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1965年南下四川工作,看到餐馆排起长队说:我要给省长写信

陈陈历史啊 2024-11-06 16:41:39

彭德怀1965年南下四川工作,看到餐馆排起长队说:我要给省长写信

1965年秋天的成都,一位身穿褪色军装的老人缓步走在永兴巷的街头。他看着街边饭馆门前排起的长队,眉头深深皱起。这位老人就是刚刚重返工作岗位的彭德怀元帅。当时的成都,正处于国家"三线建设"的关键时期,大量外地工人涌入,城市服务业的短板逐渐显现。一天中午,当彭德怀和警卫员一起在街边小店排队买饭时,他目睹了工人们辛苦排队的情景。看着手中一元一份的简单餐食,这位经历过枪林弹雨的老元帅陷入了沉思。他想起了自己在延安时期提出的"军民一家"理念,也想起了多年来坚持的"实事求是"作风。为什么一个大城市的群众生活会遇到这样的困难?作为新任三线建设副总指挥的他,又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一、重返工作岗位(1965年9月-10月)

1965年的深秋,北京西北郊挂甲屯吴家花园内,彭德怀正在院子里来回踱步。这个习惯是他这六年来养成的。自1959年庐山会议后,这位开国元勋便在此地过起了深居简出的生活。

9月的一个清晨,彭德怀起得格外早。他穿上那件经常穿的旧军装,坐在书桌前写了一封长信。这是他给毛主席的第三封信,与前两封不同,这次他明确表达了重返工作岗位的愿望。

三天后,毛主席在中南海颐年堂接见了彭德怀。两人的谈话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当毛主席提出让他担任西南三线建设副总指挥时,彭德怀立即表示接受。这个任命既是对他军事指挥才能的认可,也是对他熟悉西南地区情况的考虑。

回到吴家花园后,彭德怀立即开始准备南下事宜。他让警卫员整理了一箱军事地图和工作笔记,这些都是他过去在西南工作时留下的资料。同时,他还特意找来了四川、贵州、云南三省的最新工业布局图,准备尽快熟悉三线建设的具体情况。

临行前的安排中,最让彭德怀牵挂的是侄女彭钢的住处问题。当时的彭钢已在北京一家工厂工作,从小跟随伯父生活。按规定,吴家花园要在彭德怀离开后收回。这让彭德怀十分为难。经过反复考虑,他最终找到有关部门,为侄女申请了一处住所。这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为家人向组织提出请求。

10月底,一列开往成都的专列从北京西站缓缓驶出。车厢里,彭德怀正仔细阅读着三线建设的相关文件。临行前,他特意去医院做了全面体检。医生告诉他身体状况良好,这让他信心倍增。

在成都的第一站是位于总府街的三线建设指挥部。刚到办公室,彭德怀就召集工作人员,详细了解三线建设的进展情况。他特别关注了成昆铁路、攀枝花钢铁基地等重点项目的建设进度。

二、初到成都考察(1965年11月)

1965年11月30日清晨,成都的天空飘着细雨。彭德怀来到永兴巷7号,这里将是他在成都的新住所。房屋是一间普通的平房,屋内陈设简单,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当工作人员提议为他换个条件更好的住处时,彭德怀摆手拒绝了。

安顿下来后,彭德怀立即投入到工作中。从永兴巷到总府街的办公室,开车不过十分钟的路程。头几天,彭德怀都是乘车上下班。但很快,他就对警卫参谋景希珍提出了改变通勤方式的想法。

"小景,从明天开始,我们步行去办公室。"彭德怀对景希珍说。这个决定让警卫人员颇感意外。但彭德怀坚持认为,步行不仅可以节约公车资源,更重要的是能够直接了解城市的实际情况。

于是,每天早上七点,人们都能看到一位身材高大的老人,带着一名警卫员,沿着春熙路步行前往总府街。路上,彭德怀经常在街边停下来,观察市场物价,询问商贩生意情况。他注意到,不少菜摊前都排着长队,有些蔬菜价格比北京还要贵。

一天中午,彭德怀路过一家国营饭店,看到门口排着长队的工人。他停下脚步,仔细询问排队的原因。原来,这家饭店是附近几个单位职工的主要就餐场所,但座位有限,每到饭点就会出现拥挤现象。

这种情况在成都并非个例。随着三线建设的推进,大量外地工人涌入成都,而城市的服务设施却没有相应跟上。彭德怀发现,不少工人每天要花一个多小时排队买饭,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情况,彭德怀开始暗访成都的各个市场和饭馆。他不要随行人员事先通知,也不让商家特殊接待。在东门市场,他看到蔬菜供应不足;在人民南路的小饭馆,他观察到就餐环境拥挤;在工人新村,他发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彭德怀将这些问题一一记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每天晚上回到永兴巷的住所,他都要整理当天的见闻,并与三线建设的整体规划对照分析。通过实地考察,他逐渐摸清了成都在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些调研为他后来向省委提出改进建议打下了基础。他认为,三线建设不能只重视工业项目,还要统筹解决随之而来的民生问题。特别是在食品供应、生活服务等方面,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

三、直面民生问题(1965年12月)

1965年12月初的一个中午,彭德怀决定不在机关食堂就餐,而是和普通工人一起排队买饭。他站在人民南路一家小饭馆门前的长队中,前后都是三线建设工地的工人。队伍从店门口一直延伸到街角,足足有五十多米长。

"同志,你们每天都要排这么久的队吗?"彭德怀向前面一位身穿工装的年轻人询问。那位工人告诉他,这已经是较短的队伍了,有时候要排一个多小时。工人们为了节省时间,经常是派一个人帮几个人打饭,其他人继续在工地干活。

排了将近四十分钟,彭德怀终于买到了一份一元钱的工作餐:两个馒头、一份炒青菜和一碗稀饭。饭菜的分量不多,但已经是这家店最便宜的套餐。他注意到,很多工人都选择了同样的搭配。

接下来的几天,彭德怀深入调查了成都市的粮食供应情况。通过走访粮站和批发市场,他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供给跟不上需求的快速增长。仅1965年下半年,成都市就新增了近十万名三线建设工人,而城市的服务设施却没有相应扩充。

在东郊工业区的调研中,彭德怀发现一个严重问题:由于餐饮网点少,不少工人中午只能啃冷馒头。一位老工人向他反映,附近几个工厂有上万名工人,却只有寥寥几家小饭馆,根本满足不了需求。

物价问题也引起了彭德怀的关注。他让工作人员对比了成都与其他城市的物价水平,发现一些基本生活用品的价格偏高。特别是蔬菜价格,比西安、重庆都要贵上两三成。原因是城郊农业生产未能及时调整,无法满足暴增的需求。

12月中旬,彭德怀专门召开了一次座谈会,邀请基层工人代表和街道干部参加。会上,一位来自东北的老师傅提出,能否在工厂附近增设平价饭店。另一位工人建议,可以让待业青年开设小型餐馆,既解决就业问题,又能缓解就餐难题。

通过调研,彭德怀将问题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服务网点数量严重不足;二是物价上涨过快;三是供应链不完善;四是管理机制落后。他认为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将直接影响三线建设的进度。

在一份给省委的报告中,彭德怀详细记录了这些情况。他建议在短期内采取三项措施:首先,在工业区增设临时食堂;其次,组织专门的蔬菜供应基地;最后,允许和支持个体餐饮业发展,以缓解供需矛盾。同时,他还提议建立价格监督机制,防止物价过快上涨。

随后,彭德怀又马不停蹄地赶赴各个工地,查看工人们的生活条件。在一处建筑工地,他发现工人们住的是简易棚屋,连基本的厨房设施都没有。这些情况都被他记录下来,准备向上级反映。

四、给省长写信(1966年1月)

1966年1月3日,彭德怀坐在永兴巷的简陋书桌前,写下了一封长达六页的信。收信人是时任四川省省长李大章。这封信详细记录了他两个多月来在成都的所见所闻,特别是关于工人生活条件的调查情况。

信的开头,彭德怀先介绍了自己到成都后的工作情况。他写道:"自去年十月底来到成都,我每天步行上下班,专门观察了解群众生活状况。"随后,他用具体数据说明了成都市面临的严峻问题。

信中重点提到了三个关键数据:首先是人口数据,仅1965年下半年,成都市就新增外来人口15万,其中三线建设工人占到三分之二;其次是物价数据,与1964年相比,成都市的主要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了20%以上;最后是服务业数据,全市餐饮网点数量与1964年相比仅增加了5%。

彭德怀在信中特别举例说明了东郊工业区的情况。那里聚集了超过两万名工人,但餐饮网点只有十几家,平均每家店要服务上千人。许多工人不得不带着冷饭到工地吃,有的甚至只能在路边小摊买些零食充饥。

关于物价问题,彭德怀在信中列举了详细的市场调查数据。他对比了成都、重庆、西安三地的物价,发现成都的蔬菜价格普遍偏高。一斤白菜在成都要卖到两毛多,比重庆贵了近一倍。这种价格水平对工人家庭来说负担很重。

为了说明问题的紧迫性,彭德怀在信中描述了一次亲身经历。他提到自己在人民南路排队买饭时,遇到一位来自湖南的老工人。那位工人告诉他,每天中午要花一个多小时排队买饭,实际工作时间因此被压缩了很多。这种情况在成都已经十分普遍。

信的后半部分,彭德怀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第一,建议在工业集中区域增设平价食堂,由政府补贴运营成本;第二,组织专门的蔬菜生产基地,确保供应稳定;第三,适当放开个体餐饮业准入条件,增加供给渠道;第四,建立价格监督机制,防止商家借机哄抬物价。

在信的结尾处,彭德怀强调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会影响三线建设的整体进度。他建议省政府成立专门工作组,统筹协调这些民生问题。

1月5日,这封信通过省委办公厅送到了李大章的办公桌上。李大章接到信后立即批示,要求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彭德怀同志提出的意见,并尽快拿出具体实施方案。随后,省政府召开了专门会议,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五、省政府的回应(1966年1-2月)

1966年1月10日,四川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彭德怀反映的问题。会议由省长李大章主持,相关部门负责人悉数到场。会上,李大章将彭德怀的来信传阅给与会人员,并要求各部门立即着手解决。

会议决定成立专门工作组,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工商、粮食、供销等部门参加。工作组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工人就餐难的问题。根据会议决定,省政府在东郊工业区选址三处,紧急筹建大型工人食堂。这些食堂由省粮食局直接供应原料,保证价格低于市场水平。

1月15日,第一处工人食堂在东郊机床厂附近开工建设。这是一座可同时容纳500人就餐的两层建筑,除了普通餐厅外,还设有简易休息室。建筑队采用加班加点的方式赶工,计划在春节前完工。

为了解决蔬菜供应问题,省供销社在成都近郊划拨了2000亩土地,专门用于蔬菜种植。同时,从邻近的双流、新都等县调集蔬菜,组织定向供应。这些措施使得1月下旬成都市场的蔬菜价格出现明显下降。

1月20日,省工商局下发通知,适当放宽个体餐饮业准入条件。符合条件的待业人员可以申请开设小型餐馆。这一政策得到积极响应,到月底全市新增餐饮网点200多家。其中,不少是由工人家属开办的小型面馆和快餐店。

针对物价监管问题,省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首先是在主要街道设立价格公示牌,明确规定主要商品的最高限价。其次是组织价格检查组,每周对市场进行巡查。对于哄抬物价的商家,工商部门予以严肃处理。

2月初,第一批平价菜店在成都各区相继开业。这些菜店采取限量供应的办法,每天早上8点和下午4点各供应一次,价格比市场价低三成左右。开业第一天,东门市场的平价菜店就售出蔬菜5000多斤。

2月10日,东郊第一工人食堂正式营业。食堂采用两班制供应,可以满足周边3000多名工人的就餐需求。菜价便宜,一荤一素的套餐仅需6角钱。开业当天,彭德怀专程来到食堂察看,并在食堂和工人们一起用餐。

为了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省政府要求各区县每周上报一次情况。各部门还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每周召开一次协调会,及时解决出现的新问题。通过这些措施,到2月中旬,成都市的物价基本趋于稳定,工人就餐难的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2月15日,李大章给彭德怀回了一封信,详细汇报了这些措施的落实情况。信中提到,省政府将继续加大投入,确保这些民生工程持续发挥作用。同时,也请彭德怀继续关注和支持四川的三线建设工作。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