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岁的李阿姨体检时发现早期胃癌,她怎么也想不通:“我平时连感冒都很少得,50岁前更是没生过什么大病,怎么会得癌症?”像李阿姨这样的误区并不少见——不少人认为“50岁前身体健康、没得过‘大病’,以后患癌风险就低”。但临床数据显示,60%的癌症患者在确诊前并无明确慢性病史。
“癌症是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不能用‘是否患过某几种病’简单预判。”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防癌科主任王医生指出,所谓“4种病”,其实是与癌症密切相关的前驱疾病或高危信号,它们的存在提醒我们需要重点设防,但绝非“没得病就万事大吉”。

1.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的“前期战场”
危险信号:长期胃痛、胃胀、消化不良,胃镜显示胃黏膜变薄、腺体减少,部分人伴肠上皮化生(胃黏膜“长”出肠道细胞)。
正确做法:确诊后需根除幽门螺杆菌,每1-2年复查胃镜,避免吃腌制食品、戒烟酒,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
2.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宫颈癌的“萌芽阶段”
典型表现:同房后出血、白带增多有异味,HPV+TCT筛查显示宫颈细胞异常增生(CINⅡ级以上需警惕)。
特别提醒:25-60岁女性每年做HPV+TCT联合筛查,接种HPV疫苗可预防70%-90%的相关癌变。
3.肝硬化——肝癌的“必经之路”
隐匿信号:乙肝/丙肝病史、长期酗酒者,出现肝区隐痛、乏力、蜘蛛痣,超声显示肝脏回声增粗、脾大。
防控重点:乙肝患者每6个月查肝功能、乙肝DNA、甲胎蛋白(AFP)和肝脏超声,戒酒是阻止肝硬化恶化的“第一要务”。
4.乳腺非典型增生——乳腺癌的“高危预警”
筛查发现:乳腺钼靶或超声显示导管上皮细胞非典型增生(比普通增生更接近癌细胞形态),常伴乳腺结节、乳头溢液。
应对措施:每3-6个月复查乳腺MRI,必要时通过活检明确性质,避免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
没得这4种病,就一定安全吗?癌症诱因复杂,“无病史”不代表无风险
约5%-10%的癌症与遗传直接相关(如遗传性乳腺癌、肠癌),即使没有前驱疾病,携带突变基因者仍需提前筛查。
“50岁前”是防癌关键期,但不是“安全期”
45-55岁是多数癌症的“启动窗口”:随着免疫力下降,潜伏的基因突变更容易累积。数据显示,50岁后癌症发病率快速上升,肺癌、胃癌、肝癌等高发癌种的中位确诊年龄均超过55岁。
早期筛查比“躲病”更重要
很多癌症早期无症状(如早期肺癌、胰腺癌),仅靠“是否患病”判断风险远远不够。例如,80%的早期肠癌可通过肠镜筛查发现,而晚期生存率不足10%。
推荐50岁以上人群常规筛查:
胃肠镜(筛查肠癌、胃癌)
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癌)
乳腺钼靶+超声(女性乳腺癌)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男性前列腺癌)

下次听到“不得病就不会癌”的说法,记住:癌症预防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断题,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多选题”。从今天开始,戒烟酒、多运动、定期体检——这些行动,比“纠结是否得过某几种病”更有意义。健康的主动权,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