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儿八经的作战:界桥之战,袁绍如何击败强大的公孙瓒?

喝下历史的鸡汤 2024-09-15 17:02:50

三国时期,名战无数。

然而,“正儿八经”的作战却很少。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所谓“三大战役”,每次都玩火;司马懿和诸葛亮斗法这样的名局,总是一方“坚壁不出”,搞得很没意思;张辽打孙权、陆逊袭曹休,要么是袭击,要么是伏击,反正就是不让对方摆好架势来···

看来,到了汉末三国这时候,英雄豪杰都喜欢玩计谋,他们不再追求“堂堂之阵”,而是追求让对手连列阵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说起来三国的名局很多,但仔细想想,交战双方堂堂正正,当面锣对面鼓的仗真的屈指可数。

而袁绍和公孙瓒这两位“老派”军阀联手上演的界桥之战,可算是是汉末三国时期为数不多的,堂堂正正、正儿八经的交战!

而这场正儿八经的交战,过程也是精彩纷呈!

没有选择,只有打一场死仗了!

191年,公孙瓒进攻冀州。

此时,正是公孙瓒的巅峰时期。

由于常年在幽州作战,公孙瓒拥有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尤其是强悍的骑兵部队。

来攻袁绍前不久,他刚刚以两万步骑大破三十余万青徐黄巾,威震天下。

相比之下,此时的袁绍,初得冀州,根基未固,实力尚明显不足。

几年后,袁绍在给公孙瓒的信中,仍然心有余悸。

是时足下兵气霆震,骏马电发;仆师徒肇合,机械不严,强弱殊科,众寡异论,假天之助,小战大克,遂陵蹑奔背,因垒馆谷。——《三国志.公孙瓒传》引《汉晋春秋》

由此可见,当时,公孙瓒的军力远胜过袁绍,这是毫无疑问的。

因此,袁绍一开始也不敢过早与公孙瓒动武,他主动以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范为渤海太守,相当于是要“割地求和”。

然而,公孙瓒一心要夺冀州,得了渤海,仍不罢手,继续进军!

如此,袁本初就只有硬着头皮干了!

而且···除立刻进行一场堂堂正正的决战外,袁绍别无他法!

首先,此时的袁绍,没有坚壁而守,耗死对方的条件!

一方面,袁绍初得冀州,尚无什么经济基础;而人家公孙瓒此时则物资丰富,只是不久前击破青徐黄巾时就得“车甲财物不可胜算”!

所以,要坚守不战的话,袁绍还真耗不过人家公孙瓒那!

另一方面,公孙瓒来势汹汹,当时冀州大部分地区的官吏都动摇了,纷纷归顺公孙瓒···

所以,袁绍如果不能只是以为龟缩防守,则冀州各地必然更多地归顺公孙瓒,这是袁绍所不能承受的!

所以,袁绍不能只是坚守,必须攻出去,跟公孙瓒打一场!

同时,此时,战场环境是一片大平原···

所以,袁绍也没有什么设伏用奇的条件···

坚守不行,设伏用奇不行,袁绍就只有在平原与公孙瓒来一场正面决战啦!

公孙瓒,来吧!堂堂正正的来一场!

战场

袁绍紧急发兵,与公孙瓒对峙于界桥。

界桥,在今天邢台威县的东方家营以东、大葛寨村以南。

袁绍本意,应当是要在界桥,利用老沙河堵住公孙瓒。

然而,此时,公孙瓒军大部已经过了界桥。

因此,袁绍与公孙瓒实际对阵之地在界桥以南20里。

一片平原区,这是“约架”最典型的地点。

接下来,就看怎么大家怎么打了!

布阵

古代阵法,五花八门,各式各样。

然而,归根到底,无论如何列阵,其目的都是两点:1、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2、限制敌人的优势。

此时,双方的优势和劣势都是比较明显的。

公孙瓒军最大的优点是骑兵比较强。

公孙瓒军总共约见4万余人,其中,两翼骑兵共1万,中坚还有数千骑兵,骑兵有1万数千,步骑兵比例接近3:1,这个骑兵比例是极高的。

然而,与骁勇的骑兵相比,公孙瓒的步兵似乎战斗力不足。

因此,公孙瓒列阵,以步兵3万加数千白马义从构成中坚,另在两翼各部署了5000骑兵。

显然,公孙瓒的布阵,是立足于发挥自己骑兵的优势,“两翼齐飞”,打乱袁绍军的阵型后,再以步兵跟进实施杀戮!

袁绍的列阵,也是立足于扬长避短。

袁绍有什么优势吗?

袁绍的骑兵不多,难以与公孙瓒的骑兵相抗。

同时,袁绍的步兵也未必比对面的公孙瓒强。

毕竟,此时的袁绍初定冀州,所部在讨董战争中也没有真的经受过战火的洗礼,普遍缺乏作战经验。

不过,袁绍的优势是:麹义部是很猛的。

麹义来自陇西,又转战至冀州,东征西站,战斗经验丰富,将领麹义也深通羌胡战法。

麹义与韩馥闹翻时,号称“带甲百万”的韩馥与麹义八百部曲交战,硬是被麹义所败!

我们知道,此时袁绍初定冀州,他手下的其他部队,大部分就是当初奈何不了麹义的韩馥旧部!

所以,麹义的战斗力极强,而袁绍其余部队战斗力严重不足!

因此,袁绍要与公孙瓒掰手腕,首先就是要充分发挥麹义的实力!

袁绍遂让麹义率本部800壮士为先登在前,其余部队数万在后。

后来有朋友认为:袁绍让麹义率800人为先登,是有意消耗麹义。

这当然是想多了!

如果不是麹义的部队,换了其他任何部队在前面直面公孙瓒,恐怕部队就要被一冲而散了!

实际上,袁绍本营的数万部队,肯定是分了中坚、殿后、翼的,只是,要打赢公孙瓒,关键还是要靠麹义!

总之,双方列阵,意图都是以精锐打散敌人,然后大部队跟进收割!

公孙瓒的企图

公孙瓒首先发动攻势!公孙瓒下令:两翼骑兵,直接发起冲击,企图一举冲散麹义部!

大部分书籍、文章,都称公孙瓒是见袁绍兵少,遂企图一举驱散袁绍军!

看起来,仿佛是公孙瓒轻敌大意了。

其实,这是想当然了。

袁绍的兵也有数万,真的比公孙瓒少吗?

公孙瓒的操作,符合当时的基本用兵原则。

后来,曹操作《步战令》时就规定:步、骑兵作战时,如果发现地势有利,可以让骑兵单独发起进攻。骑兵离阵后,听从本阵金鼓的指挥。骑兵听到三通鼓音时,从两翼前出作战,听到三通金音时,退回本阵。

可见,形势有利时,以骑兵从两翼发起进攻,是当时用兵的常规操作。

这里是一片大平原,利于骑兵驰骋,公孙瓒当然可以挥动骑兵从两翼进行攻击!

而且,一旦交战不利,骑兵可以退回本阵,整顿后再战!

所以,公孙瓒的指挥,并不是大意了,而是按照常规进行操作!

然而,麹义,打的就是你这个常规操作!

先进战法+奋勇冲击

公孙瓒以常规战法来攻击袁绍,自然也要预着承受对方的常规反击。

步兵打骑兵,常规反击是什么呢?

这个没有什么稀奇的,远程靠弩,近程靠长兵器搏杀。

显然,公孙瓒敢把骑兵放出来冲,就是预着能够承受一轮弩的打击的。

毕竟,步兵用弩来打击骑兵,是常识。此前,李陵击匈奴时,就曾“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一轮齐射使匈奴“应弦倒地”后发起反冲锋,

然而,公孙瓒并不畏惧这个。

弩的威力虽大,但是射速较慢,公孙瓒的骑兵最多承受一轮骑射即能杀入敌阵!

但是,公孙瓒或许不知道的是:东汉时,在西北边疆,汉军已经发展出了新的用弩战术。

东汉时,弩的射程、威力比李陵时代又强了很多,发展出了新的强弩。

东汉的弩,分为一、三、四、五、六、七、八、十石等八级,最常见的六石弩,射程就有260米,威力巨大!

到了三国时,弩的威力进一步增强。吴国有一种神锋弩,射程达3里,可以贯穿3、4匹马!

因此,汉末三国时期,用弩的方法也更加丰富了!

115年,羌人万余,进攻赤亭。虞诩下令军中强弩不发,只发小弩。羌人以为汉军弩不过如此,遂并兵急攻,结果,虞诩以20强弩共射1人,以强弩发起一轮齐射,“羌大震,退”!

有朋友就问了:不就是一轮齐射吗?这算什么创新?

是的,齐射还是一轮齐射,但威力是完全不同的!

在前面的战例中,虞诩先射小弩来攻击敌人,目的就是为了“鼓励”敌人更加靠近一些,等到敌人足够近了,再进行一轮强弩齐射!

如此,一则瞄准时间更长,命中率更高;二来,更恐怖的是,射程数百的弩在近距离释放,威力充分施展,一支箭能贯穿数匹马,造成“群杀”效果···

显然,即便不能如东吴的神锋弩一般,一箭贯穿3、4匹马,也可能连续杀伤数匹马!

如此,在这种战法下,弩的杀伤,将是平时的数倍!

而麹义在虞诩的基础上,又借鉴了李陵的经验:在齐射后,立刻发起反冲锋!

如此,敌人在齐射打击下陷入短暂的混乱,而由于距离足够近,麹义的步兵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冲入混乱的敌人中,对敌人实施杀伤!

麹义,企图用创新的战法和英勇的气概,给公孙瓒致命打击!

而接下来的作战,基本上是按照麹义设计的剧情展开的!

麹义的“指挥棒”

麹义下令800勇士俯于大盾之下,镇静的等待命令!

直到敌人逼近到至于几十步!

短短的记载,里面的信息量却是很惊人的!

首先,公孙瓒发动了左右翼各5000骑兵来冲锋,合起来就是名副其实的万马奔腾呀!

800人,面对着万马奔腾的敌人,那是一种怎么样的场景呀!

换作一般人,恐怕那就乱了!

而麹义部全体将士却能镇静以待,足见他们过硬的素质!

同时,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来,麹义又“鼓励”了对手按照自己的设想走!

各类资料皆显示:公孙瓒的骑兵,骑射和冲击都是比较擅长的。

而麹义以大盾在前,实际上就“鼓励”了公孙瓒的骑兵选择近战冲击!

因为,在公孙瓒看来,麹义的步兵以大盾掩护,强弩在后。

显然,如果公孙瓒让骑兵与盾牌+弩的步兵对射,那么,你射程不如对方、威力不如对方,目标比人家大,防护也不如人家(人家有大盾),那是要吃大亏的!

所以,公孙瓒的不能选择骑射,只有选择冲击!

而要实施冲击,就只有采取相对密集的队形!

如此,战局迅速朝着麹义想象的方向发展了!

关键的一瞬

随即,转瞬之间,战局就逆转了!

公孙瓒的骑兵以密集队形逼近到几十步的距离时,麹义的步兵同时跃起,奋勇发起冲锋,同时,千张强弩,一时齐发!

注意,史书中特意强调的是“强弩”。

射程可达数百米的强弩,在几十米的距离内发出,威力是“过剩”的,一弩能穿数匹马!

而公孙瓒的骑兵又是预着近战冲击的,振兴密集!

如此,一瞬间,公孙瓒的骑兵遭到了比预想中大数倍的打击,一时陷入混乱!

我们可以想象此时公孙瓒骑兵的情况:大量的战马被射伤倒在地上,战士失去了战斗力;而后面没有被射中的骑兵,也因为前方的事故而“急刹”,进入几乎静止的状态!

而几十步的距离,步兵跑起来最多十几秒就能杀到!你公孙瓒的调整时间,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倒在地上的骑兵,没有什么战斗力了;而“急刹车”,静止下来的骑兵,也根本不是步兵的对手!

这是一场屠杀!

很快,麹义斩杀了数千骑兵,就连公孙瓒任命的冀州刺史严纲也被斩首了···

战局,瞬间逆转!

袁绍的反冲击

随即,史书主要记载了麹义的表现:麹义追至界桥,又击败了公孙瓒的殿后部队,一直杀到公孙瓒的大营。

当然,公孙瓒还有3万步兵,麹义虽猛,但不至于能以800步兵直接干翻人家3万步兵。

实际上,界桥之战,公孙瓒的兵力损失并不算特别大!

我们前面提到:公孙瓒的主要精锐就是骑兵,步兵的战斗力是不足的,许多还是新集结起来的。

显然,在骑兵失利后,公孙瓒知道只靠步兵已无胜算,遂退过界桥,只留下殿后部队企图在界桥阻击麹义,只是被麹义再败了!

看来,公孙瓒也是经验丰富的将领,在不利的局势下果断撤退,以保存实力!

而不知道公孙瓒知不知道,到此时,他还意外地获得了一个取得完全胜利的机会!

他差点直接解决掉了袁绍!

袁绍脱险

麹义的先登取胜后,袁绍发动大军实施反击。

听闻界桥取胜,袁绍又有点“浪”了起来,只带着强弩数十张,持戟卫士百余人,在战场上行动。

然而,我们前面说了, 公孙瓒军真正被杀伤的是不多的,只是被打散了!

因此,一支被打散的公孙瓒骑兵2000多人,围了过来,围住袁绍,箭如雨下!

田丰拉着袁绍,要袁绍暂时到墙下躲避!袁绍虽然有时候脑子会短路,但气魄还是很足的,他把头盔往地上一扔:大丈夫宁可前进战死,躲在墙后就能活命吗?

于是,袁绍指挥部下奋勇反击。

公孙瓒的骑兵并不知道袁绍在里面,见抵抗比较强烈,也稍微退却了。

不久,麹义带领的部队杀了回来,总算是救出了袁绍。

随着袁绍的获救,界桥之战的胜负,分了出来!

袁绍,赢了!

界桥之战,是袁绍与公孙瓒的第一次决战。

实际上,无论是袁绍还是公孙瓒,表现都是中规中矩的。

公孙瓒的作战指挥虽然合乎当时一般作战法,但是,在未作试探的情况下,将自己的精锐骑兵一把梭哈,实在是不应该的。

只是,公孙瓒见情况不利,能及时撤退,及时止损,这又非常人所能及。

袁绍虽然是胜者,但其表现也没有比公孙瓒好多少。

在大军取胜的有利局面下,自己还差点直接被敌人的散兵游勇直接解决,已经透露出他用兵有些神经大条了,后来在官渡,乌巢粮草被人给烧掉,看来也不算偶然···

此战的唯一卓越者,就是麹义。

他以出色的指挥,瞬间逆转战局,一举取胜,又在胜势中保持冷静,在袁绍有危时及时杀回来解围!

临危不惧的胆略、出色的指挥、冷静的头脑,麹义,绝对是顶级将领!

遗憾的是,这样的麹义,后来竟然被袁绍自己解决掉了。

如此,袁绍虽能击败公孙瓒,但终究不免失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1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