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心里话,最近德云社这事儿闹得挺热闹。前大师兄闫宗海在直播间里 “开炮”,说师父郭德纲现在演出全靠照着纸条念,作品也不接地气了,心思都扑在唱戏上。这消息一出来,网上立马炸开了锅,毕竟郭德纲在相声圈啥地位啊,那可是能连着说几个小时不打磕巴的主儿,咋突然就被说 “靠纸条救场” 了呢?
先说说闫宗海这人。他以前在德云社是大师兄,2018 年突然退社,后来自己折腾过直播带货、搞相声社团,可始终没激起多大水花。这次在直播间里爆料,有人觉得他是想蹭热度,也有人说他对老郭有怨气。咱普通人看这事,其实就跟邻居家闹矛盾似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关键得看事实对吧?
德云社另一个演员郑好很快在直播里回应了。他说老郭用纸条,纯粹是因为返场节目太多,怕记混了。现在德云社的演出,一场下来能返场十几次甚至二十次,节目单跟一本厚字典似的,换谁能全记在脑子里?就好比去餐馆吃饭,菜单上几百道菜,你不得拿笔勾几个自己想吃的?老郭的纸条上其实就记着节目标题,往台上一站,看见几个字就能引出一堆包袱,这反而是人家功底深的体现,跟 “照着念” 压根不是一码事。
再说到老郭现在爱唱戏这事儿。这几年他确实花了不少心思在京剧上,弄了个麒麟剧社,排了不少传统戏,有时候还在戏里加几句相声梗。有人觉得这是瞎跨界,把京剧弄成 “四不像”,也有人觉得挺好,让年轻人对传统戏曲感兴趣了。我觉得吧,老郭这人向来敢折腾,早年把相声从茶馆带到大剧场,现在又想把京剧带出圈,虽说做法有争议,但劲头挺足的。就像咱们身边有人学新技能,刚开始可能不熟练,但不能一上来就否定人家的努力吧?
闫宗海说老郭的作品不接地气,这话其实挺站不住脚的。德云社这几年商演一场接一场,2024 年光商演就超过 400 场,票房预估能有 6 个亿,场场坐得满满当当。去现场看过的观众都说,老郭的段子还是那么贴生活,包袱一个接一个,能让人笑到肚子痛。反倒是闫宗海自己,退社后很少在台上说相声,直播间里的观众互动也一般,弹幕里不少人说他 “酸葡萄心理”。说白了,人有时候容易把自己的不顺归结到别人身上,闫宗海退社后发展不顺,保不齐就觉得是老郭没给他机会,这种心态在生活里也常见,对吧?
还有个事儿挺值得琢磨,就是德云社的管理模式。作为国内最大的相声团体,德云社现在有几百号人,管理上肯定有难处。听说头部演员年薪能到 800 万,可底层演员一年也就 12 万,差距确实不小。这就跟公司里老员工和新人似的,有人觉得自己付出多回报少,心里难免有疙瘩。闫宗海当年作为大师兄,可能也觉得自己没得到应有的待遇,这才一直跟德云社 “较劲”。
说来说去,这次的 “纸条风波” 其实反映了不少问题。传统艺术该怎么跟上时代?师徒之间的矛盾怎么处理?商业演出和艺术创作怎么平衡?这些问题没那么容易有答案。但有一点很清楚,老郭作为相声界的 “顶梁柱”,这么多年确实为行业做了不少事,从培养新人到推广传统艺术,功劳肯定是有的。至于他用纸条记节目、跨界唱戏,这些都是具体做法,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很正常。
你说,这事儿到底是同行相轻,还是真有啥隐情呢?欢迎留言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