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贤文》中言:“因果循环,皆有定数。”
人生如织锦,因果轮回,缘来缘去,一针一线总有定数。
父母之于子女,亦是一场因果报应。
无论是讨债,还是报恩,终究逃不过。
正如,你给予子女什么,终究会在未来某一天以另一种方式回到自己身上。【微信公号:老子道德经】
曾看到一个问题:
为什么建议最好不要找单亲家庭的孩子?
有人说,幼时目睹父母争执,往后便有了阴影;
有人说,一旦发生矛盾,就会像父母当年一样,唇枪舌战去过日子。
父母间的相处,正是孩子对待他人的教科书。
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没有海枯石烂的誓言,只有日常中的柴米油盐。
他们的爱情,体现在那一句句“别担心,有我”的言语中。
女儿钱瑗曾说:
“我特别感激爸爸妈妈,因为他们相亲相爱,琴瑟和鸣,所以我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孩子。”
也正是在这样温情的氛围中,钱瑗也懂得了如何去爱。
钱瑗的丈夫杨伟成,不仅是名门之后,还是全国知名的建筑设备专家。
他与钱瑗结婚时,已有一双儿女。
这个重组家庭,在钱瑗的用心经营下,充满了温馨。
钱瑗用尽心思与孩子们打好关系,买好吃的,看电视报了解剧情,只为能与他们有更多交流。渐渐地,孩子们都把钱瑗当作了亲生母亲。
而继子写的《我们的钱瑗》中,也满是对钱瑗的感激与怀念。
诗人巴金曾说:“父母的榜样力量,是非常强大。”
而孩子,天生最强的是模仿力。
出生白板的他们,所有爱的勇气,都藏在父母恩爱的一点一滴中。
要知道,人皆是趋吉避凶的生灵。
倘若有了前人的“惨状”,后代自然会选择绕道而行;
倘若上一代人,是无尽的争吵与厌恶,年轻一代又能够学会享受爱,学会爱他人?
唯有在恩爱下发芽长大的孩子,才更能明白去拥有幸福,去传递幸福。
许多父母总会陷入一个误区: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我就可以决定你的一切。
打着爱的旗号,闯进孩子的世界,束缚孩子的人生。
孩子的感受,你视而不见;孩子的渴求,你默不作声。
《母爱的羁绊》一书说:“爱来自父母,令人悲哀的是伤害也来自父母。”
“事事做主”的背后,其实不是爱,而是毁灭。
朱自清与父亲关系,曾经紧张得跟绷紧的弦似的。
结婚后,朱自清日子过得十分不容易,大事小情都得由老爷子拍板。
他每个月从学校里头领回那点工资,还得一分为二,一半孝敬老爷子,一半养活自己的小家庭。
可随着三个孩子的出生,家里的开销那是噌噌往上涨,给老爷子的钱自然就少了。
老爷子心里头便不痛快,觉得儿子的钱就得由自己说了算,竟然直接找上了校长,把朱自清的薪水全给取走了。
也正是父亲的这一行为,朱自清一气之下,从学校辞了职,带着老婆孩子远走高飞,搬到了外地。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老爷子也随着年纪的增长,慢慢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
他提笔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字里行间充满了悔意,表示以后再也不干涉儿子的生活了。
这一封信,就像是一剂润滑剂,让父子俩的关系渐渐缓和了下来。
杨绛先生说过:“人和人之间,隔着一面镜子,你待我如何,我便待你如何。
父母的言行,既藏着孩子的运势,也藏着自己的未来。
你如何待孩子,孩子便会以同样的方式回馈。
所谓因果,你来我往。
播下无情的种子,苛责打骂,收获的是不孝;
播下温暖的种子,陪伴夸赞,收获的才是孝。
各色人头顶各自天,每个人是在独立生长,是自己的主人。
唯有学会了爱与尊重,让孩子做回自己,才会越来越好,也会越来越孝。
听过一句老话:“富不过三代。”
古往今来,富贵之家,一代难抵一代,难逃败亡。
而子女的福报,常常存在父母的手中。
父母所种之因,或善或恶,终将如影随形,应在子孙身上。
北宋之时,司马光之祖父司马炫,出身布衣,凭借寒窗苦读,终得进士及第,步入仕途,成为一介清官。
虽官职平凡,却赢得百姓声声赞誉。
在耀州富平县,司马炫任县令多年,心系黎民,事事躬亲。
他断案如神,公正无私,为百姓排忧解难,做了诸多善事。
一日,他严惩一恶徒,依法问斩。
然而,事后他得知,那恶徒的妻儿在老家生活无依,日子过得极为艰难。
于是,司马炫心生怜悯,毅然从自己微薄的俸禄中挤出银两,接济那可怜的妇人。
妇人感激不尽,欲将女儿献给司马炫为妾,以表谢意。
司马炫却摆手笑道:“我斩你夫,是为律法之公正;我助你度难关,是为百姓之福祉。你莫要如此客气。”
言罢,他将那女孩收为养女,视如己出,还四处张罗,为她寻了一户好人家。
正是这祖辈积下的德行,使得司马光及其父亲,人生之路越走越宽广,芝麻开花,节节高升。
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上天,绝不偏袒任何人,最终一切都会有一个公平的归属。
每一份善恶,都有一个终究的回响;每一场恩怨,最终都会有一个交账的时刻。
明朝方孝孺曾说:“存善心者家里宁,为善事者子孙兴。”
损人利己者,虽得一时之利,却难免为子孙留下祸患;
善良之人,以慈悲为怀,广结善缘,子孙亦能沾其光,享受福泽,世代昌盛。
生而为人,莫作恶,莫欺人,广积善缘,才是为儿女积福报。
▽
《活着》中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福贵作为地主家的独子,过着挥霍无度的生活,沉迷于恶习无法自拔。
每当父亲训斥他时,福贵总是辩解,声称自己完全是继承了父亲的习惯。
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是啊,孩子的一切,都是从父母身上脱下来。
照着父母的颜色,穿成自己人生的底色,活成了他们的模样。
父母种下恩爱,孩子在爱中滋养,在爱中爱人。
父母种下尊重,孩子会汲取能量,学会感恩与回馈。
父母种下善德,孩子便得以沐浴福泽,享受生活的美好。
没体制的衬托 啥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