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杨家将在中国古代民间名声响亮,尤其是在清朝的时候受到老百姓的追捧,产生了大量的关于杨家将抵抗外族侵略的故事。其实这些故事的原型大多数不是宋朝杨家将在历史上的战绩,很多都是来自于与杨家将有着密切关系的折家军。说起折家军读者可能很陌生,但说到杨家将的佘太君可能就很熟悉了。佘太君是杨门女将的领袖,老令公杨业的夫人,六郎杨延昭的母亲。她在杨家将的故事中戏份很重,是天波杨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这位佘太君的历史原型便是折家军领袖折德扆的女儿,因为折通佘,所以在故事中写作佘太君。
根据史料记载,佘太君原名折赛花,父亲折德扆是后周永安军节度使折德扆的女儿。当时折德扆的父亲折从阮为静难军节度使,于是折家军出现了父子同为两镇节度的辉煌气象,成为后周北方边境有数的将门世家。因为折家军世代镇守府州,府州刺史的官职在折家世袭,所以府州折家的名声威震北方边境数百年。与折家军相似,杨家将也具有类似的情况。麟州杨家世代镇守麟州,杨业的父亲杨信为麟州刺史,于是两家门当户对,形成了长期联姻的习俗。杨业与折赛花的婚姻便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于是才有了名垂青史的杨家将的故事。
府州折家和麟州杨家都是五代十国战乱中发展起来的将门世家,他们的存在都是为了抵抗契丹辽国对中原的侵略。府州和麟州出于中原的北方边境,在契丹人南侵的要道上,所以成为契丹军队劫掠的主要对象。为了保护自己,两家联合起来共同出兵应对,也通过联姻的方式加深了双方的关系。在反抗契丹入侵的战争中,两家逐渐崛起,成为世袭的将门世家,也立下了彪炳的战功。到了后周和宋朝初期,两个家族在北方将门中都颇有名气,家中名将如云,成为维护国家北部边疆安全的重要军事集团之一。
宋朝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两代皇帝开始收拢兵权,进行了所谓的“杯酒释兵权”,改革了五代后周以来的军事制度。在这个军事制度改革中,北方各地的将门世家被大幅度削弱,家族掌握的军队权力也被交出。以杨家将为例,虽然杨业父子已经活跃在抗辽的第一线战场,但手中的军队已经不再是原来杨家将的私军。继承了麟州杨家基业的杨业的弟弟杨重勋,也被迁到了保静军做节度使,失去了家族世袭的麟州刺史的权利。如此一来,杨家在宋朝军队中的军权被大幅度削弱,从五代十国的军事贵族,逐渐演变成普通的武将家族
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俩的这些操作,实际上是吸取了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的教训,收拢了各方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形成了以文御武的宋朝军事制度。在这个军事改革过程中,大量五代十国时的将门世家交出军队权力和家族世袭的领地,从军事贵族向普通武将家族演变,杨家将只是其中之一。然而让人比较意外的是,向来与杨家将共同进退的折家军却在这个军事改革之外。折家军不仅没有效仿杨家将主动内附交出军权,甚至没有失去府州世袭的政治地位。这种世袭军事贵族的状态一直延续到北宋灭亡,成为历史上的一道奇景。
从史料记载来看,折家军一共传了十世。从晚唐的振武军沿河五镇都知兵马使折宗本开始,一直到北宋被灭后投降金国的折可求被毒杀为止,世代统领府州近三百年时间。在此期间折家军度过唐末乱世、五代十国、宋辽夏三国战争、金国入侵等一系列战乱时期,在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尤其是在面对契丹辽国和党项西夏的入侵时,折家军堪称宋朝西北战场的中流砥柱,无数成功的战绩使其成为护卫边疆的重要屏障。这些战绩成就了一系列的折家军名将,如折从阮、折德扆、折御勋、折御卿等人,他们的战绩都足以名垂青史。
对于如此辉煌的一个军事贵族,居然能够在文贵武贱的宋朝延续下来,并且世袭掌握府州兵权百余年,实在是让人难以置信的。熟悉宋朝军事情况的朋友们都知道,宋朝对武将的监督和军权的把控是何其严格。杨业就是因为王侁的一句猜忌之言,尽然主动送死以求清白,可见宋朝对武将的猜忌有多深?折家军的军权比杨家将有过之而无不及,战绩更加的辉煌,却能够保住权势,延续到北宋灭亡,可以说是很大的奇迹。于是有的人要问了,折家军是凭借什么躲过了宋朝朝廷的猜忌,将自家的权势延续下来的呢?
综合分析各方面的史料后发现,折家军之所以能延续下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地理位置上看,折家军比杨家将更加的独特。折家军世代镇守府州,这个地方是北方边境最为关键的地方,也是幽云十六州最西边的一块战略要地。后晋太祖石敬瑭向契丹进献了幽云十六州后,契丹就曾打算把这一代的人都牵往辽国腹地,将府州打造成南侵中原的战略要塞。正是由于当时的折家军领袖折从阮联合周围的其他藩镇和少数民族部落反对并入契丹,多次打退了契丹的军队,这才保住了府州这块重要的土地。
府州出于宋朝、辽国和西夏三国交界的三角地带,东临辽国、西连西夏,南面是宋朝腹地,战略位置非常关键。此地如果丢失,辽国和西夏连成一片,宋朝将面临极大的军事压力。宋朝朝廷不敢强行的剥夺折家军在府州的权力,一旦逼反了折家军,将会给宋朝边境带来灭顶之灾。
与府州不同,杨家所在的麟州在北汉被灭后便失去了军事价值。没有了北汉的威胁,太原又被宋军占据,宋朝也就不需要杨家在麟州作为抵挡契丹人的屏障。在这样的情况下,宋朝削弱杨家兵权,将杨家将内迁便顺理成章了。因为太原在宋朝手中,杨家将毫无讨价的余地,杨业再不甘心也只能俯首称臣。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赵匡胤和赵光义没有收回折家军的权力是非常正确的。折家军镇守府州,减轻了宋朝来自于西夏和辽国的后顾之忧,降低了来自西北的军事威胁,也为杨家将的故事留下不少素材。折家军在面对外敌入侵时表现非常优秀,尤其是面对西夏的入侵,这个家族几乎达到了不败的程度。在军事力量孱弱的宋朝,折家军就像异类一样屹立于宋朝军队之中,成为了屏障西北的擎天之柱。他们存在的价值远远超过了杨家将等内地将门,立下的功绩震慑了西夏和契丹的野心,也维护了宋朝的繁荣稳定。
除了地理上的优势以外,折家军的出身也成为它独立于北宋其他将门世家之外,拥有独立组建军队权力的原因之一。府州折家并不是汉人,而是混血的北方少数名族。从历史记载来看,折家人应该是羌族折掘氏和党项族混血的后裔,原本生活在西域玉门关以外。唐朝中期与吐蕃在西域发生战争,为了避免这些少数民族帮助吐蕃,唐朝朝廷将他们东迁。一部分党项族迁往银夏地区,后来发展成了西夏。另一部分被迁到了云州附近,羌族折掘氏便是其中之一。折家军起于云州,后来在府州安定下来,成为一方豪强,最终发展成军事贵族。
因此从晚唐开始,折家军便是以蕃官的身份存在,而不是汉族的藩镇身份。所谓蕃官,是唐朝建立的少数民族管理制度,说白了就是以夷制夷。唐朝朝廷在少数民族中提拔官员,用来管理当地的少数民族,允许其拥有军队和本地的权力。府州处于战略要地,又在北疆战线上,周围有着众多的少数民族部落。折家军的领袖被任命为蕃官,长期管理这些部落,在部落里有着很高的威望和权力。五代十国和宋朝时期,朝廷延续了蕃官制度,折家军的领袖继续以此管理者北疆的各个少数民族部落,并组织他们抗击契丹和西夏的入侵。
为了团结这些少数民族,宋朝需要有少数民族背景的将门世家出面,折家军具有天然的优势。少数民族对汉族向来戒心很重,为了取信于他们,宋朝必须让出足够的利益。对于宋朝文官士大夫集团而言,他们惧怕的是内地的将门世家割据自立,侵夺这些士大夫家族的利益。对于远在北疆荒芜之地的利益,他们却看得很轻,甚至非常的大方。尤其是在长城以外的区域,这些是朝中士大夫门看不上的,认为是苦寒之地,出产贫瘠。而这些地方正好与府州毗邻,为折家军吸引和管理北疆少数民族提供了很多的资源。
因此宋朝朝廷对折家军比较宽容,对杨家将则非常猜忌。折家军在控制和联络少数民族方面的优势,让他们继续将蕃官的角色扮演了下去。而这个角色一直做到了北宋灭亡,赵构带领宋朝军民难逃,彻底放弃了北疆为止。当然,折家军在少数民族中的影响力也称为其灭亡的诱因。金国正是由于猜忌折家军这方面的能力,才毒杀了最后一代折家军领袖折可求,使得这个延续了十世的军事贵族世家终于结束了在府州的统治。失去了府州的统治后,折家军南逃的残余自然没有了原来的权势,与宋朝其他的将门世家也就没什么区别了。
实际上在宋朝时候,几代折家军的领袖也曾效仿杨家将请求内迁,释放手中的兵权,但都没有得到宋朝朝廷的允许。一方面是北部边疆的防御的确离不开这个家族,如果只是靠着边境上的那些孱弱的宋朝军队,的确震慑不了北疆少数民族各部的军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折家军在汉族士大夫眼里是外族,不具备内迁融入主流社会的条件。杨家将内迁后还出现了杨畋这个异类,在文官集团里混得风生水起,成为一代名臣。但折家军完全没有文官的路子,也没有谁打算去考科举。或许他们因为外族身份,根本连考科举的资格都没有。
综上所述,折家军在宋朝将门世家中的地位是非常独特的,也是独一无二的延续下来的军事贵族。他们一直到北宋灭亡都没有被剥夺军权和领地,统治了府州近三百年之久,成就了十世将门的辉煌。虽然他们在民间的名气不大,但对宋朝做出的贡献是扎扎实实的。杨家将传说中很多与外族战争的案例,尤其是与西夏作战的部分,很多都取自于折家军。折家军自身的多种原因成就了他们的辉煌,延续了他们的权势,但也让他们难以被汉族文官士大夫所认可。所以在继续保留领地和军权的同时,这个军事贵族却也被排斥在宋朝中枢朝廷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