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偈》
六祖惠能〔唐代〕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一首禅诗,出自唐代禅宗大师惠能的《菩提偈》。这首诗表达了禅宗的核心思想之一——无我无相。诗中的“菩提本无树”意味着觉悟或觉知并不是来自于外在的某种实体或事物,而是内在的觉知和智慧。“明镜亦非台”则表示清净的心灵并不是依赖于某种外在的形式或工具。“本来无一物”进一步强调了一切现象都是空幻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何处惹尘埃”则是在说,既然一切都是空幻的,那么烦恼和尘埃又从何而来呢?这首诗通过否定外在事物的实有性,引导人们向内观照,寻找真正的智慧和解脱。

02
《道吾山》【清】谭嗣同夕阳恋高树,薄暮入青峰古寺云倚鹤,空潭月照龙尘消百尺瀑,心断一声钟禅意渺何着?啾啾阶下蛩谭嗣同(1865~1898):清代诗人,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
这是一首富有禅意的诗,道吾山是谭嗣同家乡湖南浏阳县的一座山,山上有古寺、深潭与群峰。这首诗之外,谭嗣同还创作过一副与夕阳有关的对联——夕佳楼联【题兰州憩园夕佳楼联】夕阳山色横危槛;夜雨河声上小楼。谭嗣同父亲曾在甘肃做官,他13岁时离开家乡,随父至甘肃,在兰州居住过多年,游遍兰州名胜古迹,题写过不少诗句和对联。程昱师父,您的小徒穆青和他的同志们,承接了谭嗣同先生的遗愿,点亮心灯照亮黑暗,大无畏走向改天换地的道路,少年中国正冉冉升起。先辈们,终如愿。
03
《烟寺晚钟》【元】陈孚山深不见寺,藤荫锁修竹忽闻疏钟声,白云满空谷老僧汲水归,松露坠衣绿钟残寺门掩,山鸟自争宿陈孚(1248~1303年):元诗人,字刚中,号笏斋,台州人。至元中上《大一统赋》,署为上蔡书院山长,调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摄礼部郎中,使安南还,授翰林待制。
04
《白云禅院》【民国】苏曼殊白云深处拥雷峰,几树寒梅带雪红斋罢垂垂浑入定,庵前潭影落疏钟苏曼殊(1884~1918年):名玄瑛,字子谷,广东中山人。生于日本,母为日本人。20岁出家为僧,曼殊为其僧号。曾参加过南社,与章炳麟、柳亚子等交往。
赏析此诗是苏曼殊客居杭州西湖白云禅寺时所作。苏曼殊接连三次的出家,一方面说明他尘缘未尽,另一方面又说明他把出家为僧当作逃避苦闷的方便法门,他的痛苦也只有在暂时的入定中得以一时解脱。苏曼殊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此诗用寒梅映雪、白云拥峰等鲜明形象描绘了寺院的脱俗与幽僻。为了烘托入定的深沉,诗人又以疏钟落潭激起回响加以对比,尤显庵的沉寂与入定僧的心境。作者简介苏曼殊(1884—1918):原名戬,字子谷,小名三郎,更名玄瑛,号曼殊,另号燕子山僧、南国行人等。广东珠海市沥溪村人,文学家,能诗文,善绘画,通梵文。其父广东茶商,母为日人。曾入日本横滨大学预科、振武学校学习。
1903年,在广东惠州削发为僧,法名博经,旋至上海,结交革命志士,在《民国日报》上撰写小品。光绪三十年,南游暹罗、锡兰,学习梵文。1906年夏,刘光汉邀其至芜湖皖江中学、安徽公学执教,与在日时旧友陈独秀相遇,是年与陈东渡日本省亲未遇,归国后,仍执教于芜湖,并与清代书法家邓石如之曾孙教育家邓绳侯相识,结下笔墨之谊。离芜后常有诗画往来。
1913年,发表《反袁宣言》,历数袁世凯窃国的罪恶。他的情绪起伏不定,时僧时俗,时而壮怀激烈,时而放浪不羁,有着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1918年5月2日,苏曼殊在上海病逝,年仅35岁。曼殊一生“身世飘零,佯狂玩世,嗜酒暴食”。柳亚子曾将其著作搜集汇成《曼殊全集》5卷

05
《宿云际寺》【唐】温庭钧白盖微云一径深,东峰弟子远相寻苍苔路熟僧归寺,红叶声干鹿在林高阁清香生静境,夜堂疏磐发禅心自从紫桂岩前别,不见南能直到今温庭钧(821~866年):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止国子助教。
06
《次韵竺和尚》【元】志仁千峰梅雨歇,绕舍流泉音万物各有适,孤云独无心时歌少林曲,还共寒山吟啼鸟忽飞去,落花幽径深志仁(生卒不详):元僧,字行中,号熙怡叟,鄱阳人,得法于径山元叟端和尚,在苏州万寿寺。
07
《山中》【元】善住寂寥空谷久相容,行道何须向别峰山腹引泉因煮茗,岭南乘雨为栽松倚天杰阁巢灵鹤,澈海澄潭卧毒龙樵客岂能知住处,草堂终日白云封善住(生卒不详):元僧,别号云屋,吴郡僧。
08
《西涧》【清】野蚕西涧黄鹂叫夕阴,烟岚浓处好幽寻闭门不出非今日,阶面青苔一尺深野蚕(生卒不详):清僧,字梦绿,本姓宋名启祥,安徽合肥人。

09
《冬日移居芦庵》【清】一清屏迹西山三十年,不知林外有人烟瓢囊又向芦庵去,准拟梅花伴晚禅一清(生卒不详):清僧,字太虚,俗姓方氏,安徽桐城人。
生活是一场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得是一场生活的内涵和积淀、厚重与柔软。记住从前的烦恼不堪,也就干扰了今天的旅程,生命的活泼就是从最困难处活出,改变心态与环境,从磨砺中认识自己,总不能让痛苦驻在内心,活出那种带泪的宽恕,烦恼也从来没有真正的定价多少钱一个,不值钱,放过。许多往事都在岁月里沉淀,能善忘的尽快望去,不要让它成为烦恼在记忆中盘旋,既然那些过去的故事不可能改变什么,又何必为它纠结,一个人的心境,才是一个人的生存智慧,看月光洒一地,心宽的下场好。淡然处世是对人生的一种尊重,也是一种超然物外的雅量。
10
《烟寺晚钟》【元】陈孚山深不见寺,藤萌锁修竹忽闻疏钟声,白云满空谷老僧汲水归,松露坠衣绿钟残寺门掩,山鸟自争宿陈孚(1248~1303年):元诗人,字刚中,号笏斋,台州人。至元中上《大一统赋》,署为上蔡书院山长,调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摄礼部郎中,使安南还,授翰林待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