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这个名字在南京人口中常常与“小上海”相提并论。
然而,对于新南京人,说起梅山,他们更熟悉的是开满梅花的梅花山。
梅山的故事得从上世纪60年代说起。
当时,在西善桥镇东侧发现了铁矿,国家决定在南京建立梅山炼铁基地,作为上海钢铁厂的后方物资供应地。
这一决策不仅为上海炼钢提供了稳定的生铁来源,也为梅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01
9424的前世今生
梅山钢铁,这个如今听起来有些陌生的名字,在当时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的前身是“9424厂工程指挥部”,随着1971年8月的合并与重组,最终更名为“梅山钢铁”。
从那时起,“9424”这个代码,便成为了梅钢和梅山矿业共同的记忆,承载着无数梅钢人的峥嵘岁月。
这四个数字并不是普通的编码,它承载着梅山一代甚至两代人的岁月年华。
一提起“9424”,总能引起人们无尽的羡慕。
梅山的职工们享受着煤气补贴、电费补贴等福利待遇,公司还为员工建设了学校、医院、体育馆、电影院、戏剧院等完善的配套设施。
浅灰色的宿舍楼沿菜市西路分散排开,几百米的老生活小区内拥挤着近千户人家。
一座座水泥房盖在街旁,推开门便是如织的人。每逢过节,家里的冰箱总是装得满满的。
然而,随着政策改革和时代的变迁,梅山也迎来了新的转型。
医院、学校等配套设施逐渐划出厂区,电影院和戏剧院也被拆除,只留下了体育馆作为历史的见证。
如今,梅山已经褪去了“小上海”的光环,融入了老南京的怀抱。
虽然这里的街巷变得安静而陌生,但那段辉煌的工业历史却永远镌刻在每一个梅山人的心中。
-02
小上海里的大公园
在梅山的深处,隐藏着一个被当地人称作“大公园”的公园。
这座公园不仅是梅山地区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是见证了梅山社区发展的重要历史印记。
公园的设计独具匠心,三面居高临下,依地势自然形成屏障,仅能通过北侧的大门进出。
门柱由三根水磨石砌成,顶上各安装有一座荷花灯,为公园增添了几分古朴典雅的气息。
公园的第三层景观是一个制高点,建有亭台一座。
亭台里的石桌子和石凳,见证了无数次的邻里聚会和打牌时光,成为了梅山人亲密关系的纽带。
南侧的山势渐趋缓平,布置了一个近千平米的草坪,是当时职工们双休日携家带口野营的胜地。
漫步在梅山文化公园中,一种久违的宁静感油然而生。
无论是从梅山菜场出发前往公园的老路,还是那些沧桑的菜市路、斑驳的老公房,都能唤醒无数老梅山人的记忆。
-03
穿越市井品百态人生
随着时代的变迁,梅山人的生活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从最初的东商场西商场,到小火车、文化大楼的游戏厅和电影院,再到如今宁芜公路的崛起,梅山人的生活中心逐渐转移。
这条曾经看不到几辆汽车的公路,如今已经变成了梅山人的新街口。
菜场附近的热闹景象永远不变,老菜场拆了,新菜场很快填补了空虚的胃。
梅山农贸市场,承包梅山人的柴米油盐,串起一日三餐的喷香。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附近经常买菜的有不少上海人,这里的商贩也学会了说“阿拉”,语言的交流增进了商贩与顾客之间的感情。
菜场右侧,有一条不足50米的小巷。巷子虽小却涵括了从南到北的美食。烤鸭的香气扑鼻,生煎包的汤汁四溢,锅贴的外酥里嫩……
八号摊位
八号摊位是所有梅山人都熟悉的烤鸭店。每次家人去都会斩四分之一前脯带回来 。
鸭皮焦脆略带油脂,鸭油的丰腴与鸭肉的紧实鲜美完美糅合,一口下去鲜嫩多汁,淋上秘制的卤汁加热后,风味更是一绝。
道口童子鸡
好像每个菜场里都有一家道口童子鸡,巷子里的这家火了十多年,也是很多梅山人从小吃到大的。
一进店里是那口翻滚着热油的铁锅。油锅里,童子鸡在热油的包裹下逐渐变得金黄酥脆。
出锅后老板会趁热撒上孜然和辣椒粉,残余的油温会迅速逼出调料的香味儿,与鸡肉的香气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香气。
暮色降临,梅山的烟囱此起彼伏,仿佛在无声诉说着一个曾经的钢铁时代。
然而,梅山的故事并不仅仅属于那些曾经的钢铁工人,更属于每一个与这片土地发生关联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