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辽王府满门抄斩时,黎山老母为什么救走樊梨花,不管薛丁山?

爱喜扬扬 2025-02-26 16:29:35

唐朝时,长安城被一起惊人血案震撼。两辽王府三百八十多口人,一天内全被诛杀。薛丁山和樊梨花这对为大唐立下卓越功勋的夫妻,竟落得这般结局。奇怪的是,黎山老母仅救了樊梨花。背后到底藏着啥隐情?

【神仙眷侦功高震主,两代功臣一朝倾覆】

贞观时期,有个叫薛仁贵的青年,打了一场胜仗立下大功,一下在军中声名远扬。大唐太宗亲自赏赐“四字金牌”,还封他为平辽王。这样的荣耀,在整个大唐朝廷里都是少见的。

薛仁贵有个儿子叫薛丁山,生来就力气极大,小小年纪武艺就十分出众。本来这是件挺好的事,但朝廷里那些重臣却觉得,这父子俩的本领实在是太强了。这不正应了那句“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嘛。

朝廷更感不安的是,薛丁山的媳妇可不简单。这女子叫樊梨花,长相美若天仙,还身怀移山倒海的仙家本事。她随薛丁山南征北战,立下的功劳比丈夫还要大一些。

战争时期,薛丁山夫妇堪称朝廷的护国英雄,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到了太平年代,这对令人称羡的夫妻却成了朝廷棘手的难题。朝中的文臣们在私底下不断地议论着此事。

薛家有三代单传的规矩,本以为会一直延续,没想到到薛丁山这代就被打破了。他的儿子们都很有本事,一个比一个厉害。尤其是老三薛刚,那性子天不怕地不怕的,在长安城里没少惹麻烦。

后续的事儿众人皆知。薛刚一脚把当朝皇子踹死,高宗也因此被气得一命呜呼。这可就给了那些居心叵测之人一个难得的由头,他们能借此大做文章了。

武则天一登基,马上就下令抄家,王府三百八十口人无一幸免。这场景让长安百姓揪心不已,他们眼睁睁看着往日的两辽王府被官兵里三层外三层围住,那些曾为大唐浴血奋战的将士,都默默跪在刑场上。

薛丁山死前挺硬气,就说了一句便没了下文。另一边,樊梨花瞧见府里上上下下都被押往刑场,心痛得像刀割。她本打算施展法术,和那些奸臣拼个鱼死网破。

此时,黎山老母蓦地现身,拦下了徒弟。她告知情况,随后樊梨花被师父带离,只能眼巴巴看着自己的夫君和儿女们大义赴死。

一位战功赫赫、名震天下的将领,最终竟遭遇满门抄斩的悲惨结局。长安城中,有位老者感慨:

血案发生后,长安城里春风依旧温暖宜人,然而薛家的功绩却成了人们避之不谈的话题。不过,有那么几个老兵,每年都会瞒着众人到铁丘坟前烧纸祭奠,他们表示……

【五鬼转世恩怨难解,前世今生纠葛不断】

天庭之中,五鬼星君杨蕃和玉女星君曾相恋。然而,玉女星君转世成了樊梨花,竟嫁给了金童星君转世的薛丁山。原本的缘分就此错乱,这一段孽缘,最终引出了一桩流传千古的奇案。

杨蕃心里的怨恨极深。他一直苦寻转世之机,总算等来了合适的时候。在樊梨花怀第三胎时,杨蕃灵魂钻了空子,附到了胎儿身上。而这个孩子,便是日后的薛刚。

薛刚打小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别的小孩都哭着找娘,他一看到樊梨花就咧嘴笑。可一瞧见亲爹薛丁山,就皱起眉头。薛丁山是个直肠子将军,看到儿子这副样子,没少发脾气。

樊梨花对儿子薛刚宠爱有加。她感觉薛刚身上有股莫名的熟悉劲儿,可怎么也想不起来在哪遇见过。薛刚一闯祸,樊梨花就护着他。日子久了,薛刚和父亲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发剑拔弩张。

一位老道士路过长安,看到薛刚后不断摇头。这话传到薛丁山耳中,让他心里的不满又多了几分。

果然,薛刚长大后性子愈发不羁。在长安城里帮人出头也就算了,他居然敢得罪皇子。他这股子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简直和当年的杨蕃一模一样。

那天在御灯蓬前,薛刚打算帮一个小商贩说理。哪晓得皇子纠缠不休,还说些难听的话。薛刚火了,一脚就踹过去,当场把皇子给踹死了。就这一脚,不光要了皇子命,还让整个薛家都垮了。

实际上,杨蕃转世成薛刚,并非只是为向薛丁山复仇。他更打算折磨樊梨花,要让她眼睁睁看着丈夫和子女被处死。在他看来,这种方式比直接杀了樊梨花,更能让其遭受痛苦。

曾经有个算命的给薛刚看相,称他命格与众不同,特别怪异。那算命先生端详许久,而后直言薛刚这命格在他多年看相生涯中极为少见,透着股奇特劲儿。

薛刚逃离长安那日,天空降下血雨。有人觉得这是上天悲泣,也有人称是冤魂哀号。樊梨花看着儿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突然有所顿悟。她总算察觉儿子眼中那股熟悉的恨意,这不就是前世杨蕃的眼神嘛。

民间流传一种说法,世间那些深仇大恨,常常得历经三生三世方可化解。杨蕃转世成了薛刚,通过一场血案来报前世仇恨。但他没意识到,这么做不但没能消解过往怨气,反倒又结下了新的因果。

这桩恩怨持续多年,一直没有解决的契机。直至几十年过去,薛刚带领军队赶来救援王室,情况才出现新的转变。而后续发生之事,就属于另一段故事范畴了。

【天命难违还是人心难测?武周政权的血腥清洗】

高宗在临终前颁布了遗诏,然而这遗诏到了武则天那儿,就如同一张毫无用处的废纸,失去了它应有的效力和意义。

武则天为啥要把事情做绝?从表面现象看,是薛刚踢死了皇子,但实际上背后的原因复杂得多,远不是这一件事这么简单,其中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缘由。

武则天刚登上皇位时,朝中大臣分成了好几派。薛家凭借在军中的威望,暗地里支持太子李显。这一举动可惹了大麻烦。武则天可不是好对付的,早在李治在位时,她就想剥夺薛家的兵权,只是一直没找到机会。

朝廷之上,文官和武将表面和气,暗地里却勾心斗角。那些文官聚在一起小声议论:“要是这话传到武则天那儿,她非发火不可。”

武则天最忌惮啥?就是功高盖主。她年轻待在宫里时,亲眼目睹太宗是如何处置功臣的。这些年她在明镜阁垂帘听政,心里早有盘算,琢磨着该怎么整治这些功臣了。

薛刚闯了祸,这简直给她提供了一个完美借口。在朝廷上要诛杀上柱国全家,总得有个能说得通的理由才行。而踢死皇子、气死皇帝这俩罪名一扣,那是一点儿破绽都找不出来。

行刑那天,长安城里大雨倾盆。刽子手的刀举了又落,落了又举。整整三百八十条人命,一直砍到午夜才结束。有个老兵实在看不下去,在刑场外面跪着,不住地磕头。

武则天听闻后,嘴角泛起冷笑,说道:“这话暗藏的意思,很值得琢磨。”

武则天心里清楚,她这么干不只是为了杀人,更在于树立权威。她想让那些功臣们知道,皇帝的恩宠并非长久不变,哪怕功劳再显赫,也得对朝廷有所敬畏,得看着朝廷的脸色行事。

薛家众人被押到铁丘坟,随便就给埋了。当晚,有人瞧见一群白衣人在坟前哭祭。等官兵闻讯赶来,那些白衣人已没了踪影。有道士称,这些是薛家多年来救下的冤魂,特来给主家送别。

从那以后,朝廷里没人再敢提及薛家的事。不过在民间,一些老百姓还会在私底下议论薛家的情况。

武则天听闻这些议论,并未动怒。她心里明白,要杀个人简单,可想消除骂名就难了。不过在她看来,只要自己稳稳掌控着江山,那些无关紧要的闲言碎语根本不足为惧。

后来的情况大家都清楚。武则天把唐朝改成了周朝,掌控朝政二十多年。她手段强硬,从薛家的事情上就可见一斑。唐高宗留下的遗诏没能护住薛家,正应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句话。

【黎山老母的远见:大唐气数未尽】

刑场上,樊梨花打算用移山倒海之术和奸臣玉石俱焚。就在这时,黎山老母突然现身,伸手将她拉住。这一拉,不仅让众多人的性命得以保全,还使大唐的命运走向发生了改变。

黎山老母为何单单救樊梨花呢?其中门道可不少。她跟樊梨花讲的话,表面听着平平无奇,实际上背后藏着不为人知的深意。

薛家父子征战一生,杀孽极重。打仗时,一场战斗往往就有几万人丧命,那些亡魂积聚的冤气,比泰山都沉。黎山老母心里清楚,他们欠下的这笔血债,迟早是要偿还的。

再看薛丁山,虽说他是为国家打仗,但杀了前世是五鬼星君的杨蕃,这就结下了极深的因果。修道的人特别看重因果循环,要是这桩孽缘不解决,薛家无论如何都躲不过这一灾祸。

樊梨花与他人不同。她虽也随军队上阵杀敌,但更多时候靠施展法术来护佑将士。都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她救下的将士成千上万。凭借这些积攒的功德,完全能抵消她杀敌所造的杀孽。

长安城里来了个跑江湖的瞎眼算命先生,专门给百姓们算命。他说了一番话,这话后来传到了武则天那里,武则天觉得这就是胡言乱语。可谁能想到,那瞎先生所说的,实际上指的就是樊梨花。

黎山老母对天机了如指掌,她清楚大唐尚有中兴的契机。而这个契机,得靠樊梨花去抓住。要是薛丁山存活,他那忠义的性子说不定会把事情搞砸,影响到大唐中兴。

那天晚上,黎山老母领着樊梨花藏在了终南山的一处山洞中。她用手掐算一番后,轻轻叹了口气。

樊梨花满脸疑惑,搞不明白状况。而黎山老母只是微微一笑,并未直接给出答案,仅仅开口说道:

民间流传着一个说法,大劫过后往往会迎来大兴盛。樊梨花亲眼看着丈夫和儿女牺牲,她心里清楚,这可能就是黎山老母所提及的那种情况。

后续的事情证实,黎山老母很有远见。樊梨花存活下来,在紧要关头助力唐军抵御周军。要是没有她,大唐的江山或许就难以保全了。

樊梨花将这番话铭记一生。她领悟到,自己活着并非只为报仇,而是要等合适时机再行动。对于师父没救薛丁山这事,或许就跟“道法自然,天意难违”所说,一切自有定数。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