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扫帚柄”毛瑟C96手枪

胡侃杂史 2024-10-17 08:51:34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引发了该国严重而持久的危机,而《凡尔赛和约》的限制事实上摧毁了德国的军事工业。德国被禁止制造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军队被削减至不超过10万人,编制仅为10个师。在这样规模的武装部队下,实际上不需要生产新的枪械装备——一战期间生产的武器已足够。此外,德国以前在武器销售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的许多市场如今已被战胜国占领,德国的武器制造商进入这些国家的渠道也被封闭。这一切导致了德国许多武器公司破产,甚至完全解散。

在这种情况下,“毛瑟公司”竭尽全力“维持生计”。公司成功获得了合同,为德国日益扩大的叔叔部队提供手枪。由于革命运动的爆发和犯罪团伙活动的激增,德国的叔叔们的数量大幅增加。成千上万从军队退役的士兵在经济崩溃的国家中找不到工作,有些加入了革命者的队伍,有些则通过抢劫谋生。于是,新政府组织了准军事化的叔叔部队,以打击城市街头的暴乱。新成员的补充并不成问题——前军人几乎没有其他选择。那些没有变成土匪的人都加入了叔叔队伍。

在20世纪20年代,德国的帽子叔叔们

由于德国军队的解体,革命者和犯罪分子获得了大量军用武器,使他们在火力上远远超越了配备老式左轮手枪和威力较小的“刑侦手枪”的警察。因此,街头巡逻队需要更强大的武器。然而,军用手枪的火力过强,不适合在城市街道上对抗罪犯,毕竟街上还有守法的公民。此外,军用手枪尺寸过于笨重,不适合隐藏携带,也不便于在突发冲突时快速使用。警察需要一种火力适中、尺寸适中的武器。“毛瑟公司”迅速填补了这一“空缺”,大规模生产新的警用手枪。这些手枪是缩短版的“扫帚柄”手枪,枪管长度不到140毫米。

以上内容是原作者个人对C.96缩短版(通常在文献中被称为“波罗”)出现原因的解释。在俄国内的武器文献中,通常将“波罗”的开发与《凡尔赛和约》的限制联系在一起,认为该条约限制了德国手枪的口径和枪管长度,直到小胡子上台为止。然而,作者对此说法持怀疑态度。在西方文献中,他从未见过这种说法。而且,《凡尔赛和约》主要限制了重型武器的生产(如军舰、飞机和坦克)。不太可能对手枪这样的次要武器也加以同样的限制。

毕竟,条约对更重要的长枪类武器并未施加任何限制,甚至9毫米口径的MP.18冲锋枪也未被禁止,而它们比“毛瑟”和“帕拉贝鲁姆”手枪更具威胁。此外,早在1926年,即据说条约限制手枪口径和枪管长度后不久(远在小胡子上台之前),毛瑟公司就重新开始生产140毫米枪管的C.96。因此,后续“波罗”手枪和其他毛瑟手枪仍保持7.63毫米口径是有实际原因的。该口径是“扫帚柄”手枪的传统口径(9毫米“红色九号”是根据要求制造的,并非公司本意)。即使在小胡子上台后,毛瑟公司也从未生产9毫米版本的C.96。

最早的战后毛瑟手枪版本是1920年款,枪管长度为99毫米,握把缩短。俄国文献将这一紧凑版C.96与苏联订单联系起来,认为该订单挽救了“毛瑟公司”免于破产。为此,文献还极力宣传该型号的昵称——“波罗”(即“КПСС”)。实际上,这些手枪的大部分装备了德国叔叔部队,大大增强了其街头巡逻的火力。在犯罪率激增的环境下,巡逻队配备了10发弹匣的可靠手枪,其战斗性能接近军用武器,同时缩小的尺寸和减轻的重量提高了其机动性和使用的便利性。

为了迅速完成叔叔们的订单,公司不仅启动了新型号的生产,还对库存的早期C.96版本进行了改装,通过简单地截短枪管,将它们改为“波罗”。甚至一些“红色九号”手枪也被改造成“波罗”。由于各种版本被改装为“波罗”,因此有些配备了固定不可调的瞄准具,而有些则使用了“远射”类型的梯形瞄准具。此外,战后的新生产型号与早期改装版本的不同之处还在于枪把上枪背带环的位置:在战后型号上,环是左右摆动的,而在老款上则是前后摆动的。

紧凑型1920年式毛瑟手枪生产了10年,与较晚的1926年型号并行生产,该型号具有C.96的标准尺寸。在满足德国叔叔们对“短款”毛瑟手枪的需求后,这些手枪被出口到其他国家,这些国家的前协约国的武器商还未站稳脚跟。首当其冲的是苏中两国。

1922年,苏联政府从德国采购了一批5000把“短款”C.96。在这些本质上是治安部门的活动中使用,紧凑型多弹毛瑟手枪表现出了极佳的性能,随后“毛瑟工厂”收到了更多订单。苏维埃俄国共计采购了约3万把1920年式紧凑型C.96手枪,因此该型号被冠以“波罗”的绰号。这个绰号的出现相当奇怪:毕竟不止这些手枪流入了苏联,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警方也购买了数量不菲的“波罗”,而且更多的1920年型号被销往亚洲国家。可以推测,给毛瑟手枪冠以“КПСС”之名是一种“营销手段”,意在通过带有异国情调的名号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

所有的苏联“波罗”手枪都分发给了NKVD(取代了OGPU)和红军指挥官。这些手枪在20年代至30年代的多次军事冲突中,以及在卫国战争中得到了使用。

苏军高级战士

但我们回到德国。正如前面所提到的,1926年,毛瑟工厂开始生产新的C.96版本,其枪管长度为标准的140毫米。本质上,1926年式毛瑟手枪仍是广泛使用的1912年型号,只有一些最小的区别:新的保险杆形状、击锤上的孔略有增大、枪管后膛部分加厚、以及握把板上的纹理更加粗糙。后膛部分的加厚是根据“红九”的使用经验得出的,这样增强了枪管并提高了武器的耐用性。保险杆变为弯曲形状并高出枪体;在露出的平面上,现在刻有“F”(意为“Feuer”,即“火”)和“S”(表示保险开启,武器安全)。在该型号(以及后续型号)的所有手枪左侧握把上方刻有一个新的品牌标志,这个标志自1922年起使用——所谓的“酒桶”标志,里面写有“Mauser”字样。

毛瑟C.96 1926年型号

1930年,毛瑟公司开始生产另一款型号的C.96,被称为M.711。实际上,这与1926年型号几乎相同(因此在许多出版物中这两款手枪经常被混淆);唯一的区别在于装弹方式的改变。M.711对弹匣做了改动,不再是固定的封闭结构。现在弹匣底部开口,可以插入10发或20发的可拆卸弹匣,这大大简化并加快了重新装弹的过程。供弹方式的变化也迫使其修改了空弹匣状态下使枪栓保持开启的方式:现在枪栓处于后拉状态时,不再像以前那样由弹药托板锁住,而是由击锤锁定。外观上手枪并没有明显变化;仅在弹匣箱与扳机之间的右侧位置新增了一个用于弹匣释放的按钮。

自1932年起,毛瑟公司推出了全新的M.712“快速射击”(Schnellfeuer)型号,其重新设计的击发机构使其能够进行连发射击。不过,C.96的自动化设计其实是德国人从西班牙人那里“借鉴”的,早在1920年代,西班牙就已经开始生产能够进行自动射击的毛瑟仿制品(但关于“西班牙人”的话题将在下一篇文章中讨论)。外观上,“快速射击”与M.711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是左侧握把上方新增了一个射击模式选择器:可以选择“单发射击”或“连发射击”。M.712的自动射速达到了每分钟850发,配合上装有枪托的枪套和20发可拆卸弹匣,其战斗性能接近于冲锋枪。然而,由于强烈的后坐力,毛瑟的连发射击精度极低:在前几次射击时,轻便的手枪枪管由于后坐力被抬得过高,导致大多数子弹射偏而“打偏了靶子”。

由于这种低精度的射击效果,“快速射击”在欧洲国家并未获得广泛的认可。如果说这个项目失败,那倒也并非全然意外:毕竟,德国人已经知道西班牙的毛瑟自动仿制品在欧洲并不受欢迎。然而,他们仍决定生产这个注定不受欢迎的武器,因为不被欧洲市场接受的“西班牙毛瑟仿制品”却在亚洲被大量采购,需求量达到了数万把!毛瑟公司自然不会忽视这一巨大的东方市场,因为他们的C.96手枪早已在该地区有了广泛的销售渠道。就这样,M.712“快速射击”应运而生,虽然不受欧洲市场欢迎,却在亚洲大受欢迎……

“速射型”(Schnellfeuer)大批流入中国,为“毛瑟武器厂”(Mauser Werke)带来了额外利润。如果不是小胡子在德国上台,“速射型”可能会一直作为”中国的”手枪留在历史中。

小胡子准备为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复仇,随着国防军(Wehrmacht)飞速扩张,对武器的需求像发酵面团一样急剧增加,大大减少了德国武器的出口。自1930年代中期起,M.712开始被国防军、SS和空军采购。国防军用毛瑟手枪武装机械化部队和辅助部队,如摩托车兵和高射炮兵。

同样,在国防军和SS中,“速射型”被分配给侦察和破坏部队:这些轻便的自动手枪比手动装填的步枪更适合在敌后进行秘密行动。空军采购了7800支M.712,装备给轰炸机机组人员(认为这种笨重的手枪只适合在大型驾驶舱中;而战斗机飞行员则使用小型口袋手枪)。在战前时期,当德国军队几乎没有轻型自动武器时,M.712充当了替代品。那时,国防军和空军对“速射型”的需求如此之大,以至于德国人甚至从西班牙购买了2000支“阿斯特拉-903”(Astra-903)——这些是毛瑟的自动仿制品,其质量比其他西班牙仿制品更高。

德军轰炸机机组成员:全员装备毛瑟M.712手枪。

然而,1938年,“毛瑟武器厂”(Mauser Werke)停止了C.96型手枪的生产,因为这种手枪的制造成本和时间已不再满足军方的需求,军方当时已装备了更为现代化的武器。面对即将到来的战时生产环境,急需设计一种简单且廉价的武器,可以大批量地制造。因此,“毛瑟武器厂”开始研发一种更为现代化且技术含量更高的手枪(后被命名为Mauser HSc)。尽管如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有德国军队装备的C.96和M.712毛瑟手枪仍被德军士兵广泛使用。当然,随着战斗形势的发展,一部分毛瑟手枪作为战利品落入敌方军队之手。因此,一些苏联士兵和游击队员成为了“速射型”手枪的持有者,这些手枪从未正式进口到苏联。

从装饰风格来看,这把“百分之百是苏联的”毛瑟“Bolo”手枪。

从1895年到1938年,毛瑟公司总共生产了超过96万支各型号的C.96手枪(包括1932年至1938年生产的10万支自动毛瑟M.712手枪)。至于这些毛瑟手枪中有多少流入俄国,今天已经无法统计。除了私人和正式采购外,还有大量的毛瑟手枪是通过非法途径进入俄国的,没有任何文档记录。在沙皇俄国时期,除了毛瑟手枪通过商业渠道进入武器店之外,这些武器也被走私进来——毛瑟手枪不仅受到猎人和旅行者的喜爱,也被盗匪和恐怖组织成员所青睐。

这些“短管枪”当然不是从店铺货架上购买的,而是通过武器走私贩未经任何登记非法获取的。许多城市的犯罪分子都曾持毛瑟手枪作案(例如,苏联时期,持有C.96手枪的雅什卡·科舍利科夫曾抢劫过列宁!)。高加索的土匪和亚美尼亚的达什纳克武装分子也用“Broomhandle”毛瑟手枪进行抢劫。相应地,为了在与犯罪和革命运动的斗争中保持实力均衡,许多俄罗斯帝国的叔叔们和宪兵也装备了“Broomhandle”手枪——不过是通过官方渠道在商店购买的。

同样无法统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多少德国C.96手枪作为战利品落入俄罗斯人手中;在内战期间,有多少毛瑟手枪被干涉者供应给了俄罗斯,支持白军和前俄罗斯帝国边缘地区的边缘人士。C.96在俄国革命冲突的三方中广泛使用。

而在后来的20至30年代,除了苏联官方记录的“Bolo”手枪采购外,大量毛瑟手枪通过反苏组织的秘密活动进入了俄国的领土。这些“非法”的毛瑟手枪在高加索地区和中亚广泛流通,游击队、达什纳克和巴斯马奇都使用这种武器。因为对于高加索人和中亚人,以及大多数亚洲国家的居民而言,“Broomhandle”手枪也是权威和权力的象征——与大马士革钢制的匕首和军刀并列。因此,每个巴斯马奇帮派的首领及其亲信都渴望拥有这些标志性的手枪,而这在英国的策划者的帮助下变得更加容易,他们向高加索和中亚地区提供了这些武器。

在卫国战争期间,新的C.96型号手枪也成为了苏联军队的战利品,增加了使用“老款”毛瑟手枪的苏军士兵的数量。因此,在作者遥远的童年时期听父亲的朋友讲述他在战争期间作为前线侦察员的故事。他带着一把战利品毛瑟M.712自动手枪进入敌后,这把枪比PPSh轻便得多且更容易操控,同时也能连发射击!提到毛瑟手枪,我们还可以回想起著名的在国会大厦上升起胜利旗帜的照片。在庆祝胜利的各种武器中,很清楚地可以看到其中一名士兵手中拿着毛瑟C.96。

0 阅读:57

胡侃杂史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我,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