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后,欧洲是如何从18国“碎”成44国的?结合地图了解一下

地理爱热叭 2025-03-09 14:16:59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格局以英+法+俄形成的“三国协约”,以及德+意+奥匈结成的“三国同盟”为主,外围二三流小国都活在两大阵营的阴影之下。那么两大阵营是怎么形成的呢?

还得从大航海时代开始说起,马可波罗的一篇游记,点燃了欧洲的“东方淘金热”。葡萄牙的航海家麦哲伦,率先往南出发,无视非洲,最后从菲律宾登陆;紧接着西班牙的哥伦布,出门就迷路,没找到亚洲,反而找到了“新大陆”美洲。

亚洲有丝绸瓷器,美洲有黄金和香料,先出门闯荡的两根牙,成了第一批暴发户,赚钱之后满世界炫耀,终于惹毛英国,一怒之下就派皇家海军扮成海盗,把他俩给揍了,揍完还继续在海上劫掠财富。欧洲其他国家也纷纷跟着下海,大家为了抢殖民地撕破脸,拳头不够硬的那几家都衰落了,最后只剩英国这个接盘侠,接下几乎所有亚洲和北美的殖民地,垄断了海上最肥的几条航线。

想要抢更多的钱和地,就需要更大更快的船,以及更猛的火炮,于是应该留在家里的那批人,埋头拼命搞技术,搞出了工业革命。

技术起来之后,大家日子都好过,思想觉悟也跟上了,于是整个西方都在闹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把自家女皇搞成吉祥物,成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国把自家国王送上断头台,内部陷入混乱,某位炮兵少校趁势崛起,一飞冲天,成了四处开炮的拿破仑皇帝。巅峰期的拿破仑就是整个欧洲的暴躁老大,连路过的狗都要挨他巴掌。

这位大佬差点一统西欧,可惜在打沙俄的时候没看天气预报,让50多万法军被冻成冰棍,自己也元气大伤。全欧洲那些被他揍过的小弟,果断组成“反法同盟”,终于弄死了拿破仑,欧洲诸侯又能重温头顶没有老大压着的快乐了。

英国忙着赚钱,法国刚被打脸,两牙萎靡不振,意大利祖传不靠谱,沙俄还在跟西伯利亚的寒风对抗,大伙都在忙,就把德意志显出来了。一个叫做俾斯麦的铁血宰相,靠着到处煽风点火、四处挑拨的手段,把同胞兄弟奥地利和隔壁领居法国都打蒙了,还让德意志完成了统一,逆袭成为超强国家,直接搅乱了欧洲大家庭的平衡。

这时候英国人又跳出来,他们就是见不得人好,习惯性哪里不平点哪里,谁牛逼他就要把谁给摁下去。德国一见大事不妙,赶紧摇人帮忙,把隔壁的奥匈帝国,以及八字很合的意大利,都给拉到己方阵营,形成德+意+奥匈“三国同盟”。

另一边的英国,眼瞅着德意志竟敢搞小团伙,就更气了,正好俄国当时在和奥匈打仗,法国又不甘心被德国顶掉欧洲老大的位置,于是英国也学着对面搞合体,弄出一个英法俄“三国协约”。

这两大阵营,就是一战前夕欧洲的风暴中心。

围绕着他们,南边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和希腊吓得瑟瑟发抖,北边的比利时、荷兰、丹麦、挪威,还有倒霉被夹在中间的瑞典,连喘气都不敢大声;还有西部的葡萄牙和西班牙,手牵着手报团取暖。

这些外围国家再加上风暴中心的两大阵营,就构成了一战前的欧洲18国。

到了1914年,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来了!塞尔维亚的爱国青年,枪杀了奥匈帝国的“皇太子”夫妇,人是6月没的,一战是7月份爆发的,愤怒的奥匈帝国直接宣战。

德国也在8月跟着对俄宣战,因为沙俄和塞尔维亚同属斯拉夫人,关系特别好。德国的逻辑就是你打我兄弟,那我也打你兄弟。最后英法也跟着下场开打。

接下来的4年,欧洲在一战的炮火中被打得稀巴烂,同盟国这边,意大利又犯老毛病,打仗不出力,见势不妙就倒戈跳去对面,导致三国同盟在1918年11月战败,而协约国那边即使赢了,也元气大伤。

趁着大佬们都在回血,其他国家开始尝试独立。奥匈帝国这边,瓦解成了奥地利、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共和国,剩下的领土都被塞尔维亚吞了,壮大成了全新的南斯拉夫。俄国这边,芬兰、乌克兰和白俄都宣布独立,波罗的海三国也脱离沙俄掌控,成功单独立户。再加上美国总统威尔逊支持波兰复国,于是波兰又起死回生了。

所以在一战后,原本的欧洲18国就变成了27国。

十月革命后,列宁同志在1922年成功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大家斗志知道,这位老大哥特别能打,随着他们的扩张,欧洲国家一直在减少,直到二战结束,苏联和西方陷入冷战对峙。

1991年,苏联解体成了15个主权国家,分别是:‌‌俄罗斯、‌‌立陶宛‌、‌‌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亚美尼亚‌、‌乌克兰‌、‌‌白俄、‌摩尔多瓦‌,以及中亚5个斯坦。1993年,捷克和斯洛伐克分家,各自单独立户;2006年,曾经强大的南斯拉夫彻底瓦解成了5个国家,分别是:塞尔维亚和黑山、马其顿、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

再加上从丹麦独立出去的冰岛,二战前的欧洲27国,就变成了现在的44个国家。

1 阅读:378
评论列表
  • 2025-03-10 11:58

    因为符合美国的利益,它们的理想就是所有大国都分解成无数小国

地理爱热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