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贵神速!拓跋焘长途奔袭,北魏攻陷统万城,匈奴大夏国走向末路

诗情画音儿 2025-01-19 10:33:42

匈奴人在亚洲的最后一段辉煌注定要由铁弗匈奴的赫连勃勃来书写。这位传奇般的美男子为他的王国取名为“夏”,意在表明匈奴人作为大禹的后裔,是真正的中国人,也是中原的主宰。

为了证明匈奴人不仅擅长游牧,他还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宏伟的都城——统万城。然而,即使是最坚固的堡垒也无法抵御一颗无畏的心。太武帝拓跋焘骑马踏破统万城,开启了统一北中国的征程。

尽管统万城位于中国境内,许多人对其知之甚少,即使是历史爱好者也对它感到陌生。相比之下,提到另一座坚城特洛伊,几乎无人不知。好莱坞电影《特洛伊》让全世界记住了这座太阳神之城,以及那场因绝世美人海伦引发的东西方大战,这场长达十年的希腊与特洛伊之战使这座沉睡千年的古城名扬四海。

实际上,统万城的规模和坚固程度远超特洛伊。这里同样发生了一场决定匈奴与鲜卑命运的终极决战,并且还诞生了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鲜卑太武帝拓跋焘迎娶了匈奴夏国的三位赫连公主。这段佳话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如同隐藏于地下的特洛伊古城一样,曾经繁荣昌盛近五百年的统万古城,历经多次毁坏与废弃,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统万城遗址坐落在陕西省靖边县,处于陕蒙交界处,南临无定河,北接毛乌素沙漠。

千年以来,风沙侵蚀使得这座古城只剩下断壁残垣,被黄沙所覆盖。漫步其间,似乎还能看到昔日那高大坚固的城墙。这片绵延千里的古城已被漫漫黄沙所吞噬,胡笳、号角、骏马、长戈、旗帜等一切景象都已消逝在浩瀚无垠的沙漠之中。

十五个世纪前的统万城绝非如今这般荒凉之地。据《太平御览》记载,赫连勃勃曾北游契吴山,面对这片山水相依的地方,不禁赞叹道:“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

《统万城铭》描绘了当时城郭的壮丽景色:“背靠名山,面临大河,左有渡口,右有险关。城墙高耸入云,池塘环绕四周……”这里山河交错,绿草如茵,树木葱郁。然而,这片土地留给我们的并非仅仅是美丽的传说,还有一首充满悲凉与惆怅的诗句: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在刘裕返回江南之时,匈奴夏国的创立者赫连勃勃趁机占领了关中地区,并决定建造一座宏伟的新都城。他将这座新都命名为“统万”,寓意为“统一四海,君临万邦”。

负责监督统万城建设的是赫连勃勃的老友叱干阿利,他被任命为“将作大匠”。

为了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他动员了岭北地区的十万胡汉百姓,历时六年,最终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坚固的城市。

在修建统万城的过程中,叱干阿利的残酷作风达到了顶峰。城墙采用蒸过的土筑成,验收时如果铁锥能够插入墙体一寸深,那么负责该段墙体的泥瓦匠就会被处决,其尸体还会被混入墙体内。可以说,统万城那厚实的城墙下埋藏着无数工匠的生命。

根据史书记载,统万城的雄伟壮丽超越了西方世界的如来宝塔和天国神宫。它高耸入云,城墙厚实坚固,足以磨砺刀斧。宫殿与楼阁相连,气势恢宏,仿佛直插云霄。

千座楼台、万间亭阁错落有致,雕梁画栋,飞檐斗拱,令人叹为观止。即便是博学多才之人也难以用言语形容其壮美,因为它的设计仿佛出自神明之手,而非凡人所能构建。即使是如来的宝塔或帝释天的神宫,也无法与之媲美。

统万城建成后,叱干阿利铸造了一面大鼓,并在其上雕刻了飞廉、翁仲、铜驼、龙、虎等形象,表面饰以黄金,陈列于宫殿前。他还打造了一把百炼钢刀,名为“大夏龙雀”,作为镇都之宝。

刀背上刻有铭文:“古之利器,吴楚湛卢;大夏龙雀,名冠神都。可以怀远,可以柔逋;如风靡草,威服九州。”这把刀后来成为中国古代十大名刀之一。

赫连勃勃亲自为四座城门命名:东门称作招魏,南门称作朝宋,西门称作服凉,北门称作平朔。然而,仅仅依靠一座坚不可摧的要塞,是否真的能让北魏、刘宋、北凉和柔然向夏国俯首称臣呢?

夕阳西下,晚霞映红了整片天空。

赫连勃勃稳坐于统万城之上,目光所及之处皆显得微不足道。大匈奴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都城,那刘渊所建的小平阳城怎能与之相比?至于冒顿等人,在他看来不过是些粗鄙之人罢了。

在赫连勃勃心中,自己才是大匈奴最伟大的君主,整个世界都将屈服于他的脚下。然而,只有他自己清楚,这不过是一场幻想。黄河东岸的魏国和江南的宋国实力雄厚,远超夏国。他并没有勇气去复仇,而是像父亲那样,将万贯家财藏于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之中。这座独一无二的城堡永远不会被攻破,永远都不会!

有人在暗处嗤笑,嘲笑他的坚固堡垒,嘲笑他这个可悲的人。赫连勃勃愤怒地拿起身旁的弓箭,一箭射出,一人应声倒下。

有其父必有其子,父亲凶残,儿子们也异常狂妄。太子赫连璝因触怒了赫连勃勃,赫连勃勃二话不说便剥夺了他的太子之位,转而立四子赫连伦为太子。

赫连璝听闻此事后怒不可遏,立即率领七万大军北上攻打赫连伦。赫连伦不甘示弱,带领三万军队迎战,双方在高平展开激战,最终赫连伦战败身亡。

赫连昌,赫连伦的兄长,率领着一万骑兵突然袭击了太子赫连璝的部队,在对方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将其斩杀,并收编了他的部下,随后返回国都统万城。

赫连勃勃见到此情此景,立刻册封赫连昌为新的太子。在赫连勃勃的世界里,强者为王,这种野蛮的逻辑主导了一切。然而,夏国在这场骨肉相残的悲剧发生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赫连勃勃便因病去世,结束了他那充满罪恶与悲哀的一生。

赫连勃勃并没有统一全国的壮志,虽然拥有关中和朔方的土地,却无法向北攻打柔然,不敢南下江淮,无力西进凉州,也不敢东渡黄河。“朝宋、招魏、服凉、平朔”这样的豪言壮语最终只能成为笑柄。

在他尸骨未寒之际,北魏的铁骑便在鲜卑族领袖的带领下攻入了这座号称坚不可摧的统万城。

在关中地区称霸的匈奴夏国,最终竟被一位汉人贵族所终结。这位贵族不仅相貌出众,肤白如玉、清秀美丽,宛如一位佳人,而且才智超群。只见他轻拂衣袖,匈奴铁骑便土崩瓦解;微微挥手,坚不可摧的统万城也随之崩塌。谁还能说书生百无一用?

崔浩,字伯渊,出身于显赫的清河崔氏家族,自幼喜好文学,博览群书,精通经史百家。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阴阳五行,他都能融会贯通,深谙其中的道理,时人无人能及。

崔浩带着与生俱来的贵族气质,傲然独立。首先,他的家世极为显赫,根正苗红。清河崔氏是北方最顶级的士族之一,从三国时期的曹魏开始,七代高官不断。其次,他在谋略上算无遗策,被誉为北魏帝国的第一谋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崔浩自比西汉的张良,甚至认为自己有过之而无不及。

击败柔然后,北魏宫廷开始讨论下一个对手。崔浩率先发言:“铁弗匈奴是鲜卑人的宿敌,他们不会忘记黄河之战中的仇恨。我们必须将他们斩草除根。”

人们不应被崔浩的美貌所迷惑,漂亮的外表并不意味着仁慈。赫连勃勃如此,崔浩亦然。商议最终未能达成一致,但崔浩的决心已定。

天空似乎总爱戏弄那些摇摆不定的灵魂。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赫连勃勃已经去世。这一消息让拓跋焘异常激动,再次将征伐夏国的计划提上日程,平城的宫廷也因此热闹非凡。

长孙嵩等人得知皇帝并未采纳他们的建议,反而执意要攻打夏国,便联合起来表示反对:“匈奴人拥有坚固的统万城,城墙高大且难以攻破。若敌军选择坚守,以逸待劳,我们将陷入困境。一旦统万城久攻不下,柔然人可能会趁虚而入,这对我们来说极为危险!”他们的话外之意是,去攻打匈奴,谁来保护我们塞北牧场里的牛羊呢?倒不如先对付柔然,至少还能掠夺一些皮毛物资。

长孙嵩作为代国的老臣,年少成名,十四岁就统领部落,在老代王什翼犍时期就已任职。他历经了拓跋珪、拓跋嗣两朝,如今被封为北平王,成为四朝元老,其言辞极具分量。长孙嵩曾极力推荐拓跋焘成为太子,并因此立下拥立之功,鲜卑贵族们对他敬重有加。

长孙翰则是北魏开国大将长孙肥的儿子,同样享有王爵。奚斤也是资历深厚,在登国年间与长孙肥共同统领禁军,跟随拓跋珪平定中原,是辅政八臣之一,被封为宜城王。

在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之前,最高的爵位是王,皇族和功臣们大多被封为王。然而,在面对讨伐夏国的决策时,三位重要的王爵却表示反对,这一立场得到了众多鲜卑贵族的支持。

崔浩意识到,若不展示一些超凡的能力,恐怕难以说服这些人。于是,他决定运用自己精通的占星术来增强说服力:“近年来,火星两次靠近羽林星与钩已星,这象征着什么呢?这是上天预示着秦国将要覆灭。而今年,金、木、水、火、土五星齐聚东方,这正是西征必胜、夏国必将灭亡的天象!上天的意志与人间的愿望相契合,这样的良机不容错过。”

崔浩以其精准的星象预测而闻名,曾经成功地通过观察天象预言了姚兴之死以及刘裕篡位等重大事件,令整个魏国为之震惊。

尽管如此,对于长孙嵩等鲜卑贵族而言,崔浩的行为更像是施展巫术,甚至有人调侃道:“崔浩,要不要给你准备一面铜鼓?”笑声中充满了不屑。

然而,崔浩心中清楚,有一个人将会因此感到愤怒——那就是拓跋焘。当这位年轻的皇帝发怒时,其威力足以让整个朝廷感受到他的狂暴性格。就像平静的大海突然掀起巨浪,拓跋焘一旦爆发,就如同雷电交加的暴风雨,足以摧毁一切挡在他面前的人或事,包括鲜卑贵族、汉人豪强,甚至是他的亲生儿子和他的未来。

古德里安虽被誉为闪击战的开创者,但他并非这一战术理念的唯一先驱。实际上,早在古德里安之前,拓跋焘就已将骑兵的机动性发挥到了极致,他利用高速度和大纵深的突袭策略对擅长骑射的匈奴人发起了攻击。

北魏军队兵分三路:奚斤带领四万五千兵力从山西进攻蒲阪(今山西永济东),周几率领一万人马向陕城进发,并威胁潼关,目标直指长安。这种取关中的战略曾被曹操在与马超作战时使用过,刘裕北伐时也采用过类似战术。

然而,拓跋焘真正的意图并不在于关中,而是匈奴王国的首都统万城。他亲自率领一支由两万轻骑兵组成的奇袭部队从云中郡出发,渡过黄河以奇袭统万城。当他们到达君子津时,天气突然变得极其寒冷,黄河结冰,使得骑兵可以直接踏冰过河,迅速逼近统万城。

公元426年的冬至日,北魏军骑兵越过距离统万城仅三十里的黑水,其马蹄声震撼了整个草原。此时,匈奴夏国皇帝赫连昌正在宫中庆祝冬至节,突然听到魏军来袭的消息后,立即陷入混乱。仓促应战失败后,赫连昌被迫退回城内,而魏军则乘胜攻入西门,甚至一度冲入皇宫放火。尽管最终未能完全占领统万城,但魏军在外围进行了大规模的掠夺,俘虏了数万匈奴民众及大量牲畜。

此次行动虽然没有直接攻下统万城,却意外地帮助其他方向的魏军取得了显著进展。由于夏国守将闻风丧胆,纷纷弃城而逃,魏军得以轻易占领包括蒲阪在内的多个重要据点,并最终进入长安。

面对此情此景,赫连昌愤怒不已,而他的弟弟赫连定则试图反击,力图夺回失去的土地。与此同时,北魏为了筹备新一轮攻势,开始加紧从阴山采集木材,预示着新的战役即将展开。

魏国的工匠们日夜赶工,制造出云梯、攻城槌、攻城塔、投石机和撞冲车等攻城武器。拓跋焘站在堆积如山的攻城器具前,立下誓言:一定要攻克统万城。

十万魏军被分成四支队伍:贺多罗率领三千骑兵担任侦察任务;拓跋焘亲自带领三万骑兵作为先锋部队;常山王拓跋素与丘堆则率领三万步兵作为后备力量;优真负责指挥三万步兵运送攻城器械和粮草,确保后勤供应。

魏军先头部队通过君子津,抵达拔邻山(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境内),但此时那些庞大的攻城器械还未到达。面对这一情况,拓跋焘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他打算率领三万轻骑兵直接奔袭统万城。将领们纷纷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上次突袭的成功只是侥幸,这次匈奴人肯定有所准备。统万城坚不可摧,短时间内难以攻克。如果仅凭轻装部队进攻,一旦攻城失败且物资匮乏,魏军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因此,他们建议等待步兵携带攻城器械一同行动。

拓跋焘却笑而不语:“敌人已经分兵救援关中,如果我们带着大批攻城器械前往,声势浩大,对方必然不会轻易出城应战。但如果等到我们粮尽兵疲之时再攻城,才是真正陷入了困境。现在用我们的先头部队攻城,敌方必定会产生轻视之心。我们故意示弱,诱使敌人出城交战。只要他们敢于出城迎战,我就有十足把握将其击败。”

拓跋焘巡视众将,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接着说道:“你们知道原因吗?我们的士兵远离家乡两千多里,并且还隔着一条大河。这就是所谓的‘置之死地而后生’。三万轻骑兵,用来攻城自然是不够的,但若要进行决战,则是绰绰有余。”

不得不承认,拓跋焘对敌方心理的理解极为透彻,他对兵法的应用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深知“用兵之道,最下攻城”的道理,更明白“置于死地而后生”的精髓。

魏军抵达黑水后,拓跋焘在周边山谷中设下了伏兵,自己则率领一万军队直逼统万城。尽管拓跋焘的策略看似周全,但实战毕竟不是演戏,不会按照剧本发展。匈奴人并没有如他所愿出城应战。

赫连昌得知北魏大军来犯的消息后,紧急命令正在攻打长安的赫连定回师救援。赫连定正与魏军激战不下,回复说:“统万城坚固险峻,难以攻破。等我擒获奚斤之后,再赶往统万城,内外夹击,定能重创敌军。”赫连昌同意了这个防御计划,专心守城,等待援军到来。

面对夏军坚守不出的局面,拓跋焘决定采取进一步行动。为了让那些龟缩在城中的敌人主动出击,他必须让他们相信自己有机会获胜。于是,尽管军中有粮食储备,但他下令不准食用,而是让士兵们采集野菜,并派骑兵去抢夺夏国居民的食物,以此制造出军中缺粮的假象。拓跋焘甚至假装发怒,鞭打犯错的士兵,然后任由他们逃往匈奴那边。

这一切的目的只有一个:引诱匈奴人出城作战,促使他们放弃那座看似坚不可摧的堡垒。

降兵们向匈奴皇帝诚恳地汇报说,魏军孤军深入,补给线被切断,已经断粮,士兵们每天只能靠野菜充饥,这正是歼灭他们的绝佳时机。

城内有三万守军,赫连昌原本不敢轻易出战,但在拓跋焘的误导下,他最终决定率领全军出击。

匈奴士兵的勇猛丝毫不逊色于鲜卑族,他们作为天之骄子名不虚传。

夏国军队阵容整齐,士气高昂。长孙翰等将领建议拓跋焘避开敌军的锋芒,但拓跋焘却认为:“我们长途跋涉来到这里,目的就是要引诱敌人离开城池进行战斗。如果现在老虎已经出洞,而我们却选择退缩,只会助长敌方士气,削弱我方斗志,这不是明智的战略。”于是他命令骑兵集结并开始撤退,试图引诱敌军追击。

天气似乎也在帮助匈奴人,天空中乌云密布,东南风卷起尘土和大雨滴打在魏军士兵脸上。

赫连昌把夏国军队分成两路,从左右两侧包抄追击。随着鼓声震耳欲聋,追击了五六里后,风雨变得更加猛烈。宦官赵倪急忙对拓跋焘说:“风雨从敌方方向吹来,对我们不利,加上士兵们又饿又渴,请陛下先行撤离,等待更好的机会。”

然而,崔浩坚决反对,他说:“怎能因为一时的困难就改变千里之外制定好的破敌策略?敌人贪功冒进,前方骑兵与后方部队脱节,这正是我们反击的好机会。至于风雨,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它,而不是盲目认定它会带来负面影响!”

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拓跋焘振作精神,将骑兵分成两队进行反击。夏国的大将斛黎文率领匈奴军队借着风势猛烈冲击。风雨交加,拓跋焘的马突然前蹄失足,他跌落马下,匈奴士兵迅速围了上来试图砍杀他。

侍卫拓跋齐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体保护拓跋焘,奋力抵抗,终于打退了围攻的夏军。趁着这个机会,拓跋焘迅速跃上马背,一枪刺杀了斛黎文,并接连击毙了十几名敌方骑兵,尽管他自己也中了流箭,但依然毫不退缩地继续战斗。在他的带领下,魏军士气大增,最终夏军溃败。魏军乘胜追击,斩首超过一万,赫连昌未能及时入城,被迫逃往了上邦(今甘肃天水)。

拓跋焘率先冲锋陷阵,冲进了统万城。匈奴守军关闭城门,将大部分魏军挡在城外,展开了激烈的巷战。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经历,拓跋焘与拓跋齐等人混入内宫,找到了几件女装裙子,将其系成绳索,绑在铁槊上,借此攀爬城墙成功逃脱。

随着皇帝的逃离,匈奴军队失去了指挥中心,局势急转直下。数以千计的鲜卑骑兵涌入统万城,俘虏了包括王公贵族、官员将领及其家属在内的大量人员,缴获了三十多万匹马、数千万头牛羊以及无数国库中的珍宝、车辆、旗帜和各种精美的器物。

拓跋焘把这些战利品分发给了将士们。赫连勃勃一生积聚的财富瞬间被瓜分殆尽,其中还包括他的三个女儿,她们成为了拓跋焘的妃子。

在巡视统万城时,拓跋焘不禁感叹:“如此小国竟然将百姓压迫至这般境地,岂有不亡之理?”再坚固的堡垒也无法阻挡人们追求利益和勇敢前行的脚步。

特洛伊、统万城以及马其诺防线的覆灭警示我们:若国家陷入停滞、腐败滋生、民心尽失,即便拥有铜墙铁壁般的防御工事也难逃覆灭的命运。

北魏时期,有大臣提议加固京城并兴建宫殿,引用《易经》中的“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及萧何所言:“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壮不丽,无以重威”。

然而,拓跋焘却持不同意见,他反驳道:

“古人云:‘在德不在险。’屈丐用蒸土筑城,最终仍被我朝所灭,并非城池坚固与否的问题。如今天下尚未统一,正需民众之力,大规模建造工程之事,朕不愿为之。萧何的观点,并非明智之言。”

拓跋焘生活简朴,衣食仅求满足基本需求,视财富为军队与国家的根本,从不轻易挥霍。对于赏赐,他也只给予为国捐躯的将士家属或有功之人,而皇亲国戚及宠臣显贵极少得到无端的赏赐。在他的治理下,北魏宛如一台永不停歇的军事机器。

听闻统万城失守,赫连定撤退至天水,固守陇西。拓跋焘从统万返回后,命令关中的大军就地休整。

奚斤渴望立功,多次请求补充马匹和士兵,并坚决主张进军天水,彻底消灭夏国残余势力。最终,拓跋焘拨给他三千匹战马,并增派丘堆和娥清带领一万人马与他汇合。

然而,战争的发展并未如奚斤所愿般顺利。匈奴皇帝赫连昌坚守平凉,北魏骑兵长途跋涉,不仅不适应当地的环境,许多马匹还染上了瘟疫,大量死亡。失去了战马,这对擅长骑射的鲜卑人来说无疑是丧失了战斗力。因此,奚斤和丘堆只能采取防御策略,退守安定。随后,赫连昌发起猛烈反击,包围了安定。面对困境,奚斤束手无策,只能等待统万城方面的援军到来。

在这关键时刻,一位名叫安颉的杰出鲜卑军官挺身而出。他是北魏开国功臣安同的第三个儿子,为人正直,曾揭发其父晚年贪财的行为。他对奚斤说:“我们没有退路,要么被敌人杀死,要么因违抗军令而受罚,不如拼死一搏。”

此时的奚斤已不再像半年前那样充满斗志,显得十分疲惫:“没有足够的战马,用步兵对抗骑兵毫无胜算,只能等朝廷派来的援军。”

安颉对这种消极的态度极为不满:“现在强敌压境,我军疲惫不堪且粮草匮乏,若不决战,必死无疑,哪有时间等待援军!”

奚斤依然固执己见:“马太少了!”安颉则信心满满地说:“我们可以收集各位将领的坐骑,凑够两百匹,然后挑选敢死队员发起冲锋,即便不能击溃敌人,也能削弱他们的士气。赫连昌性格急躁、轻率冒进,经常亲自上阵挑战,士兵们都能认出他,我们设伏袭击,一定可以擒获赫连昌。”尽管如此,奚斤还是犹豫不决。

于是,安颉未再征求他的意见,直接找到了另一位军官尉眷。两人迅速达成共识,挑选了一百多名精锐骑兵,在夏军攻城之时突然杀出。果然,赫连昌冲在最前面。当时狂风大作,沙尘蔽日,白昼如同黑夜。魏军敢死队认出了匈奴皇帝,纷纷围攻,赫连昌难以抵挡,只得策马逃窜,但安颉紧追不舍。赫连昌的坐骑突然摔倒,他也随之坠落,最终被安颉生擒。

匈奴再次遭受重创,赫连定收拢残部退回平凉。

奚斤作为元帅,心中满是不甘,因为活捉匈奴王这样的大功竟然被副将所得,这让他颜面尽失。于是,他留下辎重,仅带三天口粮去追击赫连定。结果在马髦岭遭到夏军阻击和包围,缺水少粮的魏军迅速崩溃,六七千人丧生,奚斤、娥清等将领也被夏军俘虏。

丘堆听闻战败的消息后,丢弃了辎重,开始了长途逃亡,从安定一路奔逃至长安,再由长安逃往蒲阪。夏国的军队轻松地重新占领了长安。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得知此事后,愤怒异常,命令安颉处死了其父皇拓跋嗣留下的六位辅政大臣之一的丘堆,并晋升安颉为将领,负责驻守蒲阪以抵御夏军。马髦岭反击战是匈奴夏国取得的最后一场胜利,自那之后,匈奴的命运便不再掌握在自己手中。

统万城的陷落标志着匈奴人在亚洲的命运走向,这意味着匈奴人不再是华夏民族中一个正式的族群。不久之后,他们将与鲜卑族一同融入汉族,成为真正的汉人。

年轻的赫连定曾经性情残暴且无赖,在他登上苛蓝山时,望着夕阳下那座坚固的统万城,不禁泪流满面,悲痛欲绝:“如果先帝让我继承大业,又怎会有今日之事!”

若要战胜强大的北魏帝国,匈奴必须寻求盟友和战略伙伴。赫连定不止一次地思考:柔然人到底在做什么?刘宋王朝又在谋划什么?而此时,一位同样野心勃勃的刘宋皇帝正磨刀霍霍,准备展开行动。

0 阅读:6