析,他的用药存在两方面错误:
一是沙坦类药物应用剂量不达标,氯沙坦是每天一次50-100mg,但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剂量越大降蛋白护肾效果越好,所以如果在耐受范围内,需尽可能提升使用单次剂量。维持最低剂量,效果一般。
二是没有根本改善免疫损伤,沙坦类降蛋白很优秀,激素类抗炎很厉害,但是没有改善免疫损伤的药物,患者免疫力低下,导致尿蛋白易反复,越来越顽固。因此,我们在改善沙坦剂量基础上,进行了中医药的系统调理(内服外治),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体质,降低复发剂量。
经过系统两周的控制后:
尿常规:尿蛋白3+——+,潜血转阴,总蛋白37.5升高到61.3,白蛋白17.2恢复刃40.7,肌酐109下降到7;24小时尿蛋白定量12.11克下降到0.51克。
达到了临床治愈的水平,这么多年的蛋白尿终于“离他而去了”。
怎么给治的
错漏百出,不严谨。肌酐降到7,负点责任吧,别瞎说,害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