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对所谓“对等关税”的暂停只有区区90天,三个月后中美决胜局即见分晓,他究竟是不是“纸老虎”自有时间来验证。
而在这一紧要关头,英国却对中方捅出了刀子,以紧急法案的形式强制接管中资企业,这让中企上百亿投资血本无归。工党政府这时候想干嘛?
中企百亿投资打水漂?
这家中国企业名叫敬业集团,创立于1996年,是一家民营企业,主要从事的行业为钢铁领域。
在2019年的时候,敬业集团斥资7000万英镑,大约6.3亿人民币,获得了英国钢铁公司的运营权。
但当时英国看中的并非这7000万英镑,而是敬业集团10年12亿英镑的投资,按照现在你的汇率来看,这笔投资超过了115亿人民币。
在当时来看敬业集团能够拿出这些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而且当时英国方面出售这个运营权就是因为钢铁并不挣钱,所以决定出售运营权,而且这么多年来,我们的企业一直在做相应的投资
敬业集团本想通过此次收购能够获得巨额收入,然而想象非常美好,现实却很骨感。
我们真金白银的砸进去,但英国的钢铁是真的不挣钱。
所以中企对于英钢的改造也是举步维艰,不过从没有停止脚步。
去年到今年,中企准备暂停一部分业务,来减少连续亏损带来的损失,这在经营中属于正常的行为。根据不完全统计,每个月的亏损达到了70万英镑,因为这个亏损太过于巨大,所以一旦持续还不如“关闭部分的业务”。
从这方面可以看出中企并不是想要直接关闭公司,而是关闭部分的企业。
但4月12日,英国“突发性”地推出一则法案:
在当前“公司运转不善”的情况下,英国议会赋予权力允许英国政府接管英国钢铁公司,以维持其炼钢高炉运转。
这也就意味着英国几乎是以“没收”的方式从中企手中得到英钢。
并且该法案规定,不遵守政府命令的钢铁公司或管理人员,将被处以罚款或两年监禁。考虑到这家中企拥有这家公司的实际控制权,英国政府此举就是强取豪夺,还不想出一分钱。
这个消息传出之后,很多国人纷纷谩骂英国说英国这是一分钱都不想出直接想摘桃子,再加上,英国的贸易部长还说,钢铁公司的未来很有可能不会与中资合作。
可见本质上他们也只是想要以最小的代价,拿到最多的利益。
外交部回应
在4月14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林剑对英国政府接管英国钢铁一事进行了回应,林健表示敬业集团是在市场化原则的基础上,与英国进行的合作,遇到困难时,也应该在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商谈解决。
林剑还对英国政府发出呼吁,希望他们能够以公平的态度对待前往投资的中国企业,并保护中企的合法权益,不要将经贸合作政治化。
强硬手段背后的短视
英国政府采取的强硬手段,表面上看很坚决,但实际上显得考虑不够周全,目光短浅。
他们没把敬业集团的大笔投资和努力放在眼里,直接通过法律手段强行接管,这种行为就像是明抢,既不符合市场规则,也不符合国际惯例,严重损害了英国的国际形象。
中国外交部对此事进行了回应,强调合作要讲究互利互惠,希望英国能公平对待中国企业的投资,保障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中方的回应,无疑给英国政府敲响了警钟。
英国政府目光短浅的做法,可能引发不少麻烦。 中英两国的信任关系会因此受到很大打击,中国企业可能就不太愿意去英国投资了。
现在美国已经让英国的经济压力很大了,如果英国再和中国闹僵,对英国的经济发展肯定更不利。 更关键的是,就算英国政府接管了英国钢铁公司,也解决不了英国钢铁行业的老大难问题:生产太多,产品又不够好。
仅仅维持原有的钢铁生产模式,却不进行创新和改革,最终还是摆脱不了亏损的困境。
这种做法就好比喝毒药来解渴,虽然暂时缓解了症状,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未来还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所以说,钢铁产业要真正走出困境,不能只想着维持现状,而需要下决心进行彻底的改革和创新,否则迟早会被市场淘汰。
多方博弈与可能的结局
如果英国政府继续强硬,中国可能会采取更强硬的措施回应,以保护自己的利益。
中国企业可能会重新考虑在英国的投资计划,这也可能影响到其他领域的合作。英国未来的选择将决定这场较量的结果,并影响中英关系的未来发展方向。
英国现在面临选择:是认真思考强硬政策带来的坏处,尝试和中国通过谈判解决问题,还是继续坚持错误的做法,最终导致中英关系变差,自身经济发展也遇到麻烦?
英国钢铁行业的未来难以预料。就算英国政府出手接管,如果没有创新和市场竞争力,能不能成功摆脱亏损,仍然是个大大的问号。
目前的关键是,英国需要好好考虑对华强硬政策造成的各种不利后果,比如贸易受阻、投资减少等等。然后以务实的态度,寻求与中国进行对话,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一条路走到黑,最终害人害己。
钢铁行业也需要进行改革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
英国政府主导的“夺钢”事件,就像一场风险极高的赌博,赌的是中英两国的关系,以及英国未来的经济发展。
然而,这场赌局的结果可能谁也赢不了。
英国政府目光短浅的做法,很可能造成多方同时受损的局面,对大家都没有好处。
合作共赢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英国政府是否能够及时醒悟,以更冷静和实际的方式来应对目前的困境,避免进一步的损失,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或许,英国政府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策略,采取更加灵活务实的态度,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最终避免更大的损害。
去英国接重工业,也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