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名为天宫,又称紫微宫。不论是天宫还是紫微宫,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指的都是天帝的居所。
当年隋唐时期洛阳的宫城名叫紫薇城,明清时期故宫被叫为紫禁城,这都是象征紫微宫而得名。
所以中国空间站取这个名字,寓意深刻。
有两层含义。
其一、象征中国人对未知太空的探索;
其二、让航天员在太空中工作之余,可以让生活上过得舒服。
2022年,中国对外宣布,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不仅对中国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于人类意义同样重大。
因为老旧的国际空间站,在超期服役的情况下,坠入大气层是早早晚晚的事情,届时天空中飞翔的空间站,就只剩中国空间站一个了。
不过这个时候,外国有些人的酸楚味可就来了。
比如美国的一位网友,在美国的一家问答网站中,就提出了这么一个疑问,没有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许可,中国怎么就能发射空间站呢?
口气之大令人瞠目。
那么今天就围绕这个问题来说一说。
让人瞠目的问题。提出这样问题的人,自不自大就不提了。
中国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还需要别人同意?你是给技术了,还是给支持了?
恰恰相反什么都没有,而且还进行了阻挠。
在1993年的时候,美国俄俄罗斯联手实施国际空间站计划。
整个空间站大体分为两部分。
其一、俄罗斯轨道舱,英文缩写ROS,这一部分是由俄罗斯进行运营和管理的。
其二、美国轨道舱,英文缩写USOS,这一部分是由美国和其他国家共同运营的。
最终国际空间站由十六个国家联合研制,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其实就申请过,想要成为其中的一员,但被美国所拒绝。
那么在这里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国可以接受其他国家,而不接受中国呢?
首先说明一下,为什么美国可以接受其他国家,其实原因无非有三个。
其一、政治上的考虑,这个就不多做解释了。
其二、经济负担。
截止到2011年的时候,国际空间站的建设费用已经超过了一千亿美元。
而且每年的运营也需要大笔的投入,大约在九百亿美元。
如此巨大的投入,全部由美国负担,显然美国也不愿意,所以就拉拢愿意出钱的国家,加入其中,并负担一部分费用。
其三、被美国拉拢加入这个计划的国家,大多数是没有独立打造载人航天的能力,完全威胁不到美国的地位。
这些国家包括加拿大、日本、巴西甚至是欧洲空间局,都没有这个能力。
看完这三条,美国拒绝中国加入其中的原因,也就了然于胸了。
所以美国害怕中国撼动它的地位,这才横加阻挠。
其实早在2003年的时候,中国的神舟五号成功返回,美国航天界的元老奥尔德林就呼吁过。
大体意思就是,美国航空航天局应该考虑接纳中国,让中国成为国际空间站中的一员。
甚至当时的俄罗斯专家也表示过同样的希望。
但最终,美国还是没有同意。
当时间走到2007年的十月份,中国的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也表示过,中国希望和美国开展在航天领域的合作,成为国际空间站第十七位合作者。
这次的表示,并没有得到美国任何官方的正式回应。
就像是没有听到一样。
其实中国不加入国际空间站往远处去想,也是一件极好的事情。首先参与到国际空间站,就要承担一大笔费用,在2011年的时候,各国每年缴纳的入门费至少都在一亿美元以上,还不说其他的。
对于中国来说,这笔投入并不划算。
还不如将这笔投入,放入到研发独属中国的空间站,到时候中国在这所空间站中,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还不用听其他国家的指指点点。
最关键的是,国际空间站的寿命只有十五到二十年,就算是合作了,当时来看,中国能使用多长时间都是一个未知数。
(注:国际空间站从2000年以来,性能和老化的速度非常的快。最初设计到2015年的时候,服役期就到了,后来进行了三次延期,一次到2020年,一次到2024年,一次到2030年。)
既然如此,中国想要在太空探索中有所进步,打造一个独属于中国的空间站,就很有必要了。
届时中国的空间站,不仅会成为人类历史上第十个载人空间站,还会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太空中唯一运行的空间站。
于是经过前期的技术积累之后,中国在2020年和2021年两年之间,就实施了十一次飞行任务,其中包括了三次空间站舱段发射,四次货运飞船发射,四次载人飞船发射。
最终在这种高密度的发射任务中,中国的空间站打造了出来。
所以中国如果是想参与到国际空间站的建设中,说需要美国的同意,这是无可厚非的。
毕竟国际空间站的计划就是美国和俄罗斯联手打造的,于情于理都说的过去。
但中国在被拒绝之后,靠着自己的力量,打造空间站,关你美国什么事?
中国科研人员吃的是中国人种出来的大米,使用的是中国发的电,设备同样是中国制造。
所以想要不同意中国发射空间站,至少有一项卡脖子的技术握在手里才行吧?
都没有,所以说这话,就是太自大了。
中国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的对比空间站发展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四代。
首代空间站,就一个单一的模块,而且对接口就一个。
(注:只能对接飞船,不能扩展)
这个时期的空间站,其实说到底就是实验性的空间站,用来验证一些技术的可行性。
比如入轨,飞船和空间站的对接等等。
这类空间站包括了苏联制作的礼炮一号到五号。
以及美国的所谓的天空实验室,虽然这个天空实验室运行了两千多天,但这是一件失败品。
它仅仅是利用火箭的一截,将其改装成为空间站的,没有任何可以拓展推进的余地。
此后美国再没有推出类似的空间站。
真正具备可以持续发展的空间站,是苏联研发的模式。
第二代空间站,还是单一模块,对接口变成了两个,分别为礼炮六号和礼炮七号。
这已经是一种相对成熟的空间站,可以在上面进行工作,做实验,其中礼炮七号更是在太空中运行了八年之久。
第三代空间站,多模块、积木式结构。
代表作品就是和平号空间站,其实中国的天宫空间站也属于第三代空间站。
通过核心舱向左右前后连接太空舱,过程就像搭积木一样。
甚至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在核心舱上边再搭建一个核心舱,然后再拓展出一个全新的空间站,最后废弃服役到期的空间站。
所以第三代空间站,已经是非常成熟的空间站了。
第四代空间站:与第三代空间站比较起来,多了一个桁架结构。
代表就是国际空间站。
那么桁架结构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简单的说,国际空间站需要的电能很多,那么太阳能电池板必然会装的更多更大。
但太阳能板的抗拉性不足,就需要一些支架为太阳能板提供抗拉性。
所以桁架结构就是用来安装太阳能电池板,散热器,以及固定一些外部设备的。
说道这里,难免会产生一个疑问,第四代空间站是不是比第三代空间站要高级?
高级还真就谈不上,两者在性能上没有什么差别,毕竟只是多了一些架子而已。
那么有其他的不同地方吗?有。
首先是重量,国际空间站的重量是四百二十吨,舱段长度为七十四米。
中国空间站是九十吨,舱段长是四十七米。
听着感觉中国的空间站差了一点。
国际空间站因为是十六个国家参与建设,舱段通过搭积木一样搭建起来的,但各个国家的标准不一样,所以各国舱段的搭建就需要转接器进行连接。
以至于很多空间其实是被浪费掉了。
再有就是电力,国际空间站和中国空间站的电力输出都是一百千瓦。
但国际空间站使用的太阳能板更大更多。
而中国的太阳能板,是一种柔性电池翼,可以折叠,而且折叠起来只有一本书的厚度。
仅这一点变化,就让中国空间站的实际使用的有效空间,进行了大幅度的扩展。
毕竟国际空间站的太阳能板是需要使用架子进行固定的。
而这些铁架子不仅占用了空间,还减少了空间站的载荷。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国际空间站作为第四代空间站,与中国的空间站的第三代相比,孰优孰劣还真未可知。
接着是推进器,国际空间站使用的是燃料推进器。
这些推进器的作用是,在空间站下降之后,使用推进器,将空间站推回原来的轨道。
为了补充这些燃料,国际空间站至少一年发射四次燃料补给才行。
中国空间站使用的是霍尔推进器,利用惰性气体电离产生推力的,所以一年补给一次燃料就可以维持高度不变了。
这样不仅减少了货运次数,还增加了空间站内部空间,毕竟燃料也是需要空间存放的。
再有就是中国空间站的环境看起来很干净。
美国国际空间站的拒绝,是中国打造空间站的契机美国前有国际空间站的拒绝,后有沃尔夫条款的出现,直接冻结了中国和美国之间在航天领域的合作。
这反而倒逼中国进行自主研发,进行全面的创新。
而且在启动这些项目之前,中国就开始了提前布局,避免被卡脖子。
比如中国空间站的打造。
2006年天空一号开始立项,目的就是奔着中国在太空建立首个天空实验室去的。
2011年发射成功,在这个时间点上,就开始考虑如何将空间实验室变成载人空间站。
而这种考虑就是实验室到空间站的迭代和升级。
杨宏作为天宫一号的总设计师,就已经开始考虑元器件、原材料等等去规避一些技术风险。
比如芯片,空间站中使用的芯片必须是自主研发的。
所以在一开始就避开了被卡脖子的风险。
也就是说美国同不同意都无所谓,中国既然定下了目标,实现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