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卫生巾上的异常信号,或指向肿瘤危机

小洁说健康 2025-04-12 10:41:06

28岁的白领小夏每次经期都痛得直冒冷汗,直到某天发现卫生巾上有大量血块,才被闺蜜硬拉去医院。检查结果令她崩溃:早期子宫内膜癌。主治医生却庆幸:“这些血块是身体在拼命报警!再晚半年,可能就要切除子宫了。”原来,卫生巾不仅是生活用品,更是女性健康的“晴雨表”——那些被忽视的经血异常,可能正在发出致命警告。

这3种“卫生巾异常”不是小问题!

1.“非经期出血”:警惕宫颈癌、子宫内膜癌

典型表现:

月经干净后几天,卫生巾上出现“咖啡渣”样分泌物,或同房后、妇科检查后少量鲜血(接触性出血)。

绝经后突然“回潮”,哪怕只是点滴出血,也可能是子宫内膜癌的前兆。

为什么危险?

宫颈癌早期,肿瘤侵犯宫颈表面血管,会导致不规则出血;子宫内膜癌则因内膜异常增生、脱落,表现为经期延长(超过7天)、经量翻倍,或非经期“滴滴答答”不干净。

2.“水样/血性分泌物”:卵巢癌、输卵管癌的“隐形信号”

典型表现:

卫生巾上突然出现大量透明水样液体,无异味,不受体位影响(比如坐着突然“流湿”一片)。

分泌物中混有血丝,或呈“洗肉水样”,同时伴随腹胀、腰围变粗(别以为是发胖!)。

医生提醒:

如果持续1-2周出现“水样白带”,同时感觉肚子胀、吃不下饭(肿瘤挤压肠道),即使妇科检查“没毛病”,也建议做盆腔超声和肿瘤标志物CA125检测。

3.“痛经突然加重”:当心子宫内膜癌、子宫肉瘤

典型表现:

原本不痛经的人,突然经期下腹坠痛难忍,吃止痛药也没用;或原本轻微痛经,半年内疼痛程度“升级”,需要卧床休息。

背后的病理机制:

子宫内膜癌病灶侵犯子宫肌层,会导致子宫收缩异常;子宫肉瘤(罕见但恶性度高)生长迅速,牵拉包膜或压迫神经,引发剧烈疼痛。这种“忍痛”不是“体质差”,而是肿瘤在“搞破坏”。

3个习惯降低妇科肿瘤风险

拒绝“过度清洁”:别让阴道“失去抵抗力”

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即可,不要冲洗阴道内部(会破坏酸碱平衡,增加感染和癌变风险)。

少用带香味的卫生巾、护垫,潮湿闷热环境易滋生细菌,诱发炎症(长期炎症是宫颈癌的高危因素)。

重视“同房后细节”:这2个信号别忽略

同房后立刻排尿(减少细菌进入尿道),观察纸巾上有无血迹,哪怕是“淡淡粉色”也要记下来,下次体检时告诉医生。

固定性伴侣,正确使用安全套(能降低HPV感染率,而90%的宫颈癌与HPV持续感染相关)。

40岁以上女性:定期查这2个“沉默指标”

子宫内膜厚度:月经干净后3-5天做超声,若内膜>5mm(绝经后)或>12mm(育龄期),需警惕内膜增生/癌变。

CA125+HE4联合检测:对卵巢癌的早期检出率比单一指标高30%,建议每年体检加入这两项。

下次更换卫生巾时,花10秒钟低头看看:是否有非经期的血迹?是否有异常的水样或脓样分泌物?这些看似“麻烦”的细节,可能是阻止癌症进展的关键。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