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周恩来递交人大代表名单,主席说一定要有钱学森,这是为何

延续历史 2024-12-27 15:54:49

钱学森能抵五个师?这话听着像句玩笑,但美国人居然真信了,还把他用“俘虏”换回了中国。

1955年,中美关系正是冷战最紧张的时候,美国在日内瓦会上刚和中国过了招,转头又被迫跟中国坐下来谈判。周恩来开了个条件,要用11个美军飞行员换回钱学森。美国人犹豫了好几天,最后咬牙答应了。为啥这么纠结?因为钱学森在美国可是个顶尖科学家,搞火箭的,连他们自己都说:“这人相当于5个师的力量。”结果一放回中国,钱学森就成了中国导弹事业的领军人物。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美国的“科学家恐慌症”

美国人对钱学森的价值看得太重,甚至有点“杯弓蛇影”的意思。作为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钱学森本来干的是美国军方最核心的事儿:弹道导弹和火箭动力学。这就好比一个顶级厨师,知道你家后厨的所有秘方。二战后,美国对苏联、中国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科学家非常敏感,怕技术外泄。钱学森这样的天才回国,对他们来说简直是“灾难”。所以美国人一度宁可扣着他,也不愿放走。可问题是,钱学森被关了5年,已经心凉了,还被污蔑成间谍。再这么扣下去,对内对外都说不过去。周恩来一谈条件,美国人想来想去,只好放人。

2. 毛主席的战略眼光

钱学森回国后,毛主席是怎么看他的?一句话:“比五个师还值钱。”这里头可不是恭维,而是实打实的战略思考。1950年代,中国刚从朝鲜战场上退下来,打仗靠的是轻武器,敌人却在用飞机大炮。毛主席很清楚,要想打一场不吃亏的仗,就得有导弹、核弹这些重量级武器。而搞这些东西,得靠科学家。所以钱学森一回国,毛主席就拍板:“学森同志,这事儿你牵头搞。”一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既是鼓励,也是命令。事实证明,毛主席眼光毒辣,钱学森不仅搞出了导弹,还让中国在核弹、火箭这些领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飞跃。

3. 钱学森个人的使命感

钱学森为什么愿意回国?难道是美国不好吗?当然不是。从事业角度看,他在美国已经是顶尖科学家,资源、名望都有了。但钱学森始终有一种民族责任感。他曾说:“外国人能搞出来的,我们中国人为什么搞不出来?”这种骨子里的自信和不服输,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回国后,他不仅亲自抓导弹研究,还办培训班,从零培养人才,把苏联专家撤走后留下的“技术断层”硬生生填了回来。他的这种“自我燃烧”式的工作状态,不光是科学家的责任感,更是一种家国情怀在驱动。

总的钱学森的回国,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美国的短视、毛主席的远见和钱学森的信念,缺一不可。这也让我们看到,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往往不是单一力量促成的,而是各种力量交织的结果。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