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贝尔福要塞与莫伯日的战斗,法军的坚守与德军的突破成为焦点。巴黎东侧的贝尔福要塞群如扇形排列,构建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御屏障。
莫伯日作为要塞群的关键一环,由法军重兵驻守,配备5万兵力及450门火炮,防御工事固若金汤。然而,德军皮洛夫第2集团军多次强攻未果,最终采取迂回战术,对莫伯日实施包围。
德军重炮猛烈轰击,引发城中弹药库爆炸,法军工事瞬间瓦解。在这场残酷战斗中,法军伤亡巨大,最终仅剩3万余人选择投降,莫伯日落入德军之手。此外,在色当以南的马斯河高地上,法军德朗格尔将军指挥的第4集团军坚守阵地,与德军阿尔勃莱希特将军指挥的第4集团军展开了为期三日的鏖战。此役不仅成功遏制了德军的推进势头,还为法军挽回了在阿登山区战败的颜面。然而,此战也凸显出法军防线的一大隐患:第4集团军与朗雷札克将军指挥的第5集团军之间距离拉大,翼侧暴露,形成危险缺口。为弥补这一缺口,霞飞将军迅速决策,从第3、第4军中抽调3个军组建福煦支队,由福煦将军亲自挂帅,前往拦截德军。在福煦将军接到指令的同日,他悲痛地获悉其子与女婿在马斯河战役中英勇牺牲的消息,这一沉重打击无疑对他的精神状态造成了深远影响。与此同时,霞飞元帅原本寄望于朗雷扎克将军指挥的第5集团军与英军在索姆河区域构筑稳固防线。然而,法军的撤退行动迫使英军总司令弗伦奇出于保护士兵安全的考量,决定让主力部队避免与德军正面交锋,先行撤退。此举意外地为德军提供了包围第5集团军的机会。此外,第5集团军还面临着德军可能利用其驻守的薄弱地带——福煦支队所在地,实施右翼包抄的严峻威胁。为争取宝贵时间,确保新组建的第6集团军能够巩固阵地,霞飞元帅向朗雷扎克发出了反攻的命令。朗雷扎克将军认为此命令缺乏实际可行性,甚至近乎荒谬,故而拒绝执行。面对朗雷扎克的抗命行为,霞飞元帅亲自驱车前往第5集团军前线,对朗雷扎克发出了严厉的警告与威胁。在霞飞的强硬施压下,朗雷扎克最终勉强服从命令。第5集团军随即全线发起反击,但其右翼被迫转为防御态势,左翼虽一度突破马斯河,但最终仍未能抵挡住德军的猛烈攻势,被迫撤退。
霞飞元帅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但鉴于战局不利,最终不得不下达撤退指令。霞飞元帅对朗雷扎克的领导能力表示严重质疑,认为第5集团军亟需一位更具决断力的领导者。与普法战争后的将领问责机制相似,法军总司令部正积极寻求对近期进攻失利负有责任的人员进行惩处。有参谋从前线返回时戏言“已备将军之首以待”,暗示法军高层正酝酿人事调整以重振士气。8月30日,霞飞元帅亲自驱车考察第3与第4集团军,旨在评估是否有部队可调遣以增援福煦。鉴于吕夫师强大的战斗力,霞飞决定将其调拨至福煦麾下。这一决定遭到了吕夫的强烈反对。当日,霞飞元帅果断解除了吕夫第3集团军司令的职务,由萨拉伊将军接任。此外,加利埃尼将军亦向莫努里第6集团军下达了明确的作战指令, 德军迅速推进至乌尔克河于黄昏之际,自巴黎东北部的图瓦兹出发,第6集团军以迅猛之势向乌尔克河挺进,迅速部署至防御阵地。该集团军不负重托,一夜之间行军30公里,于次日拂晓时分成功抵达乌尔克河右岸。此河虽宽度有限,仅约百米,但水深流急,自东向西蜿蜒伸展数十公里后,转而向南汇入马恩河。与此同时,德军克鲁克麾下的第4军,作为预备队,兵力约4万,亦接到命令抢占乌尔克河防线,以监视来自巴黎方向的法军动态,保障集团军侧翼安全及交通线畅通。该德军部队同样于黄昏时分自贡比涅启程,一夜疾驰30公里,于凌晨时分抵达乌尔克河两岸。至此,德军20万大军已逼近巴黎,其前锋部队距市中心仅60公里,局势异常严峻。9月2日,正值法国民众铭记色当战败之痛楚之日,总统普恩加莱深感国家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危机”,遂决定迁都波尔多。陆军部长米勒兰悲观地指出:“我军全面撤退,莫努里部正向巴黎撤退,希望渺茫。”夜幕低垂,政府高层与国会议员黯然告别首都,搭乘列车前往波尔多。次日清晨,官方发表声明,言辞慷慨激昂,宣称“法国将坚守至最后一刻,英国将封锁敌国海上通道,俄国将持续推进,直指德意志心脏”。为提升法国抵抗行动的效率与效能,政府积极响应军方战略需求,决定临时迁址至一处能够确保与全国保持持续、高效联络的关键地点。
“亲爱的法国同胞们,面对当前的艰难困境,我们更应展现出法国人的坚韧与荣耀。我们坚信,最终的胜利必将属于我们,因为我们拥有坚定不移的意志、持久不衰的耐力以及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总之,我们秉持着永不屈服的坚定信念。”然而,此公告在公众层面引发的反响却出乎意料,部分民众认为政府在危难之际表现出怯懦与逃避,仿佛置人民于不顾,独自撤离至安全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