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涵美一
图/来自网络
01
带了两年三个月零16天孙子的陈阿姨,突然昨天下午就回了老家。
虽然陈阿姨逢人就说是亲家去儿子家帮带孙子,她该歇歇了,但只有在家面对老伴儿时,她才说了实话。
陈阿姨做早饭时,熬的绿豆粥里放了点冰糖,原本她是想着小孙子不爱喝水、嘴唇边起了痘痘,刚好喝点粥能败败火的,谁知,儿媳刚喝了一口粥,当场就变了脸色:
“妈,都给你说过多少遍了!小孩子不能吃甜的,对牙齿不好!你怎么就记不住呢!他还不到三岁,你就天天让他吃甜的、喝甜的,以后小小年纪牙齿就坏了怎么办,你怎么总是用你那老一套方式去带孩子呢……”
听着儿媳的抱怨,陈阿姨心里不是滋味儿,她刚开口说了三个字“我只是”,想着去解释两句,儿媳竟连听都不听,扔下筷子、拉着孙子就去了卧室。
儿媳的态度让陈阿姨愣在原地,她看了看一旁的儿子,想着儿子能帮自己说几句话、缓解一下氛围,毕竟平时小孙子除了吃点饼干、面包,真的没敢让他吃太多甜的东西,未曾想,儿子只是指着她、拉长语调说了句“妈!你呀”,便转身跟去了卧室、不再管她。
看着桌子上摆好的碗筷和饭,陈阿姨也没有了心情再继续吃下去,她直直地坐了一会儿,瞬间就做了一个决定。
她到房间快速地整理了自己的行李,之后,轻轻敲了敲儿子的房门,很是平静地说了句“你们不要生气了,妈这就回老家!”
儿子听闻,急忙打开了房门,见陈阿姨不是开玩笑,于是安慰和规劝了好大一会儿,后来,眼看着陈阿姨丝毫不为所动,他又放了狠话:“你想回家就自己去车站,我绝不会送你走!”
陈阿姨不知道儿子是说的气话还是想着把要她“吓”退,不过她并没有一丝犹豫,简单交代了儿子几句后,便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儿子家。
因为不认识字,也不知道怎么从公交车站、地铁站到客车站,陈阿姨只好在路口拦了一辆出租车,直到顺利坐上了回老家的客车,她才给老伴儿打了电话。
老伴儿听完陈阿姨的讲述后,先是不停地叹气,接着又指责她:
“你就这样回来,那儿子、儿媳不得生气吗?到时侯他们再恨上你了怎么办?算了,气归气,该帮还是帮吧,就当啥事都没发生一样,毕竟孩子们在外打拼也不容易,不帮一把以后咱有个难处,估计他们也不愿搭理咱了……我看,明天我还是把你再送过去吧,别管看不看脸色了,再忍一忍,等孙子上了学后就解脱了。”
老伴儿的话让陈阿姨心塞不已:什么时候,做父母的还要看子女的脸色度日了?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父母若是有难处需要子女,还得看有没有帮过子女、以及帮了他们多少了?她自问并不是一个不讲理的老人,这两年多,帮带孙子她也是尽心尽力、出钱出力,在儿子家能干的基本上都包完了,可是儿子和儿媳怎么对她的呢?
儿子下班回来从来不知道帮个忙,眼里一点活儿也没有,儿媳呢,不帮忙就算了,还总是指指点点、牢骚不断:又是家里扔得太乱了、不知道收拾;又是孩子的衣服洗完要扯整齐、不能皱巴巴地晾,孩子穿得厚了、薄了、脏了,出去被人笑话;又是天天做饭都是这几样菜、口味也越来越淡了,孩子不爱吃,总是长不胖等等。甚至从去年夏天开始,儿媳以“人老了就有老年味儿”为由,除了陈阿姨房间的四件套能用洗衣机洗,她的所有衣服都只能手洗。
很多时候,对于儿媳的嘟囔,陈阿姨都是尽量笑呵呵地听着,她知道自己是寄人篱下,所以不想起过多的纷争,可有时,实在是受不了儿媳如同训孙子一样的口吻,她也会反驳几句,只不过,除了迎来儿媳更难听的指责外,别无其他。至于她的儿子,不是当没看见,任凭她和儿媳争执,就是走上前,不分青红皂白也跟着斥责她,之后和儿媳一起冷落她、给她甩脸色看。
就像这一次,仅仅因为一碗粥,儿子和儿媳就轮番地指责她。
“唉,总觉得自己是做多错多,实在是伺候不了儿子和儿媳妇了!我一大把年纪了,在儿子家天天被儿媳训得跟孙子似的!不是嫌我不识字,把孙子带土气了,就是说我习惯不好、太宠孙子,把孙子都教坏了!孙子一不听话,就往我身上推,说是我没教育好!真的是不夸张地说,这两年多,我出钱出力带孙子,到头来还受不完的气!说句不好听的,请个保姆也比我的待遇强吧?但凡没有那么憋屈,我也知道忍一忍就过去了,可是,实在是没办法了呀!就这吧,以后老了,儿子不想管我们那就不管吧,不能总由着、惯着他了。说到底,如果不是儿子太窝囊、太没用,我也不至于那么受儿媳的气!”
02
陈阿姨的事情,让我想起另外一个有相似经历的父亲。
这个父亲暂且称为老李,他就只有一个独生女,当初,女儿嫁给女婿时,他和老伴儿因为说了几句女婿家里兄弟姐妹多、条件也不太好,自此女婿便对他们起了恨意,从不跟女儿回他们家不说,女儿生下外孙后,他和老伴儿过去看望女儿,女婿全程当他们为空气、给他们甩不完的脸色。
想着女儿毕竟都有了孩子,以后只要她和女婿能过得好,自己受点气无所谓,老李和老伴儿不但出首付买了套二手房给女儿、女婿住,而且还时不时地转点钱帮一帮女儿,外孙半岁时,亲家因为腰不好、无法再继续照顾孩子,老李二话不说就让老伴儿去了女儿家帮帮忙。
可做这么多换来了什么呢?
女婿不是不拿正眼看老岳母,就是给老岳母甩脸色,平日里外孙一哭闹或者不听话吧,女婿还把气撒到岳母身上,话说的是要多难听有多难听,而每次,这个女儿,都是跟着女婿一起指责自己的母亲“帮倒忙、越帮越乱!”
老李的老伴儿受不了这份屈辱,帮带了一年外孙后,忍无可忍之下回了老家,他们的女婿,非但没一丝歉意,反而还放下狠话“以后你们养老可别指着我们”,就连女儿,也是抱怨自己的老妈,怎么老了脾气还那么大?我难时你不帮一帮我,不是变相地让我和你女婿起冲突吗?你们就那么希望我在婆家过不好吗?
看到女儿一副拎不清的模样,老李和老伴儿终是下了狠心:以后,管好自己的退休金,攒好养老钱,养好身体,不再指望女儿和女婿。
“说实话,给女儿花钱、出力,我们做老的都心甘情愿,毕竟是自己的孩子,该帮总得帮一帮,但女儿的态度太让人寒心!帮着你,还跟欠着你几百万一样,天天看脸色、惊恐度日,这谁能受得了?女婿不是我们的孩子,我们说不着人家,可闺女是自己的,她竟还那么浑、把自己过不好全怪到父母头上,不顾一点老父亲老母亲的感受,这还有什么好帮她的?唉,也是我们自己闺女窝囊,不然,女婿哪敢对我们蹬鼻子上脸、给不完的气受啊?”
03
实话讲,生活中,有过陈阿姨、老李这种遭遇的老人,不在少数。
真心实意为子女着想,尽心尽力为子女付出,到头来,非但没换来子女一句体贴的话,反而整天要看着子女的脸色度日。甚至若不愿再继续给子女帮忙,还会被子女用“不给养老”作为威胁。
说实话,我理解不了那些明明享受着老人帮忙而带来“种种好处”,却还处处嫌弃着老人不尽责、给老人使不完脸色的儿媳或女婿。
不可否认,老一辈在带孩子方面确实有跟不上“潮流”的地方,甚至也有不足之处,但是这都可以坐下来好好商量,而不是一发现有哪些与自己观点不一样的地方,当场就像训孙子一样指责老人。
想一下,谁带孩子能保证十全十美、从不出错呢?即便是小夫妻自己带孩子,也总有犯错、马虎的时候吧?
如果没有老人帮忙,小夫妻要么是花钱找保姆,要么就要留一个人在家专职看孩子,但不管哪一种,都是小夫妻自己出钱出力。
很多老人不是不愿意帮带孩子,而是明明拿着钱、出了力,却还得不到好,这其实就像我们上班工作一样,明明很卖力、自我感觉做得也不错了,可还是被领导或客户刻意挑刺儿、指责,谁心里会好受呢?
只是,与上班不同的是,上班不管多苦多累,还有工资可拿,而老人帮带孩子,再苦再累,不能抱怨一句,更没有一分钱可拿。
我自己也在家带过一年的孩子,我婆婆和母亲也帮我带过几个月的孩子,她们也是很宠孩子,也是有很多我看不惯的老方式,甚至也磕绊、摔着过孩子,但我和我丈夫从来都没有因为这些去指责过她们、给她们摆过脸色,相反,我婆婆和母亲从我家离开时,我和我丈夫还给她们包了很大的一个红包。
为什么?
一是因为我自己带过孩子,明白带孩子会遇到哪些情况,知道带孩子并不清闲自在,二是如果没有老人帮忙,我和我丈夫是绝不能安心在职场上拼杀的,不管我婆婆是帮自己的儿子还是帮我,或者说我母亲是帮我还是我丈夫,我们都因为有老人的“支援”,而暂时享受到了“好处”。
说到这里,我个人很认同陈阿姨和老李的一个观点,那就是:子女太窝囊、太没用,才会让你的父母受你另一半的气。
太窝囊、太没用,才会让晚年的父母继续为自己付出、操心,才会眼睁睁看着父母被“误会、曲解”而无动于衷。
一个家庭里,只要婆媳或者岳婿生活在一起,是难免会发生一些摩擦的,毕竟亲母女、亲母子住在一起时间长了,都会发生争执,何况是没血缘关系的婆媳、岳婿呢?
但有争执时尽力去解决争执,有矛盾时努力想办法去化解矛盾,而不是一有点小摩擦,就听不得解释,劈头盖脸地怼到长辈的脸上去。
如果真是婆婆或岳母做错了,作为儿媳或女婿,完全可以好声好气地沟通、商量,何必非要咄咄逼人?像是她们和你有深仇大恨一样。
真的,不管是儿媳或女婿,如果你做不到爱屋及乌,那么,看在伴侣对你好的份上,就尽量对你伴侣的父母做到最基本的尊重,而不是仗着对方对你好,肆意“欺压”ta的父母。
同样,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如果你的父母真心实意帮了你,出钱出力却还要处处看你的脸色、被你以“不帮忙就不给养老”作为威胁,那么,真有一天,父母不愿再帮你,不好意思,不是父母对不起你、欠了你,而是你枉为他们的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