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也就是2月4日,美国对华商品加征10%关税正式生效。就在这同一天,我们看到中国方面的反制措施也正式出台了。这个反制措施,包括一口气打出的五记“组合拳”,分别是对部分美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将两家美国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对钨、碲等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在世贸组织起诉,以及对谷歌发起反垄断调查。
反制措施正式出台之后,看到各方的反应截然相反。在国内我们看到,网络自媒体网友们的反应是一片鼓掌叫好,但与此同时看到外媒,大多数的反应都是在讲,中国的反制措施似乎相当克制,并讲这种克制和温和是经过精心考虑的,旨在向美国传递某种信号,同时又不会造成太大损害,这给双方未来谈判留下了时间和空间。
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究竟哪个更有道理呢?说说我个人的看法吧。
中国网友们的反应应该说是十分正常的,而且中国的网友当中不乏专业人士,有人很清楚的就讲出来,五记“组合拳”分别可以对美国造成什么样的损害,但是反过头来,我们看看外媒的反应,只有一个笼统的温和和相当克制。
再细看一下所谓的外媒,无非是所谓西方的主流媒体,而其中又以英国媒体《金融时报》为代表,所以看到这些外媒的反应,不由得就会引起人们一种多想一想这样的考虑,怎么想呢?如果换个角度,把这个评价用在特朗普对中国商品征收关税的举动上,就会发现相当贴切。
竞选期间特朗普曾经夸下海口,说对中国商品征收60%,甚至100%的关税,可是上台之后,我们看到首先推出只是加征10%的关税,这个套用英国媒体的评价是不是很合适呢?我们是不是可以说,特朗普的加征关税显得温和和相当克制,其目的是为了向中国传递某种信号,但同时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害,为未来的谈判预留下时间和空间?看一看把这个评价,严丝合缝挪到美国身上,似乎一点都不差。
那么对中方的“克制”究竟怎么看呢?在我看来,中方反制措施有效地传递了对美方的警告信息,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这次的反制措施,不是完全拘泥于所谓的对等。对等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形式的对等,一个是效果的对等。我们看中国的反制措施包括了五个方面,形式上和美国的加征关税并不对等,因为美国是加征关税,我们除了加征关税以外,还包括对特殊出口物项的管制,包括将个别美企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向世贸组织发起诉讼,和对谷歌发起反垄断调查。
从效果而言,如果单纯拘泥于形式的对等,显然我们是吃亏的,因为中美贸易我们是有巨额的顺差的,而摆脱了这种形式的对等,采用多种方式加以反制,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显然对中方更加有利。比之于反制措施当中的加征关税,我认为对某些特殊物项实施出口管制,以及对巨型美企发起反垄断调查,这个所产生的影响可能更加巨大,更加深远。
所以说我说从形式上,我们是不对等的。从效果上同样是不对等的。那么两个不对等加起来得出的结论,我认为可以称为,反制措施相当的有力。
第二个,反制措施对美国形成了有效的警告。实际上我们在向美国反映,你打贸易战,我们跟你的打法,不是跟着你的节奏走,而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用你的强项,同样我也可以用我的强项。
其实中美贸易当中,我方的强项也还是不少的,最直接的讲货物贸易,我们是巨额顺差,但服务贸易,美国是巨额顺差。美国的一些巨型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渗透和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已经达到了相当深的程度。所以针对这方面的措施,可以对美方形成有效且有力的警告。
与此同时我还看到英国的《金融时报》报道说,除了谷歌之外,中国还重启了对英伟达的反垄断调查,同时考虑对英特尔展开新的调查,尽管现在仅仅是传出了一些信息和消息。我想这个其中的警告意味相当的明显,而且这个警告的威慑力同样不可小觑。
美国新政府上台后,中美新一轮的贸易战仅仅是刚刚开始,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可以说是一个试探性的进攻,双方交手仅仅是大规模贸易战的前哨战,将来事态怎么发展,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所以现在不要忙着下结论,下结论为时尚早。
相信两国的相关的政府部门也在密集交流沟通,希望拿出一个双赢的结果,但是我们讲双赢,绝不会是有损中方利益的双赢,而是实实在在的真正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